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的理欲观既继承了先儒关于“理欲之辨”的思想,又适应时代的需要对其作了阐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欲思想。具体而言,朱熹提出了人在“明天理,去人欲”上的理性自觉,“人欲中自有个天理”,“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以及“以理节欲”的修养论。朱熹的理欲观对于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余人”形象的出现,是世界文学史上特有的现象。“多余人”随着贵族革命运动的开始而出现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度,继而又随着贵族革命的终结而销声匿迹,寿终正寝。于此,从文学和史学的双重角度多视角地分析和论述了“多余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残酷时代里的悲剧。我们在为这悲剧而感叹时,也从历史反思的角度,对他们及其时代有了一个本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之“性”与人之“欲”,最早的认识从孔子开始。《论语》大量记述了孔子对“欲”的言说,他认为“欲”是“性”发的结果,“欲”可分为:“性”发而皆中节的“和之欲”和“性”发而失中节的“贪之欲”。“和之欲”经《中庸》的进一步阐释,为孟子所继承并提出性善说;“贪之欲”为荀子所发挥,提出了性恶说。  相似文献   

4.
从诗学审美的角度阐述了曹丕《典论·论文》经由魏晋玄学到陆机《文赋》的美学转变过程及其意义。着重强调了从“诗赋欲丽”到“诗缘情而绮靡”的美学嬗变对于先秦以来所形成的儒家诗学审美观的巨大冲击 ,揭示了它在人的自觉过程中所具有的本体论的审美意义 ,指出了对于艺术形式美的重视和欣赏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艺术自身的发展要求、时代变化的影响和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潮发展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艺术审美理想的发展和转变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之“性”与人之“欲”,最早的认识从孔子开始。《论语》大量记述了孔子对“欲”的言说,他认为“欲”是“性”发的结果,“欲”可分为:“性”发而皆中节的“和之欲”和“性”发而失中节的“贪之欲”。“和之欲”经《中庸》的进一步阐释,为孟子所继承并提出性善说;“贪之欲”为苟子所发挥,提出了性恶说。  相似文献   

6.
就明代中晚期文学的整体倾向来说,“以情反理”是其特点。“理”,简单说就是伦理,就是为全社会所承认的某些道德规范。其实每个时代都讲究“理”,唯明代的“理学”,以儒家道德为教条,被一批“讲理”的道学先生为取悦当道而绝对化,就弄得有点不合“理”了。譬如说公款不得贪污挪用,可以看做“天理”,贪污挪用是“人欲”所致,那么“存天理、灭人欲”无可厚非,但如果绝对化到认为凡追求财富即为“人欲”而必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视角入手,将张爱玲小说分为令人、古人、洋人、“现代人”四个独特视角,分析张爱玲小说在今人“冷眼”下揭示的乱世人性、历史视角下的时代悲歌、洋人视野里的中国“沉香”以及其“现代”文学观对文学本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进步,“以人为本”思想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时代要求我们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学校管理实践中。文章从哲学视角入手,探究了“以人为本”的内涵,论述了其在当代初中学校管理中的意义,并论述了基于“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初中学校管理方法,希望可以为初中学校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文明史,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人类的管理史。本文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梳理出教育管理的历史变化轨迹:即从“政治人”时代的求善管理,到“经济人”时代的求真管理,再到“文化人”时代的整合管理,并由此对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多余人”形象的出现,是世界学史上特有的现象。“多余人”随着贵族革命运动的开始而出现在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度,继而又随着贵族革命的终结而销声匿迹,寿终正寝。于此,从学和史学的双重角度多视角地分析和论述了“多余人”的悲剧,是时供的悲剧,是残酷时代时原悲剧。我们在这悲剧而感叹时,也从历史反思的角度,对他们及其时代有了一个本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文明史,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人类的管理史。本文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梳理出教育管理的历史变化轨迹:即从“政治人”时代的求善管理,到“经济人”时代的求真管理。再到“文化人”时代的整合管理,并由此对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我国市民性浪漫戏曲美学思想意识的生成为主线,论证了从明代中叶及其以后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如李贽到金圣叹等人,如何适应着时代的需要,打破传统美学观念的束缚,“崇尚真性”,“肯定人欲”,逐步兴起和形成浪漫戏曲美学思潮,并使之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陈确是一位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家,是明清之际的启蒙学者。他否定《大学》为圣贤之作,已为人们所熟知。“有私为君子”说,是他又一惊世骇俗之论,则稀为人知。“有私为君子”中的“私”,是指人的私利与欲望,这是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物,是当时盛行自私人性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明清之际是一个新旧杂陈的时代,陈确不可能否认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天理”论,而是突出“人欲”主导性,强调“天理”得以“人欲”的满足为前提。“有私为君子”说,不仅是对禁欲主义为核心的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批判,且与传统君子观是大相径庭的,为中国古代君子文化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学术史上 ,“束书不观 ,游谈无根(1 ) ”是明代士子典型的夫子之道 ,他们“空疏”的时代病常为清人所诟。然而明士大夫又得天独厚于那个处于历史转折前夜的时代 :一方面封建王权依然罗网密织地对整个社会加以桎梏 ,另一方面统治集团因昏庸荒淫而放松控制留下的空间 ,使欲挣脱封建罗网的人文意识狂飙骤起 ;一方面“存天理 ,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在思想领域中仍占正统地位 ,另一方面新兴的以“致良知”为精髓的阳明心学蓬然勃发。这样一个虽“风雨如晦”却“鸡鸣不已”的时代 ,砥砺出大批民主启蒙思想的前驱与放浪形骸的文士 ,如李贽、徐…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天理人欲”之说本于《礼记·乐记》,乃孔门七十子之学。其说认为人类的行为有两条截然不同的走向,一为以人化物,一为以物化人。以人化物称之为人文、文明,以物化人则“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泱作乱之事”,此为大乱之道,亦可以说是反人文、反文明之道。但我读宋儒“存天理,克人欲”、“存天理,去人欲”、“存天理,灭人欲”诸说,似觉并非对宋人言之,而恰是针对今人立言,似乎早已预见今日人欲横流之一幕。永州政协何明玲副主席近撰《存天理顺地利抑人欲——读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有感》一文,先在永州红网“理论学习”发布,又在旗洲书院“国学论坛”宣讲,其阐发、解读大儒周子遗言,极中肯,极平顺,极尊崇,乃又切近时义。作者为在位官员,所论出乎胸臆而不假秘书、不套陈言,于今之世,岂易得哉?故亟为刊发。  相似文献   

