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桂杰 《今传媒》2011,(9):141-142
纪录片作为一种高品位的影视传播形态,越来越追求个体化的创作方式,从而为纪录片打上了个人化的烙印,从纪录片作品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创作者的价值观,而纪录片又通过电视这种大众传播渠道为受众所接受,纪录片文本所体现的价值观也影响着受众对世界和周围事物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在兴起的"网生潮流"给中国纪录片的制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生纪录片拓展了受众群体、颠覆了互动模式,创新了制播技术,其深层原因来自于受众、平台、制作主体的共同需求。而故事化创新是其潜在特征。网生纪录片的平民视角、创新表达、注重互动、节奏紧凑、跨界合作等特质,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带来新的启发与助力。  相似文献   

3.
霍玉华  钱淑芳 《传媒》2021,(9):66-68
网络时代,受众年轻化、观赏便捷化,对微纪录片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基于受众的情感诉求、认知诉求和体验诉求的视角,分析其在视听语言方面所呈现出的内容美、技术美和文化美.同时,从大众审美的视角认识互联网时代微纪录片创作主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联,探讨多屏时代纪录片创作手段及创作形式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舒贻  剑龙 《东南传播》2016,(1):106-109
传播学中有一个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视觉媒体作为人体多种功能的延伸,是靠着摄像机和相机镜头这个眼睛发现、传播真实信息。本文重点在于探究纪录片摄影的真实性,即镜头与受众的距离,镜头所"选择性的拍摄内容"越靠近真实,越能接近人的认知,越能消除受众所感知的距离,反之则会背离纪录片真实性原则,表现出创作的"虚假性"。因此唯有明确的认知镜头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富有个性化的创作中自觉遵守纪录片真实性原则。本文将就镜头与受众的"距离"要议加以阐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媒介融合作为新媒体发展推动下的信息传播综合作业模式,正重塑我国纪录片的生产和传播业态。目前学界的研究大多以媒介中心视角观察纪录片产业的媒介融合实践,但缺少受众中心视角的思考。本文从媒介融合时代受众需求的特点出发,通过对近年来几部优秀纪录片融合实践的分析,发现以受众为中心将能够更加行之有效地促进媒介融合的深化发展,为纪录片产业的融合提升找到可行的进路。  相似文献   

6.
影视媒介作为大众传播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的发挥对广大受众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影视媒介带给人视听享受的同时,也承担着价值观培养、情感教育、文化传播等深度功能。本文试图以纪录片《含泪活着》为例来探析影视传播的深度功能。  相似文献   

7.
秦琴  侯洪 《新闻窗》2007,(1):103-104
纪录片是运用镜头,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客观地反映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真物、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原生态,排斥虚构和扮演的功能性节目。然而,随着纪录片的不断发展和受众接受水平的提高,这种纪录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纪录片要赢得广大受众就必须实行大众化,尤其是动物自然类题材,不贴近受众,不感动受众,纪录片就不会最终面向大众。  相似文献   

8.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研究纪录片受众诉求,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可以具体、细致地考查受众的诉求,是一种有效的质化研究方法,同时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的以统计方法为基础的量化调查研究模式,有效地弥补了长期以来对受众解读的忽视。对纪录片《姐妹》的受众进行调查—归纳—分析—解读的研究方法,具体演绎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纪录片受众诉求分析的实践结合起来的这种研究方法,证明了这种研究方法的特点——直观而又透出本质,同时也不乏科学性,并且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一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拍纪录片绝不是为了自娱自乐,传播是它的主要目的。如何让纪录片做到最有效传播,地域特色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是纪录片获得不同文化背景受众认同扩大传播的法宝。本文尝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纪录片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与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地域特色与传播学的关系作分析和解读。一、受众是纪录片传播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受众是传播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受众的需求、态度和立场决定着传播效果的"有无"和"大小"。传播说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是电视的旗帜,随着电视传媒产业的发展,媒介产品的种类和形式更加多元化,中国纪录片迎来新的挑战,解决受众缺席问题,改变传统记录片的说教方法,成为中国纪录片努力的方向。本文从受众视角分析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范式,希望有助于大家对中国纪录片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1.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渊源。新媒体时代文博类纪录片承载着弘扬传统文化、塑造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当下节目生产者在编码环节重新审视传播要素的变动,以受众现实需求为导向,转变宏大严肃的呈现形式,创新节目理念、改进传播形式、更新传播内容、拓展传播渠道,使无生命的“文物”动起来,实现跨时空的语境对接。本文探讨了文博类纪录片的演进历史,并以《此画怎讲》为例,依据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重点探究当代文博类纪录片的创新传播策略,以期为同类纪录片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如今,中国纪录片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受众"精英化"倾向值得关注与思考。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以当下热播的纪录片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从受众层面探索中国纪录片的"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双向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早餐中国》是一部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众不同的美食类纪录片,在生活节奏加快的社会背景下,以独特的切入视角和短小精悍的内容引起广泛关注,受众从贴近日常生活的故事中品味人间百态,从而获得情感共鸣。节目传递了一种积极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充盈了受众的精神世界,最终聚集并强化了情感能量。  相似文献   

