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代河南的私人刻书事业较为繁荣,本文考察其繁荣的原因,探究私刻的目的与贡献,胪列私刻的集中地及重要的刻书家,阐述私刻的三个重要阶段,从整体上对清代河南的私刻业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清代刻书大家张海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清代刻书大家张海鹏的生平、刻书思想、过程、数量、特点、阶段及其影响。揭示了他对我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3.
4.
论清代武英殿的刻书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清代各朝武英殿刻书沿革情况及殿本的价值进行论述,从一个侧面揭示清代图书事业发展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5.
元代安徽刻书地区分布广,刻书数量多,质量好,内容丰富,更出现了王祯的木活字印书,是当时全国刻书印书最活跃的出版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本文采取考证的方法,就元代安徽的刻书机构、刻书概况、发展特点等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元代安徽刻书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明代安徽刻书地区广、规模大、数量多、质量精、内容丰富,是当时著名的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现采取考证的方法,就明代安徽地区的私家刻书情况、发展特点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明代安徽私家刻书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两宋安徽刻书地区分布广,刻书数量多,质量好,资料丰富,是当时全国的出版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文章采取考证的方法,就两宋安徽各地书院及各类学校的刻书情况、发展特点等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两宋安徽学校的刻书成就。  相似文献   

8.
清代江南藏书家刻书风气流变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在清代的不同时期,学术的发展趋势、统治阶级的文化政策以及社会思想的流变对江南藏书家刻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概括介绍了我国清代刻书家郭柏苍毕生勤于述,乐于刻书的事实及其编辑思想和刻书特点。  相似文献   

10.
秦宗财 《出版科学》2007,15(5):80-82
"扬州二马"集收藏、校勘、刻印于一身,一生中收藏刻印了大量图书.其刻书特色主要体现在:追求功德美名的刻书目的观,服务学术的文化价值观,收藏、刊刻、鉴赏三位一体的刻书资源观,奉儒术为正统的刻书选题观,追求精品的刻书质量观.  相似文献   

11.
12.
13.
清代宁波书坊发展迅速,从事刻书的书坊多达20余家,刻书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主要侧重于实用。从儒家经典到医学文献,从劝善经卷到便蒙读物,宁波书坊刻书极大地满足了百姓对书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15.
作为清代桐城五大世家之一的方氏家族,不仅在文学与思想造诣上声名远扬,在家族刻书领域亦颇有建树.文章通过整理以方文、方以智、方苞为代表的桂林方和以方东树、方宗诚为代表的鲁谼方的家族刻书成果,分析总结了桐城方氏家族的刻书特点、繁荣原因及文化成就.  相似文献   

16.
清代嘉庆年间,福鼎市秦屿镇发生了一件出版家、训诂学家、版本校勘学家王遐春、王学贞父子“刻书祝寿”之事:1809年,值嘉庆皇帝50寿辰,王遐春恰与仁宗同龄,其子学贞时任宁洋县(今宁化)训导,被福建巡抚张师诚选调省城参与编校贡书,趁此机会,王学贞恭请巡抚大人撰文制锦为其父祝寿。王遐春闻讯后,即修书一封派人送往福州告诉学贞:“取古名人著作将灭仅存者,采梨伐枣先为古人寿,然后厕名校梓,得附古人之寿而为寿。”王学贞于是敬承父命,在学友梁芷邻、赵谷士、吴清夫、李秋潭、赵文叔等人的帮助下,收集唐先贤遗书一一校刊,次第告竣。其移风易俗的创举在当时成为美谈,对福鼎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地方人文素养的提高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马杰 《图书馆学刊》2007,29(1):49-51
乾嘉学者不仅在史学上有杰出贡献,在中国私家藏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这个学派的学者大多为藏书家。因此,他们刻书的思想和目的都是追求刻书底本的珍善和校刻的精审,促进了学术交流,扩大了考据学风对当时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王先谦与刻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先谦为近代著名学者,是“湖南四王”之一,著述五十余种,刻书也极其丰富,清末湖南思贤书局刻书即多由其主持,本文介绍了他的刻书活动。  相似文献   

20.
明代官府的刻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恬《书隐丛说》谓:“官刻之书,至明极盛,内而南北两京,外而道学两署,无不盛行雕造”。此外“官司至任,数卷新书与土仪并充馈品”。这说明明代官府刻书的兴盛和普遍。以中央而言,沿历代建置有国子监刻书,明朝国子监有南北两处:一为南京国子监,一为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称为南监或南雍。史称“太祖洪武元年八月,大将军徐达入元都收图籍”。(《明史·太祖本纪》)把所藏宋元雕版尽入南监,故梅《南雍志·经籍考》说:“本监所藏诸梓,多自旧国子监而来。”南监就是根据这些版片,加以修补印行,即后世所称的“三朝本”,其中以《十七史》最为有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