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三例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下发生的典型青少年暴力事件进行分析,探求当今青少年暴力观念对其暴力行为的影响。三例事件具有如下共同特点:第一,青少年对暴力的肯定态度是导致其暴力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暴力观念不仅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也受青春期本身人格上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第二,社会暴力文化的蔓延直接影响青少年暴力观的形成,是青少年暴力行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心理背景;第三,新形势下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特点为个体暴力行为增多、暴力程度更残酷。青少年的暴力行为不仅断送自身,更危及社会安定,应该引起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中学生暴力遭遇与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暴力行为量表(MSSVBS)的暴力遭遇分量表和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山东省和山西省5所学校共800名初、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在遭遇心理暴力和躯体暴力上均显著多于女生;在整个中学阶段,高二年级学生暴力遭遇频率最高,问题行为得分也最高.实验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在中学生暴力遭遇对问题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外青少年暴力脱敏的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研究者对青少年暴力研究的关注,暴力脱敏逐渐成为青少年暴力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暴力脱敏主要包括暴力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脱敏,青少年暴力脱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暴力媒介、移情和暴力态度。积极学习领域的脚本理论对暴力脱敏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有效的解释。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青少年暴力媒介、移情、暴力态度和暴力脱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引起青少年暴力脱敏的心理机制、干预策略以及本土化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已有研究表明,同伴压力对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存在影响.本研究以高中生为对象,探究消极同伴压力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校园暴力在男生中的检出率较低但频次较高,在女生中的检出率较高但频次较低,高二学生的校园暴力检出率明显高于高一学生.值得关注的是,心理暴力在高中生中发生的频次高于身体暴力.另外,消极同伴压力越大,校园暴力发生频次越高,两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黎志全 《中学文科》2007,(5):112-112
一、校园暴力行为的分析 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和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主客观因素交错在一起,互相影响。通过几起校园暴力案例的剖析,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6.
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校园为背景实施的暴力攻击行为。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二是师生之间发生的暴力;三是校外不法势力对学生实施的暴力行为。本文所提及的暴力行为仅限于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而实施的暴力。校园暴力有多样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行为暴力和语言暴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视野中的青少年暴力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暴力行为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暴力行为是青少年对生活事件的一种应激方式,也是对父母不良监控方式和冷淡亲子关系的一种不合理反应,它易受不良同伴关系的影响。对待青少年暴力行为,一方面必须正确认识它,分清偶然性行为和经常性行为,另一方面必须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如丰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转移和缓解各种暴力行为的力量来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创建和谐健康的家庭、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84):175-176
高中生校园暴力现象不容忽视,发生暴力行为的以高二学生尤为频繁,传统的教育方法以教师评定为主,往往是补救式的责罚措施,例如训斥、处罚、联系家长批评教育,效果也因人而异,但大多没有长期追踪效果。因为这些教育方法没有触及到学生产生暴力行为的根本原因——认知曲解和非理智性的自我评估。本研究以乐清市某高中生的校园暴力倾向及行为的纠正为目标行为,用认知行为辅导中的自我指导训练,配合冲动控制训练,社会技巧习得,并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对其在校园内实施暴力的意图及言行进行纠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青少年心理状况问题,使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等统计方法,辅助SPSS、MATLAB软件,得出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存在差异,年龄是驱使青少年施加暴力等行为的主要诱因.通过分析正负框架下各领域的自变量权重,得出正向框架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风险偏好,其次为认知需要;负向框架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风险偏好,其次为决策风格.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对近二十年来国外有关影响青少年攻击性的暴力媒体因素的研究进行梳理,并特别介绍了两种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治疗技术.诸多研究显示,无论是起间接作用的暴力电影电视,还是个体可直接操纵的虚拟暴力游戏,都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增加有关.认知干预和阅读干预的方法在改变青少年的攻击认知,减少攻击行为,以及增强解决社会问题技能等方面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1.
媒体与青少年暴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青少年是各种媒体的重要消费,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研究都发现,除了上学和睡觉,青少年花在媒体上的时间比其他任何活动都多。然而,现代媒体充满了暴力,大量的实证研究已用科学数据确凿地证明,媒体暴力极大影响了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暴力思想和情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媒体暴力影响青少年的机制与中介因素,并从媒体使用和监管等角度阐述了减少和预防媒体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青春期指导与校园暴力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校园暴力呈现出形式多样化、危害严重化的趋势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校园为背景实施的暴力攻击行为。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二是师生之间发生的暴力;三是校外不法势力对学生实施的暴力行为。本文所提及的暴力行  相似文献   