14.
邱巍 《东南传播》2022,(11):108-110
以纪录片为代表的媒介形式的出现正在改变人类集体记忆的留存方式,尤其是承载个人记忆的口述史纪录片采用平民化的历史叙事,将个体、私人的经历转化为受众共通的集体记忆,拼凑、还原、呈现历史真实;同时以集体之名,唤起情感共鸣,实现受众认同。从媒介的生产行为即纪录片本身的创作角度出发,以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为支撑,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将乡土情怀视为大众共通的集体记忆,借助媒介建构历史真实、连接个人与社会记忆,进而以情感为桥梁达成受众认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纪录片叙事的创作角度来探讨纪录片的制作应如何满足受众的感官、情感、理性等三个层次的需求,以使其与受众在各方面达成一种互动和交流,从而提高纪录片的收视效果。  相似文献   

16.
康康 《新闻爱好者》2010,(10):114-115
纪录片中主要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其表现形式独特,具有无可争辩、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来自生活的特有的艺术魅力。随着纪录片的不断发展和受众接受水平的提高,这种纪录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伴随着叙述方式的故事化、解说词的大众化、画面的通俗构建等等表现倾向的日趋明显,纪录片中音乐的表现特点也逐渐受到纪录片创作者的认同与重视。  相似文献   

17.
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录片的真实问题向来是纪录片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之一,纪录片也正是拥有了"真实的力量"才获得了独立存在的价值.无论是作为精品纪录片(或严肃纪录片)所秉持的本质属性,还是作为文化商品的商业纪录片吸引受众接受的噱头,真实都成为了纪录片的标签.也就是说,无论人们追求的是纪录片的史学价值、人类学价值、艺术价值,还是纪录片的商业价值、娱乐价值、消费价值;无论是作为目的,还是作为手段,真实都是纪录片的核心诉求.  相似文献   

18.
刘存宽 《视听界》2012,(4):58-60
纪录片以其纪实属性所固有的穿透力、震撼力,受到观众的欢迎,像《大国崛起》、《故宫》、《敦煌》、《天启》、《大秦岭》、《我决定爱你》、《生命》、《美丽中国》等。《舌尖上的中国》更是让无数人守在电视机前享受“夜宴”,引发全民纪录片热潮。考察优秀纪录片可见,叙事技巧的创新为纪录片赢得受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历史人文纪录片担负着传承精神价值和历史文化解释权等重要使命。随着新的传播手段出现,纪录片有了更广泛的平台和受众。在新的受众群体和时代语境下,历史人文纪录片不仅延续了之前的主流价值体系,也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创造力。本文以获得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提名、福建省广播电视艺术奖一等奖的纪录片《李焕之与国歌》为例,探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历史人文纪录片如何运用两极手法,将“小”和“大”交替结合,贯穿始终,在纪录片的选题、叙事、影像、主题各个层面,为新时代历史人文纪录片表现手法的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宁薇  焦冰洁 《今传媒》2024,(1):88-91
社交媒体环境下,受众情感的共鸣与认同是历史类微纪录片传播效果提升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基于共情传播理论,以央视历史类微纪录片《国家记忆》官方抖音账号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梳理总结了其在共情传播方面的策略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形式、调动受众参与热情,丰富内容、满足受众情感需求,积极互动、回应受众情绪等共情传播策略,旨在助推历史类微纪录片讲好历史故事,引导受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与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