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孟子谈辩方法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以“知言”、“好辩”显于当世。他对诸多谈辩方法的娴熟驾驭 ,客观上对儒学摆脱困境 ,与墨学双峰并峙于战国时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历史作用。孟子在谈辩过程中 ,对具体方法的使用灵活多样 ,究其实质 ,主要涉及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两个层面。其中 ,逻辑方法包括归谬反驳、归纳论证、执经行权 ;非逻辑方法包括譬喻明理、旁征博引、晓以利害、因势利导、诱敌入彀  相似文献   

2.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与教育家,他开创了博大精深、气势磅礴的墨家学说,对概念、判断、推理、证明等思维形式以及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等思维规律做出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墨辩体系,代表着我国古代逻辑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逻辑史上的一座丰碑。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注重逻辑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个体性思想在先秦哲人思想体系中面目各异。墨子指出个体生存之真正价值在于为群体、为天下奔走,展现了墨子对群体之重视,对个体要求之严酷。韩非子建构一个"要在中央"的统一集权国家,群体价值之实现处于首要位置,主张个体价值往往被掩盖在虚假面目下,成为君主一己私利之体现。墨子、韩非子均主张把群体价值摆放在首位,认为先有群体,后有个体,在彰显群体价值基础上论及个体与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4.
演绎推理必须遵守逻辑的基本规律。比较了因明与墨辩关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相关论述,从中可以看到,因明中的共许要求、相违过的产生以及九句因中的第五句因的产生就是为了避免违反三大基本规律的结果,而墨辩中的"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彼此止于彼此"、"攸,不可两不可"等也是如此,从而证明了在因明与墨辩中也同样有对逻辑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华夷之辩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题之一。在不同的时代,华夷之辩的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但其主旨基本相通,那就是如何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培育民族自信心的问题。合理的华夷观应该是立足于本民族的自信心而大胆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  相似文献   

6.
科学课程的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运用特定逻辑方法获得的,逻辑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建立科学课程概念和规律所需的必要信息。从而能够为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实例提供一致性的标准,一定程度上避免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而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是体现思维活动的具体成果,它与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规律和简单的逻辑方法的普通逻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逻辑贯穿于文章的始终,它在文章的四要素——主题、材料、结构和语言中各有所用,不容忽视,为写好文章提供了必要的逻辑工具。  相似文献   

8.
言意之辩的概念虽由汤用彤先生于1942年首先提出来,但言意之辩的论争却肇端于中国文化的轴心期,始于先秦《周易》、《墨子》与《庄子》,鼎盛于汉魏六朝时期,嗣后宋明理学仍受其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言意之辩开启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对话,是儒、道、释三家学说赖以完善与融合的奠基之石。那么这个哲学命题是如何生成的呢?  相似文献   

9.
刘妍 《学语文》2002,(5):36-36
演讲与逻辑有不解之缘。因为演讲的目的在于说服听众,而说服是离不开逻辑的。亚里士多德分析过说服力的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10.
首先应弄清楚什么是逻辑.简要说,逻辑就是人类的语言规律、思维规律,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进化的规律,或更一般地指称人类思维及其语言的工具、方法、理论、规律等等.中国圣人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应该与逻辑的含义很接近.逻辑是所有哲学问题的核心,没有逻辑,则没有哲学.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