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7月赴美留学,离国一年多.在这期间父亲曾三次上匡庐.兹就家人日记、书信等材料,略记三次登山情况.因非亲随,难免挂一漏万.民国二十一年“一二八”之役,商务印书馆总厂被日寇炸毁,东方图书馆也成一堆劫灰.我在国外得知后,想象得出父亲半生心血,毁于一旦,该有多么心痛.父亲在愤懑中为商务的复兴奔忙,时感晕眩和胸闷,乃于六月初上庐山休养.先托人在西谷大林寺租得  相似文献   

2.
星星的梦     
九月的一个夜晚,我在庐山。仰望天宇,在深蓝宝石似的天幕上,我又一次见到了那璀璨的繁星! 有许久没有见到这闪烁的星星了。这般的低,仿佛要低垂到大地上。峰峦都隐在云光里,雾气在四周轻轻地飘浮着。这明耀的星月,这一腔幽辉,这境界,这匡庐的夜色,此时此地给人以幽忧,还是澈悟呢?我说不上来。  相似文献   

3.
1937年7月至8月,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名流参加的“庐山谈话会”.共同商讨国事。7月17日上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谈话会上正式发表《抗战宣言》,拉开了伟大的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毛泽东同志指出:《抗战宣言》“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  相似文献   

4.
1949年,我五岁. 进入4月以来,我已经很长时间未见到父亲靳以了. 自1946年来到上海,我一直跟着母亲住在蒲石路(今长乐路)的外婆家.虽然父亲在那年夏天也随复旦大学的大队人马回到了上海,虽然我们在江湾学校教师宿舍庐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家,但我一直没有住过去.而父亲是每星期都来蒲石路的.我还记得父亲一来,我们在外婆家的那间不满七平方米的小屋只能在床上加一块木板,父亲母亲和我就挤睡在木板上,我睡中间,母亲睡里边.父亲轻轻一动弹,木板就会发出轻微的咯吱声,这时分我感到幸福极了!因为包围在两个亲人之间,尤其是父亲.我枕着父亲宽大的手臂,安然入睡.因为,自我在重庆的嘉陵江边出生,我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父亲.无论朝起暮落,我都能听见父亲爽朗的声音.尤其是他每每下课回家,都要抱着我踱到江边,去看江水,去看船只,去闻那江边潮湿的风,去听船夫们长长的拉纤声……  相似文献   

5.
晁霞 《青年记者》2017,(26):67-68
1991年,李安电影处女作《推手》投入拍摄,放映之后赢得巨大反响,为李安斩获九项金马奖提名.此后李安连续导演的《喜宴》和《饮食男女》,同样取得了不俗的口碑和票房.由于三部影片都围绕父亲展开,李安遂将其定义为“父亲三部曲”.“对我而言,直到拍了《饮食男女》我才了解,前三部电影其实是描述我父亲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李桂保生于民国十六年八月十二,现年88岁,是郴县糖厂退休食堂炊事员.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他曾随着爷爷先后在郴县县城(民国二年,撤销郴州直隶州,复置郴县)的东街、西街、火车站等地居住.在此期间,父亲亲身经历了日本侵略军飞机三次对郴县县城的轰炸,目睹了日军的残暴行径.父亲曾经多次对我讲起这些事情,下面是他老人家的讲述: 我清楚地记得日本鬼子飞机第一次轰炸郴县县城是1938年7月的一个上午.  相似文献   

7.
黄克诚在他的自述一书中,叙述了他在庐山被批判、在“文革”中被关以及他对毛主席的评价。 他说彭德怀在1959年7月14日给毛主席写“意见书”,他是7月17日才被召到庐山。当天晚上或第二天早晨,周小舟、周惠、李锐三人到住处来看他。谈起来,他们三人意见一致,都认为不改变“左”的方针不行,而且感到会议有压力不能畅所欲言。18日到19日开小组会,讨论彭德怀的那封信,不少人发言同意彭的意见。黄克诚说他在19日发言,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支持了彭德怀的意见。7月23日毛主席召开大会讲话,讲话造成极大的震动,扭转了会议的方向。 黄说,当晚,小舟、周惠、李锐来他住处,“表现非常激动,说:我们都快成了右派了。我劝他们说:别着急,主席支持左的,也不会要右的。小舟  相似文献   

8.
贺伟 《档案天地》2013,(4):28-34,43
1996年7月13日,原中国日报总编辑、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陈砾重返阔别半个世纪的庐山。陈砾凭着依稀的记忆,终于在鳞次栉比的别墅群中,找到了他少年时多次住过的别墅,他最喜欢坐在大门前台阶旁的长条石上往下滑,常把裤子磨破,没少挨母亲的责怪。至于父亲,根本没时间管他,他连父亲的面都很难见  相似文献   

