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中见 《黑河教育》2013,(11):59-59
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与老版本教材的最大区别,在于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地理新教材中“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宗旨都是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与动口的能力,突出了活动教学的开放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特色。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处理好教材中的“活动”、开展好地理“活动”教学,是正确把握教育新理念,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就以鲁教版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为例,从两大方面浅析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教学。  相似文献   

2.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活动”栏目按能力要求分为“思考”、“探究”和“实践”三种类型。《地理I》、《地理Ⅱ》、《地理Ⅲ》三册必修教材共有“活动”193处,其中“思考”类活动60处,占必修教材“活动”总数的31.1%;“探究”类活动107处,占  相似文献   

3.
一、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归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活动”栏目按能力要求分为“思考”、“探究”和“实践”三种类型。《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三册必修教材共有“活动”193处,根据教学实践,可将活动分为以下类型,见表1。  相似文献   

4.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培育地理实践力的主要活动方式,科学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是活动实施的首要环节。研究了基于TARGET模式的地理实践活动设计方法,并以人教版教材(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观察家乡的地貌"活动为案例,分析TARGET模式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阐述基于TARGET模式的地理实践活动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5.
赖泽斌 《地理教育》2013,(Z1):82-83
<正>处理好新课标地理教材中"活动"内容教学,是正确把握新课标,实施新课标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关键。本文就新课标地理教材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中的"活动"教学设计与处理浅谈几点做法。一、"活动"的教学设计要"动"教师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播放"竹楼、江南民居、蒙古包、北方四合院"四种民居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民居建筑有什么风格;反映出当地的什么气候特  相似文献   

6.
"活动"栏目是当前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一大亮点,在教材编排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活动"栏目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开拓视野、培养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7.
全希 《地理教育》2014,(3):21-22
正中图版地理教材每节前都设计一个"探索活动",突出探索性,力求有新意。教师应充分把握新教材特点,运用探究模式进行教学,防止"照本宣科"。针对同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思考与学习。如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用不同形式引入探索。一、模拟实验引入探索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尤其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之时需要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模拟实验是参照实际生活环境,通过图片、幻灯、  相似文献   

8.
李达 《考试周刊》2014,(87):15-16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教材的"活动"模块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按地理学科能力要求将活动分为:"思考"、"探究"、"实践"三种活动类型,每一种活动类型都要求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对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中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9.
现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必修Ⅱ》在城市区位分析时提出,城市区位中包括了“城市”这一因素。对此,不同教师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甚至有一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认为有可能是教材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教材编写的目的就在于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教材“活动”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极大体现了地理教学的核心理念,明显转变了地理教与学的方式.本文就高中地理教材的“活动”进行简要分析,文中“活动”指教材中除地图系统和正文以外的部分,即人教版中用浅背景色标明、以栏目形式出现的内容都是“活动”,包括活动、读图思考、阅读、案例以及问题研究.本“活动”分析具体内容为人教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的“活动”,有读图思考、活动、阅读三种形式.一、读图思考的运用读图思考一般安排在重要内容结束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运用,有针对性地巩固已学习的内容,及时反馈、总结知识.针对图表设计思考问题,加强图表的思维训练,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本节教材中读图思考共设计了三个问题,学生在阅读教材图1.1和图1.2的基础上,结合思考题,由学生归纳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原因.此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达成课程内容标准要求.案例是人教版地理必修3教材的核心,也是教学过程中应贯彻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主要探讨了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活动是一种全新教研模式,和传统教研活动相比具有很多优点。主要描述了这种教研活动如何开展,并对教研活动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达克沃斯一直致力于将皮亚杰有关儿童发展的研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就教学中的相关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达克沃斯教学思想对如何指导教学活动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意义。为此,围绕达克沃斯有关教学的思想进行解析并提出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组织的启示: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应指向幼儿精彩观念的诞生;集体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应为具有独特认知发展特点的“具体”幼儿预留弹性空间;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要克服简单化倾向,保持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集体教学活动过程应在幼儿操作、体验和批判性探索中实现意义的双向理解;教师应成为集体教学活动中的聆听者、支架者和反思性实践者。  相似文献   

13.
论教学智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人为的和为人的实践活动,“为人”表明教学活动应具有确定性;“人为”表明教学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复杂”表明教学活动必须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而这个过程则意味着教学活动开展必须具有实践智慧,亦即教学智慧。教学智慧生成于具体教学情景,同时表征于具体教学行为,它与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具有某种共同性,但更多的则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使得教学智慧成为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教学智慧是“教学经验”、“理论修养”(包括“学科修养”)和“德性”的整合结果。  相似文献   

14.
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优势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如何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课前利用云学习平台开展线上学习,课上通过参加若干个教学活动实现知识内化,课后通过作业等教学活动实现知识巩固。对云学习平台的学习数据和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活动参与质量与课程教学质量直接相关,混合式教学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模拟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模式尽可能逼真地再现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人为创造课堂教学活动的仿真环境,使师范生在设定的教学情景中模拟课堂教学,以培养其课堂教学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其融角色扮演、师生诊断点评于一体,具有仿真性、综合性、广泛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实践证明,模拟教学是目前强化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师范生的教师基本功、提高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各级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常态活动。然而,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有些教研活动缺乏应有的实效性,影响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提出了几点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线教学期间,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重视的课题.为更好地开展在线教学,尝试构建一套适用于公共日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为验证这一教学模式的效果,对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选修这一课程的167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预习与复习、课堂活动、课后作业等教学环节对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看法.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合理、有效地运用诸如多媒体、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其与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到一起,不但有利于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对传统、单一教学方式的一种挑战,对整合、变革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学制度因教学活动而存在,教学活动因教学制度而进行。教学制度具有规范性,教学活动具有创新性;教学制度具有公共性,教学活动具有个体性;教学制度具有稳定性,教学活动具有动态性;教学制度具有现实性,教学活动具有可能性。两者在保障教学自由、塑造教学生活、倡导教学民主、涵养宽容情怀的诉求中相互规定,并在以人的发展为旨归的教学终极关怀中走向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The reputation disparity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has stirred up an unending debate. The age-long notion that teaching and research overlap has become a controversial issue in academia. Consequences of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ublish OR Perish (POP) abound in the literatur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putations disparity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oductivity and the rewards for these academic activities. It explores which, out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research publications receive higher or less attention and rewards. Relevant existing literature was reviewed to establish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OP and its consequences of the reputations disparity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its adverse effects on these activities. Evidence from the literature reviewed reveals the existence of POP reputation disparity as part of its consequences. A key finding is that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insignificant and unrewarded as research publications. Neither the effectiveness nor the number of teaching loads counts like the numbers of pub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