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达到了中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的高峰。所谓“儒林”,读书人也(士人)。所谓“外史”,“原不居于正史之列也”。《儒林外史》中,通过对八股取士和举业至上的反思,揭开了科举制度的溃疡面,对科举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2.
卧评和天评认为《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来组织结构,这和以后的诸多关于《儒林外史》结构的观点不同。卧评和天评还论述了《儒林外史》结构得以实施的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生于徽州,该地域的文学元素植入其记忆和心灵之中从而又自然地渗透在其创作中,《儒林外史》与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研读《儒林外史》管窥徽州文化,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徽州文化在文学中的表现,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徽州文化对吴敬梓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儒林外史》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这样博大精深的经典名著,教学中只有利用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才能把握其不朽的价值。同时,这也衍生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即从哪些角度切入《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才能助益于初中生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儒林外史》通过对儒生官绅、武士豪侠、市井细民等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服饰进行描写,塑造了一群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名著。基于关联理论对《儒林外史》英译本中的习语翻译进行分析,借以探讨汉语习语英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以从作品实际出发,因势立体,深隐结构与外部结构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儒林外史》反思型深隐结构与纪传性外部结构相统一的结构模式,揭示了其对整个士人阶层的文化人格历史命运和前途进行深刻反思的题旨。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是我国最杰出的一部古典讽刺小说,它对封建社会黑暗政治的讽刺、尤其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其艺术成就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峰。鲁迅先生曾经指出;中国自从有了《儒林外史》,“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这是公允的切合实际的评价。《儒林外史》之所以达到如此高的艺术水准,是因为它倾注了全部精力,集中描写了许多生动的喜剧形象,在这方面,作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文试图对《儒林外史》喜剧形象的描写,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安徽学者黄富民、胡适、张慧剑等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儒林外史》,有的置重于文献考证,有的关注思想文化和小说本体建设,有的以传统批点方式研究《儒林外史》,为《儒林外史》研究做出巨大贡献,探索了新路。  相似文献   

9.
安徽学者黄富民、胡适、张慧剑等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儒林外史》,有的置重于文献考证,有的关注思想文化和小说本体建设,有的以传统批点方式研究《儒林外史》,为《儒林外史》研究做出巨大贡献,探索了新路。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儒林外史》英译本的研究亦日益成为学界的兴趣。本文就《儒林外史》中"茶文化"的英译进行探讨,再现杨氏夫妇在译介时所具备的高度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是中国十大古典名著之一,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小说中着墨甚多的饮食习俗也是其一大亮点。本论文从文化翻译视角出发,对杨译本的《儒林外史》中关于饮食习俗的翻译进行较为细致地探讨。微观上通过《儒林外史》饮食习俗描写的译例举隅,进一步探讨杨氏夫妇如何在《儒林外史》英译本中对饮食习俗的描写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从而达到"文化传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是中国十大古典小说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作品中着墨甚多的酒饮描写,蕴含着丰富的酒文化内涵,亦成为该小说的一大亮色。笔者通过对杨译版《儒林外史》中酒文化的译例举隅,体现杨氏夫妇在译介这些酒文化信息时,始终站在文化传播的高度,遵循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原则,将作品中酒文化忠实准确地传递给目标语读者。这无疑在文化背景迥异的英语读者面前呈现与诠释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矛盾在他三十年代写的《谈我的研究》里说:“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轻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他认为《红楼梦》“对于现在我们的用处比《儒林外史》小得多了。”以《围城》而名噪现代小说史的钱钟书《儒林外史》的热烈爱好者。《儒林外史》象一杯沁人心肺的茶,让一代一代人品尝不尽,思考不尽,挖掘不尽,让学者文人产生一篇又一篇的学术论文。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摹世相的社会小说以形形色色的社会相来构成它的艺术世界。滕云在他的论文《世相、人情与人物》中写道:“《儒…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文人小说,有明显的传统历史叙事特色。这首先体现在《儒林外史》最直接借用了史著列传和类传体例,以春秋笔法叙事为宗。其次,《儒林外史》中许多故事情节也与正史、唐传奇和本朝时人诗文大量互文。这显示了吴敬梓史料勾辑运用的功力、才学见识的圆熟。最后,《儒林外史》虽是作者发愤之作,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彰显了作者醒世救世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儒林外史》意在揭露儒林痼疾,却以描写大江南北风俗事故和日用常情入手,尚实写真,不作玄虚荒渺之谈,笔削得当,善善恶恶,人物丰满生动,从而坚守了传统历史的叙事伦理。不过,历史叙事的影响也使《儒林外史》有轻载人物结局的小小瑕疵。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裔汉学家商伟教授在他的专著《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中对《儒林外史》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角度对这部思想性很强的小说进行诠释;将《儒林外史》定位为文人小说,讨论它作为文人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创新,探讨其对正史权威叙述的反驳、无情的自我质疑、强烈的自我意识,重释了文人小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商贾对其低贱地位的挑战、文士对商贾的道德评判及文士对正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这三个层面,分析了《儒林外史》中商贾与文士的关系,评析吴敬梓在不满现实又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对正统文化中道德价值观的追寻。  相似文献   

17.
程晋芳既是吴敬梓晚年最亲近的朋友之一,又是第一位全面评价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学。他对吴敬梓生平事迹的记载,对吴敬梓为人、思想的分析,对《儒林外史》思想主题的论述,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是,他对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评价,也有一些偏颇,体现了时代和个人认识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以作作品实际出发,因势立体,深隐结构与外部结构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儒林外史》反思型深隐结构与纪传性外部结构相统一的结构模式,揭示了其对整个士人阶层的化人格历史命运和前途进行深刻反思的题旨。  相似文献   

19.
李汉秋 《中学时代》2022,(21):31-32
<正>在文化的三个层面中,吴敬梓的杰作《儒林外史》不经意于物态文化层,不停留于制度文化层,而是着意于精神文化层,这就深入人心人性的深层,从而超越时空给人良多启迪。境界就是一种精神状态,《儒林外史》着重展现了三种人生境界:功利境界、天怀境界、觉醒境界。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作是中国讽刺小说的杰出作品。但是,鲁迅所说的讽刺与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讽刺是有区别的,把《儒林外史》看成是幽默小说更具合理性。《儒林外史》的幽默是悲伤、冷峻、绝望、荒诞的幽默,和美国文学流派中的“黑色幽默”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作者对残酷现实的一种过激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