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祝福》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十六日,后收在《彷徨》这部集子中列为首篇。鲁迅先生在集子前面引了屈原《离骚》中的几句诗,有两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先生在一九三三年三月《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都说明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心境。所谓彷徨,并不是消极的徘徊,而是积极的荷戟求索。一方面,继续为革命而创作,“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自选集”自序》,见全集[四]348页),“对于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幸福的家庭》,它在《彷徨》这本短篇小说集中,虽不象《祝福》、《伤逝》诸篇常为人们所乐道,然而,它的认识意义,以及隐含在它那谐谑文字后面的深邃思想,却不容忽视。《幸福的家庭》写于一九二四年北洋军阀统治着的北京——这在当时仍然是黑暗势力的中心。此时正值“五四”运动的退潮时期,革命的新高潮即将来临的前夕。文化阵营内部发生了明显的分化。鲁迅在苦闷、探索之中,亦不免有“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之感。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颓唐消沉,仍然大胆地执着地探索、  相似文献   

3.
在1926年8月,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出版了,收集了1924年至1925年的11篇小说。鲁迅在后来的《彷徨》的扉页上,题写了一首五绝:“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是他当时自感孤军奋战的寂寞心情的写照,也是他当时彷徨四顾,矢志不渝地寻求救国救民之  相似文献   

4.
在1926年8月,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出版了,收集了1924年至1925年的11篇小说。鲁迅在后来的《彷徨》的扉页上,题写了一首五绝:“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是他当时自感孤军奋战的寂寞心情的写照,也是他当时彷徨四顾,矢志不渝地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艰辛历程的记录。鲁迅曾说  相似文献   

5.
批判揭露孔家店和反动的儒学,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鲁迅光辉战斗业绩的重要方面。在“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不仅用杂文做刀枪,也以小说为武器向孔孟之道发起了猛烈进攻。写于1924年的《祝福》就是一份对孔孟之道的强烈的控诉书。《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就是被孔孟之道支撑起来的旧礼教旧制度活活吞噬的。鲁迅在写作这篇小说的时候虽然还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早已是一个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勇猛战士。他当时住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黑暗势力十分浓重。“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又已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鲁迅这时虽然还不能以明确的阶级观点来认识这种分化的必然性,不免有“荷戟独彷徨”的感觉,但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战斗和探索。他一面顽强地寻找革命力量,追求革命真理,一面对黑暗腐朽的旧社会继续进行无情的揭露。《祝福》这篇小说就是他深刻有力地解剖和批判旧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一个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祝福》写于1924年2月,发表于同年3月25日《东方杂志》上。它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鲁迅十分关心妇女问题,在《彷徨》中,《祝福》,《伤逝》、《离婚》等一系列作品,都是从妇女解放这个角度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的。鲁迅这样做是同当时的社会思想斗争密切相关的。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建立了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联合阵线,革命力量深入到农村,革命思想冲击着腐朽的反动势力。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第一次国内革命高潮就要到来。而北方却依然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五四”退潮后,北京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通过塑造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了他勇猛地彻底地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体现出他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呐喊到彷徨。虽然“彷徨”,却仍“荷戟”,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战斗。彷徨而不止步,苦闷而不颓丧,是鲁迅在五四前后时期的思想状态。这段呐喊、彷徨探索的成果,为其最终完成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世界观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曾给鲁迅带来希望,但革命后,袁世凯的称帝、张勋的复辟、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又使鲁迅消沉了,使它感到“悲哀”和“寂寞”,“便寓在这屋里抄古碑”(《呐喊·自序》).后来,“五四”运动的革命浪潮掀起来了.当时,.《新青年》的编者之一钱玄同为寻友军来劝说、鼓动鲁迅重新提起笔来.钱玄同,便是《呐喊·自  相似文献   

9.
反帝反封建运动蓬勃高涨的一九二五年,在中国革命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年头,在鲁迅光辉战斗历程和思想发展史上也是意义十分重大的一年。这一年,鲁迅在北洋军阀统治中心的北京跟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及其走狗展开了“短兵相接”的勇猛战斗,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写于这年年底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鲁迅一九二五年战斗业绩的光辉纪录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这篇文章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启发下,针对当时尖锐复杂的斗争形势,批判了对敌斗争中的右倾思想,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散文诗《风筝》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当时鲁迅住在北京。远处浮动着的一二风筝,使“我”看到了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在这天空中荡漾”;这又引起关于风筝的往事的回忆,并借此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风筝》通篇跳荡着一颗火热、纯净的诗心,充满着诗意浓郁的韵律。高尔基很喜欢写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一篇主张痛打落水狗,坚持彻底革命和继续革命,反对投降主义、折中主义的光辉论文。但其中有一些词语,在理解上还存在若干分歧。特别是关于“遗泽”一词的讲解,分歧更大。而分歧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对原文所展示的女师大和女子大学之间的复校与反复校的斗争有所忽视而引起的。“女师大风潮”从一九二四年下半年起,经过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长达一年之久。女师大学生坚持不懈的斗争,是当时我们党所领导的全国范围内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鲁迅等的支持下,终于在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底北京各界为要求关税自主、反对段祺瑞政府出卖主权而开展的声势浩大的斗争高潮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并于同年十一月三十日胜利复校。但斗争并未结束。由于北洋军阀的叭儿狗——《现代评论》派的一批“正人君子”陈西滢之流支持章士钊利用职权非法成立女子大学,女师大虽然迁回原址,而  相似文献   