16.
作为学校教育对象的学生,在其个体意识被大大唤醒的今天,一方面增强了其独立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教师对其已不象过去那样易“管”了,而运用各种方式,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不失为一种所能产生较高教育效益和多种教育效应的有益途径,下面简单论之。 一、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意义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变被管理者为管理者,或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融为一体,实现学生遵守行为规范的自觉行动,无疑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其一,与社会和时代所需教育目标和谐一致。社会和时代企求的人是既要有能力,又能遵守行为准则。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既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又能激活学生的自觉意识,使其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根本性转变。从这层意义上看,“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其二,有助于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从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欲”这一主题为媒介,考察了先秦哲学的变化。中国哲学从老子在内的早期三位哲学家(另二位是孔子、墨子)到发展为战国中期的稷下学,其哲学视角从“整体”或“一般”转向“个别”、“具体”、“主体”等。老子和庄子都主张“寡欲”和“无欲”。但老子否定“欲”是与统治有关,庄子否定“欲”则主要是与个别主体的“欲”有关,即减少或消除欲望以获得心理的平静之后达到内心的超越,最终赢得个别主体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重要意义,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新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既能彰显教育理念的生命力,又能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的熏陶力;既能提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向心力,又能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从思想引领、知行合一、育人水平、大学精神等角度,优化...  相似文献   

19.
王栋从关注民生的角度阐述了人欲的合理性,竭力反对“去人欲”的观点,提出了人欲不能无的主张。他认为“人欲不能无”,理学家提出“察私防欲”的主张是由于对“慎独”的错误理解造成的。同时,王栋还指出人的物质需求是不能遏制的,只是要注意“节约”罢了。孔子的“克己”、孟子的“寡欲”的核心乃实指“节欲”之意。不过,王栋所说的“人欲不能无”中的“人欲”也并非指一切人欲,而是指满足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合理的人欲。事实上王栋是反对“恶欲”的。他要人们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少忧戚,多坦荡。努力做到“淡而不厌”。  相似文献   

20.
短视频成瘾是媒介成瘾问题的新兴议题,学界多从量化角度分析成瘾的严重性、成因和影响等,较少审视短视频应用的可供性及其引发的主体性问题。通过对短视频用户的深度访谈,以媒介的可供性视角切入,发现短视频应用的交互逻辑与底层算法既为用户创造了“无限”的娱乐体验,又为其提供了“有限”的控制选择。可供性作为调控策略让用户深陷于技术环境的社会压力中,又游移于自我控制的抉择之间。基于这样的媒介逻辑,用户更愿意拥抱技术,而将“上瘾”问题归咎于自身。短视频应用制造了可被“驯化”的假象,又使用户成为“反驯化”的对象。短视频“生成”和“制造”上瘾的机制,为理解算法时代的人机关系、主体性等伦理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