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齐桓晋文之事》章是《孟子》一书中阐述孟轲的“仁政”思想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也比较典型地表现了孟轲的论辩文章的写作风格。结合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的题目,确定教学目的如下:一、通过课文,了解孟轲的尊王贱霸,“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以及他的“仁政”理想,认识这种主张和理想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因素;二、了解孟轲的论  相似文献   

2.
一、亚圣孟轲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这里的“孟子”指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孟轲,他是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家训滥觞于西周,发展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它自始至终以修身、齐家、报国为主要内容,以“仁义”、“孝悌”、“忠敬”为价值取向。在当今家庭教育中仍应提倡“成人”教育,培植“家和”的人文精神,陶冶子女“心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4.
内容摘要:韩贞既继承了泰州王学的思想,也远承了孔孟传统儒学的思想,所以他的思想总体上还属“儒学一脉”。,他道范严肃,言动不苟,每遏事也不改儒子风范。韩贞遵守传统的五伦之教,不逾纲常,要求人们以礼相节,安分戒非。此外,韩贞还把孝悌视为伦理道德的核心和考察人的标准,主张孝悌为本。当然,韩贞所讲的孝悌与传统儒学不尽相同,比如他重孝道又反对愚孝等等。  相似文献   

5.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极力鼓吹孔孟的“德”、“仁义”,“忠恕”,恶毒攻击革命暴力,攻击无产阶级专政。他是现代中国的孔老二,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派。孔老二搞复礼,林彪搞复辟,他们唱的是一个调子,干的是一个勾当,其罪恶目的都是要复辟旧制度,开历史倒车。孔老二鼓吹“为政以德”,孟轲也鼓吹“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他们想用奴隶主的“道德”说教,来麻痹人民,奴役人民,维护奴隶主专政。林彪也用《尚书》中奴隶主的语言,叫嚷什么“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来恶毒攻击革命暴力,反对无产阶级专政,这充分证明了林彪的反动观点与孔孟之道是一脉相承的,也充分暴露了  相似文献   

6.
“孝悌”文化是儒学道德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部分。黄河三角洲“孝悌”文化形态形成的历史久远,不断得到深化,并通过饮食活动趋向日常化,融入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挖掘与重塑黄河三角洲民间“孝悌”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7.
《孟子》二章,节选自《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孟轲和他的弟子万章等人合著的。是一部记载孟轲的政治主张、哲学理论等的散文著作。孟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公元前三八五年,卒于公元前三○四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孔子以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法先王,施仁政,行王道,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横征暴敛和不义之战。他重视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他说:“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教人注意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其思想基本属于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这些,都是应该扬弃的。孟轲的文章,气势磅礴,语言流畅,持论说理雄辩有力,又善于运用排比、比喻、夸张手法,故说服力强,对我国散文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古代童蒙读物《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孟轲小时候,他的母亲曾“三易其家”,被历代人传为美谈。孟轲,字子舆,后人称他为孟子。在他3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贤德通达的孟母仉(zhǎng)氏,与儿子相依为命,艰苦度日。  相似文献   

9.
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家规家法”,就其本质来说,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和其家族的“常盛不衰”;其核心内容,主要是饱含封建宗法色彩的“孝悌”之道。它们在本质上属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伦理道德范畴,需要我们加以深刻地批判。但是,要维护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常盛不衰,仅仅重复封建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忠孝仁义”那一套道德说教还不够,还必需借重  相似文献   

10.
从容     
古往今来,先哲圣贤、仁人志士用自己的思想和品行对“从容”做了很好的释义。屈原的“九死不悔”,孟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诸葛亮的“躬耕南阳,不求闻达”,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都不失为诠释从容的经典。毛泽东的很多诗句也体现了从容的真谛,如:“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等等。在艰险、急迫、纷杂、迷乱的情况下,能做到达观自信、胸有成竹,这就是从容。  相似文献   