12.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这是鲁迅先生在中国革命低潮时期,于苦闷的彷徨中荷戟战斗,在孤寂的呐喊中探索前进而创作的一篇思想内涵深沉博大,艺术形式己臻完美的传世名作。祥林嫂是《祝福》的主人公,她是一位安分耐劳,勤快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就是这样一位农村劳动妇女,只是因为死了丈夫,横祸却从此降临到她的身上。  相似文献   

13.
散文诗《雪》是《野草》中的一篇,作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野草》是鲁迅的一本散文诗集,连题辞在内;共收散文诗二十四篇,作于一九二四年九月到一九二六年四月。这是个光明与黑暗的大搏斗的时期。在南方;革命形势得到迅速发展,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但在北方,却处于英美日等帝  相似文献   

14.
永远寂寞     
寂寞如山涧溪水,不见源头,不知去向。生命的旅途中注定存在各式各样的寂寞、孤独。什么样的人体验到什么样的寂寞,正如什么样的人会长成什么模样。事实上,浅薄的快活和廉价的感官享受,远不如处在根本的寂寞中并试图去冲破它来得幸福。晋陶渊明“心远地自偏”“悠然见南山”看似轻松安祥,与世无争,实则是内心寂寞,高标独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带着浓郁的哲理沉思,陈述的仍是一种俯仰千古的根本孤独感。“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孤独者”鲁迅,在“风雨如磐黯故园”的沉闷之中,…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收在1924—1926所作的《野草》里。《野草》的题辞中写道:“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这一段写在1927年4月的文字告诉我们:这本集子记下的是作者在“荷戟独徬徨”时的一些小感触,当时广州的现实已使他认识到以往的“荷戟”并不是苟  相似文献   

16.
怎样理解“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认为不幸否耶”? 我认为这是作者对雨的赞美。虽然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深意,但是,只要我们一联系当时的祖国现实,就会悟出其中的奥妙了。 鲁迅先生的《雪》,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当时,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进入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九二四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提出了联俄、联供、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此建立了国共两党  相似文献   

17.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如何加深理解这篇作品的社会意义? 需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创作思想,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 这篇作品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处在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之下。在政治上,他们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残酷镇压反帝爱国力量。在文化思想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推行复古主义的奴化教育。当时的教育部,甚至明文规定小学生也必须读经。鲁迅对这些反动措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由于受到北洋军阀越来越严重的迫害,同时向往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的南方,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担任国文系教授,九月初抵达厦门。鲁迅到厦门后的处境依然不佳,继续受到尊孔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攻击排挤。正如他在《两地书》中说的:“大沟不干净,小沟会干净么”?他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心情是十分寂寞和愤怒的。以后他曾问叙当时的心境说:“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故事新编·序言》)  相似文献   

18.
(一)《伤逝》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一篇。《彷徨》收集了鲁迅从一九二四年一月至一九二五年间写的十一篇小说:《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这些小说曾先后发表在《语丝》、《莽原》、《小说月报》、《东方杂志》、《总报副刊》上,于一九二六年八月汇编成集出版,属《乌合  相似文献   

19.
(一) 《雪》是鲁迅一九二五年一月所写的一篇散文诗,后收入《野草》。《野草》是一部散文诗集,共收二十三篇,是鲁迅一九二四年九月至一九二六年四月在北京期间所作,曾陆续发表在《语丝》周刊上。一九二七年结集时,又作《题辞》一篇。《野草》创作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不平衡的年月。一九二三年七月,党的“三大”制订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制订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实行国共合作,两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在我党积极领导下,广州、上海等地的工人运动,广东、湖南等地的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掀起了革命高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风筝》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日出版的《雨丝》周刊第十二期,一九二七年四月编入散文诗集《野草》。“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措词就很含糊了”(《〈野草〉英文译本序》),同《野草》中的其它作品一样,对《风筝》的理解不是一下子就能吃准的。为此,我们就几个具体问题谈谈不成熟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