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芳 《现代语文》2010,(7):59-60
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来的。它是文学批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adequate reading),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吸收了新批评派的一些理念和方法,是对文本细读概念的一种借用、活用,  相似文献   

2.
黄玲玲 《语文新圃》2008,(12):47-48
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的术语,它来自于20世纪英美新批评文论.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结构主义的出现,英美新批评逐渐式微。但新批评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它的销声匿迹。相反,新批评"像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依然在指挥我们"[1]84。它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已经融入理论谱系之中,甚至得到了普泛式的运用。"文本细读法"就是其中的一点。国内文艺理论学界对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关注度还有欠缺,鉴于此,笔者将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新批评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法"与国内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法"  相似文献   

4.
文本深读(deep reading)不同于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文本细读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勃兴而为人所知。它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本深读(deep eading)不同于文本细读(close eading)。文本细读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勃兴而为人所知。它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文本细读使文学批评的中心从文学的外部因素转移到内部要素,人们开始关注文学的审美性,关注文本的形式研究。  相似文献   

6.
丁海燕 《考试周刊》2011,(67):38-39
作为重要的文本解读方法,文本细读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的勃兴而为人所知。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批评语境.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具有以文本为核心,以读者为主体.直接指向言语的特征。阅读对话过程中灵活应用文本细读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体的个人认知建构,还可以促进个体认知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兴盛于20世纪末的文化研究在文本的解读方面借鉴了新批评的文本细读的方法,但又注重发掘文本的文化内涵的批评理论。文化研究将文本的内涵扩大,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向外转的文学研究类型。通过考察新批评和文化研究在文本解读分析,对两者在文本观念和批评策略上的的借鉴和超越的关系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8.
英美“新批评”理论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传入我国,一度影响了我国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在文论史上也占了重要一章。但这一外来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并没有“化”中国,而是被中国化了,在批评实践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第一,批评家把解决现实问题始终放在第一位;第二,批评家始终以中国文化传统为本位;第三,批评家处处以解读中国作品为中心。  相似文献   

9.
《文本解读》是文艺学序列的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基于英美新批评、解构主义等理论的影响,如何合理"合法"地阐释文本,是学生面临的一个困惑,也给教学者提出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即以什么样的理论指导才能科学地引导学生去阐释文本,从而避免无限度解读。依照美国解释学哲学家赫施的解释学理论来总领《文本解读》教学的理论观念,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以来,台湾的学批评可谓众声喧哗。但在多元声音的背后,人们可以发现,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在台湾学批评中产生了深刻而且广泛的影响。某种意义上说,50年代至今的台湾当代论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范式转向,即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新批评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学理论尤其是英美论的主潮,50年代开始在台湾坛登陆,经过颜元叔的推广,新批评在60年代台湾的学院派批评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具》、布鲁克斯的《论诗歌的矛盾语》和韦勒克与华伦的《学理论》等新批评重要献进入台湾学批评场域,结构、肌质、张力、歧义、反讽、矛盾语、细读、本体、本身俱足以及作品内在价值等一系列新批评概念成为学批评的基本工具,也形塑了当代前期台湾的学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学是独立自足的有机体。是一种有机的语言结构。  相似文献   

11.
文本细读一词,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欧美新批评学派。这一学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2.
"细读"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派提出的主要研究和批评方法,语言的含混性和生产性向读者提出文本细读的诉求。文本细读在大学英语文学教学中也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重要性,可以改变学生目前教学中的重重问题。大学英语文学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应该采用诠释学的方法,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消解科学主义的教学方法向文学课堂的渗透以及教师的话语霸权,最终优化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3.
“文本细读”法作为人们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最早是由英国文学理论家瑞恰兹在其“文学语义学”理论中提出的,这种“细读语义”的方法后来更成为英美新批评派贯穿始终、纵横捭阖30年之久的批评精神和方法,至今仍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校本管理的缘起与界定 校本管理是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校改革运动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理论.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德克萨斯州,80年代中期逐渐演化成一场波及全美的教育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15.
文本细读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创造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指用语义学的方法对作品的语言、结构和细节等进行真切的感知,深入的阐述和分析。文本细读尊重文本,以语言为立足点,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而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本文以陆蠡的《囚绿记》为例,以文本细读理论为基础,从文本出发,从语境中分析语义,从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三个角度进行文本细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海派性爱小说进行细致的解读,分析文本中“反家庭”叙述的具体表现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林清峰 《语文知识》2014,(10):55-56
“文本”一词来自英文“text”,另有本文、正文、语篇和课文等多种译法。“文本”的具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内容形象、意蕴与意味等。简言之,就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如今的语文教师已经习惯于把课文称为“文本”。而“文本细读法”本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鉴赏方法,是20世纪40年代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所提倡的文学批评中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是指读者对“文本”中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等精心解读,从而挖掘出文内所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本细读被英美“新批评”派奉为圭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它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鲁迅的《药》为例,从篇名释义、开篇细读和“枯草”意象等三个方面予以分析,解决了文本细读法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经过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德国接受美学等学派研究者的拓进,文学阅读观念终于走出“作者中心”的一元观念局限,“文本中心”“读者中心”阅读理论极大丰富了观察文学阅读的观念视角。在前后相继的历时关系外,诸种阅读理论还呈现为拼图般共时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李蓓蓓 《文教资料》2006,(28):43-45
卡洛斯是20世纪巴西公众知名度最高的现代主义诗人,他的一些作品在巴西成了人人传诵的经典。尤其是他的《在路中间》,几乎所有巴西人都耳熟能详,关于这首诗的解读也饶有趣味。本文拟用英美新批评的“细读法”对此诗进行解读,结论认为,《在路中间》一诗有着耐人寻味的象征内涵,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石头”意象象征了卡洛斯眼中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