11.
(接1996年第3期) 四、孟子的“荐”与“避” 司马迁《史记·孟子苟卿列传》说;“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看来孟子和孔子一样不合时世,一样发有立功的机缘,一样只有架空了来一方面“立德”一方面“立言”。故此,儒门尊孔子为圣,而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称引程子语说,“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处”。“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核心,并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欲往为“仁”“义”“礼”  相似文献   

12.
许博渊 《教育》2011,(7):60-61
孟子理论的核心是利义对立,以义废利。 《孟子》第一篇开宗明义:“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劝梁惠王不必谈什么利益不利益的,你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他还说过,小人一早起来就孜孜以求利益,把追求利益说成是小人之举,卑鄙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韩贞继承了泰州学派的道德观,十分重视道德的作用。他强调私非入道,不落名利,乐道襟怀而超脱凡尘;他强调事亲从兄,恭谦孝悌,要求每个人都能遵守孝悌之纲常,当然他也要求不“愚孝”、不“盲从”;他强调戒非守邑,安身立命要求人们服从于天命,安分听命。  相似文献   

14.
历代思想家均以人性论作为自己伦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由此提出自己的德育思想。各家的人性理论不同,德育思想也就不同。如明代教育家王夫之所以能创造性地提出许多独具贡献的德育思想,与他提出“日生日成”的人性理论及“性教一致”的思想主张有关。 什么是人性?这是自先秦诸子以来讨论得最为热烈而又歧见百出的一个问题。在正统理学家那里,“仁义礼智之理”的道德观念才是人的本性,而“声色臭味之欲”的感性欲求均是违背损害人性的“人欲”。  相似文献   

15.
贾谊认为秦朝速亡,不仅在于秦政“仁义不施”,更在于秦制“遗礼义”,“遗礼义”是造成秦“仁义不施”及汉初社会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为此,他制定了以“礼义”为中心的汉家制度。尽管他的制度构想未成于当时,但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坐忘”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概念,其影响几乎涵盖了哲学、伦理、养生、道教、佛教等各个方面。然而其中“忘仁义”与“忘礼乐”孰先孰后的问题,学界至今争论不休。我们认为,对“忘仁义”“忘礼乐”的解读不能局限于狭隘的字面意思,而应该把“坐忘”思想上升到哲学“心体形用”的角度去理解,“忘仁义”即“忘心”“忘体”,“忘礼乐”即“忘形”“忘用”,由“忘心”“忘体”以达到“忘形”“忘用”是“坐忘”思想合乎逻辑的基本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7.
心理与环境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名孟轲)和孔子一道并称为我国儒家文化的代表,他们提倡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这种影响到今天还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孟轲是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呢?这和他的妈妈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轲的父亲早逝,他妈妈为了教育儿子,先后搬了三次家。孟轲小时候住的地方离坟地很近,孟轲在附近玩时经常看到别人办丧事,就和小伙伴们一起玩送葬的游戏,孟母觉得这样对孩子不好,就把家搬走了。这次是把家搬到一个屠夫家的旁边,不久,孟母发现,孟轲整天在学别人…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教参》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作“不施行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并且认为在课后“思考和练习”的三种理解中“第一种理解正确”。对此,余祥生同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认为“‘仁义不施’与‘攻守之势异也’,不是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即攻守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可是秦始皇却不施行仁义。练习题的第二种理解是正确的。这句的译  相似文献   

19.
翻开《水浒》,“义”字比比皆是,什么“聚义”、“仗义”、“忠义”、“仁义”、“义气”、“大义”、“结义”、“义士”等等,充斥全书,目不暇给。加在宋江身上的“义”字头衔,尤其众多,诸如“山东义士”、“孝义黑三郎”、“呼保义”等等。过去有人把《水浒》称为《忠义水浒传》,足见“忠义”二字,是统贯了《水浒》全书的。《水浒》中“义”的观念,既然如此庞杂众多,看来是应当剖析清楚的。这对于当前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中进一步开展对《水浒》的评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孟母教子     
孟轲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生活很苦,他的母亲仉氏勤劳能干,从早到晚在家织布,用卖布的一点钱来维持生活。孟母对儿子抱着很大的希望,决心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有出息的人。孟轲的家最初在墓地旁边。他常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