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有业不就的现象,这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大学生有业不就与就业观念相关,包括大学生对就业困难程度的认知、选择工作时对诸如就业区域、薪资水平、培训机会和工作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解决大学生有业不就需要从上述几方面着手,关键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2.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严峻,但是却有人“有业不就”。文章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分析发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有业不就”有着一定的影响;毕业生出于经济利益、工作满足及情感满足等目的而选择“有业不就”;当前的户籍制度和雇佣制度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行动。高校毕业生“有业不就”是一种理性行动。  相似文献   

3.
来,签收垃圾 最初的时候,25岁的周栗允和所有大学毕业生一样,好不容易从人潮汹涌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在一家百货公司找到了工作。  相似文献   

4.
杨秋香 《考试周刊》2012,(34):172-173
新"脑体倒挂"现象是指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起薪低、甚至低于许多体力劳动者的现象。本文分析了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指出了该现象的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毕业生“改行”现象的思考南京化工学院莫彬,徐少亚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国家计划的制约,只是被动地服从分配,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根本不需要了解用人单位,也谈不上推销自己。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比较简单,毕业生的改行现象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学毕业生"有业不就"和"有业不就"直接导致了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这与人们对大学生的期望相去甚远.文章分析了大学毕业生"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的原因,简要阐述了这两种现象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权宜之计”现象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数不少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采取了“先暂时就业,再择业”的“权宜之计”,这种现象是我国特定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本文试通过大学生就业时的应然、实然状态来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内外原因,“权宜之计”产生的外部因素是高校培养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错位、人员流动障碍、人才高消费的学历社会等;内部因素是择业者的功利型就业观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过渡策略。  相似文献   

8.
"不"和"没(有)"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否定词,两者在具体运用中有各自的分工,有时也可以相互替换。"不"否定的是过去、现在或将来。"没(有)"否定的是过去或现在。"不"否定的是事物的性质或整个动作。"没(有)"否定的是事物进行或变化的过程。但是这些概括存在着很多的争议,这几点区分并不十分完善。本文旨在弄清前人对"不"和"没(有)"所做出的区别的基础上,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二者的区分进行探析,使人们掌握现代汉语的否定规律,以便在日常交际时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二册《桃花源记》一文中,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教师教学用书》翻译说: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类似的翻译在其他资料上都可见到。其实,这种翻译是错误的,因为“有汉”的“有”不等于“有无”的“有”,而是作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有”作助词,在古代很常见,其用法可分两类。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校出现了学生对教师的“轻视”现象.而且有逐步蔓延的趋势。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道德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的角度详细剖析了“轻师”现象的原因,认为“轻师”现象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当前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以学生心理特点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早期阶段,会出现一些叛逆的心理,对家长、教师的要求不愿听从,一味地说不,产生一系列不良行为。说不行为究其实质是青少年的叛逆,主要原因是青少年自主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诉求的产生、人际交往的变化以及与家长代沟的形成。针对这些原因可采取以下应对策略:帮助青少年形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培养特定的兴趣爱好,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个不甘心.所有的阻力反而成为许永昌人生中的助力。出生在金山农村食指浩繁的家庭.许永昌形容自己是个没人重视、待家人农忙告一段落后才被注意到的孩子。“在我们家,有饭吃才是正事。”国中毕业后,许永昌选择到模具工厂赚钱贴补家用,在这720个当黑手的日子里,“想读书的念头从未停过”。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构式语法框架内讨论了汉语“不就X”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论述了“不就X”的主观量及历史渊源,认为:(1)该构式表示说话人主观上的“看轻义”,语用上有“不屑、轻蔑、轻松、容易、不重要”的含义;(2)整体上表示主观小量义;(3)“不就X”来源于“不就是X吗”结构,语气词“吗”的脱落与“是”的省略为其提供了句法上的可能,汉语双音化趋势与类推机制是“不就X”成为独立构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卢晓  李文波  余瑾 《考试周刊》2011,(58):40-43
“不”和“没(有)”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否定副词,也是留学生在使用出错最多的否定副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对“不”的7种偏误类型和“没(有)”的3种偏误类型分析,作者发现在这些偏误类型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不”和“没(有)”的混用偏误.以及在动补短语中否定副词的位置偏误.这些偏误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据此,分析偏误的3种主要原因,并提出简化归类教学、分步教学、日常交际教学和对比分析教学等教学策略.以减少否定副词语用中的偏误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为而不有”不仅是梁启超的人生观,也是其核心的教育思想之一。“为”以“情感”与“趣味”为动力,具有自然、适性之特点,同时又廓然大公、自由无碍,因而能超越困扰众人的疑惑、忧惧,深广持久,永不厌倦。“为而不有”思想、“情感”“趣味”观与儒家心学、西方唯意志论以及柏格森为代表之生命哲学的启发和滋养均有极大关系,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关注点由所有之目的,转为获得圆满人生的方式;二是动能由外在规范的约束力转变为内在、自发之动力;三是执着于理性转变为注重生命之体验。教育家需要倾注情感,具有趣味性,而艺术是诱发情感与趣味的法宝。  相似文献   

16.
反思大学“校漂”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大学校园里一个特殊群体“校漂族”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专家认为,“校漂”现象的出现是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必然现象,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仍有扩大的趋势。本文从教育自身分析了“校漂”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决定了高校需要通过管理创新开辟就业的新路子。针对现今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为了保障大学生就业有质有率,需要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提高本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创新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本校学生就业渠道以及发挥学生就业特长,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常常"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其原因不仅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可以:加强学生对概念、规律的多维理解与解题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毕业研究生中“不分配”现象逐渐增多,但尚未引起社会的重视,本分析了“不分配”研究生的种类,对就业工作带来的压力,并就如何做好这部分毕业生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仅为一孔之见,希望与高校指导分配工作的同导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朱四倍 《成才之路》2010,(10):I0011-I0011
2010年3月30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湖北省教育厅一位副厅长批评当前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不正确,称“有业不就”、频繁挑选岗位、毁约、岗位资源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令人痛心。(见3月31日《长江日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