9.
作家叶永烈同志因另有工作没有能够参加这次会议,但是他寄来了书面发言。他说,三年前在庐山,大家所谈的是怎样为两亿多小读者解决“书荒”,制订了许多套少儿读物的出版规划。如今,我走进新华书店,艳丽多彩的少儿读物如百花盛开,满目琳琅。我常常想,这就是庐山上那次会议的功绩。那是一次播种的会议。没有播种,哪来丰收?  相似文献   

10.
民国十一年(1922年)清明节,我随双亲第二次回家乡.父亲在日记中有记载:“四月三日午后三句钟回海盐省墓,挈眷同行,赴海宁谒父忠公墓”.四月十七日记“四月十五日午后七句钟自海盐返沪”.这次返乡共十二天,日记中没有详细记录,其实事情不少.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世界》2008,(2):8-8
青涩少年版——青春冲动的诱惑? 现状:据媒体报道,一位父亲无意间听到年仅12岁的孩子给同学打电话说“我都结婚三次了”,这样的流行语在一些刚上初中的孩子之间流传,让家长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12.
第十四章 父亲遭绑架前后父亲一生阅历丰富,可“遇险”的事不多,1927年那次遭绑匪劫持,留盗窟六昼夜,可算是最险的一次.这年秋天,我患伤寒症住院,双亲和昌琳每天按医院规定时间来院探望.有两天父亲没有来,我问怎么父亲不来,母亲说:“你爸爸得了重伤风,发寒热,怕传染给你,所以未来.”我信以为真.其实父亲正是那几天被绑架,家里人怕我着急,有意瞒着我.直到我病癒出院,才知道父亲被绑经过.  相似文献   

13.
吴淞,上海的水上门户和“咽喉”,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鸦片战争中的陈化成抗英.1932年的“一·二八”,1937年的“八一二”两次淞沪抗战,吴淞都是主战场。  相似文献   

14.
观看十二集电视专题片(庐山》,我一直沉浸在一种美的享受之中。庐山,我不知去过多少次,它的主要景点,也不知游过多少遍。但这次看《庐山》,我却依然感到新鲜、诱人而兴奋,依然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标题上的问号,不在“学医”,而在“仙台”.一般来说,大家都知道,鲁迅是因为早年中医庸医没有救下他父亲的病,所以,立志学西医,“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相似文献   

16.
1986年7月,在庐山举行了“中国广播电视学研讨会”,并且初步确定了该书的框架。会后,我曾应约,写过《上马的前思后想》一文。如今,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出版之际,不免又勾起了我的前思后想。  相似文献   

17.
咏瀑诗集锦     
“雾起千山活,雨来万瀑生”。大自然锻造的山水绝妙景观瀑布,使历代文人墨客文思泉涌,诗兴勃发,留下了大量吟咏瀑布的诗篇。 九龙瀑为黄山著名瀑布之一.素与庐山飞瀑媲美,古诗云:“飞泉不让匡庐瀑,峭壁撑天挂九龙。”郭沫若在古稀之年游览浙南的青田石门飞瀑,写下了咏瀑诗篇:“横过石门渡,刘基尚有祠。  相似文献   

18.
庐山保卫战     
贺伟 《湖北档案》2008,(6):38-38
1938年7月26日,侵华日军攻进了九江市区。日军第11军司令冈村宁次(后升任侵华日军总司令)踌躇满志。他眺望着庐山,兴致勃勃地画了一张庐山写生图。数周前,冈村率部从被占领的中国首都南京溯江而上。此时,他希望几天内又能登上中国政府的“夏都”庐山,一览慕名已久的风光。他万万没有想到.等着他的不仅是湖光山色,更有枪林弹雨。9个月内几次面对庐山却无法攀登,不由得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叹!  相似文献   

19.
三十八年过得这么快! 三十八年前,我还是宜昌市饮食公司的一个21岁的小办事员.当恢复高考的消息刚刚传来时,我并没认为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原因有三:一是我的父亲是右派.为此我母亲和我父亲离了婚,一人带着我们三兄妹生活多年.1977年右派尚未平反,仅政审这一关,就让我没了上大学的念头.二是我仅有初中未毕业的学历.这要多说几句:1971年我上初三时,宜昌市商业系统委托宜昌商校到宜昌各中学毕业班中招工,在商校培训半年后就可参加工作.为了逃避今后上山下乡的“知青”命运,我报了名.班主任知道后,急急地来劝阻我.  相似文献   

20.
在对日抗战采持久战战略上,国共两党领导人与中国其他有远见的人士取得了共识.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申述中国政府对处理卢沟桥事变的基本立场与外交政策.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国防联席会议,正式确定了“抗战到底,全面抗战”的抗战国策和“持久消耗战略”,对中国的抗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