13.
校园暴力是学生暴力行为的反映。在心理学层面上,学生暴力行为被认为是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是指学生经常出现的、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道德准则和纪律,与校纪、校规及社会规范相违背的,侵犯他人的具有攻击性和对抗性的行为,对中学生的身心成长影响很大。一、校园暴力的心理学因素  相似文献   

14.
语言暴力是普遍存在于低龄儿童之间的一种侵犯行为。我国此项研究开展的较晚,现有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调查分析欺负行为现状的层面,尚未针对低龄儿童语言暴力进行探讨。本研究通过对低龄儿童语言暴力现象的研究,运用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小学校园里语言暴力问题比较严重,卷入到语言暴力行为中的低龄儿童比例较高;低龄儿童语言暴力行为具有非隐蔽性和非团体性; 后果认知能力与移情能力与实施语言暴力行为有关;家庭教养方式、同伴数目、父母的应对方式与受语言暴力儿童的受欺负地位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张娜 《华章》2013,(19)
当前社会,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从美国的校园枪击事件,到中国的硫酸毁容、青少年行凶悲剧,无一例外的揭示着青少年暴力的危害。与此同时,社会中传播的暴力文化比比皆是,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网络信息和游戏,处处都充斥着暴力的身影。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到底青少年的暴力行为与社会的暴力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青少年暴力与暴力文化相关性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编号HBSJ20100007),希望以此来找到青少年暴力更深层次的文化根源,从而对青少年暴力进行行之有效的防控。  相似文献   

16.
暴力文化是记载、描述暴力行为人实施暴力行为的具体过程及主观故意心理状态的一种亚文化,具有载体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表现行为的凶残性等特征。而暴力犯罪是行为人以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手段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具有突发性、残酷性、冒险性等特征。暴力文化与暴力犯罪关系相当密切。暴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暴力犯罪,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暴力文化和暴力犯罪必须从刑事立法、行政立法上予以区分遏制,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构建和谐、法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7.
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学校、幼儿园、家庭 ,攻击行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 ,经常发生在青少年儿童中。暴力行为者通常是高攻击性行为者 ,攻击行为对于以后的暴力行为有一定的预兆警示作用。攻击行为较频繁的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招来更多的攻击而成为被攻击者 ,这势必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加剧 ;而本身不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 ,在频频受到攻击的情况下 ,要么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 ,要么奋起反击而成为一个具有攻击行为的人 ,从而可能导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儿童青少年以后出现暴力的高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前日趋严重的大学生暴力倾向与暴力行为问题对校园和社会构成了很大威胁。大学生校园暴力具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家庭、校园、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都潜伏着暴力倾向与暴力行为的心理诱因。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预防教育与法制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和净化校园环境等方法来预防和矫正大学生暴力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心理焦虑现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心理焦虑现象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普遍关注的青少年问题之一 ,导致青少年心理焦虑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家庭因素及学业压力 ,针对上述因素 ,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 ,以避免青少年心理焦虑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青少年的校园暴力行为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346名普通中学、工读中学、少管所的青少年施测。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严厉与惩罚、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与否认、偏爱被试与被试的校园暴力倾向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被试的校园暴力倾向的相关均不显著(P>0.05);不同类型青少年在校园暴力行为及其父母教养方式上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不同类型青少年的校园暴力行为各有不同,其父母教养方式也各有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校园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