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0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哇”字版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10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  相似文献   

2.
十多年前,梁衡写过一篇《“哇”字牌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他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 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十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气,有做作之态:“要”字牌则不用装模作样,是直截了当的横气、霸气,一股强迫命令之气。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通讯式的消息?顾名思义,就是看起来像通讯的消息,也可以说是用写通讯的形式写的消息。通讯式的消息,我有时也叫它消息式的通讯,也就是用写消息的办法写通讯,这种通讯看起来很似消息。这就是我对这种新闻体裁的“土解释”、“土定义”。在新闻理论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白庆祥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来概括通讯式的消息:“总而言之,它是用消息和通讯的两种文体交叉的写法写作的新闻文体。它既有消息主题的客观性、严肃性,又有通讯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性。”他还称赞说,这是我在新闻体裁写作方面的突破和创新。这种赞扬让我有些汗颜,因为这…  相似文献   

4.
一篇通讯是否成功,关键是主题;一篇通讯能否让人过目不忘,重要的是文中要有“动情点”。这个“动情点”可能是某个细节,可能是某句话,可能是一段描述,也可能是一个动作。但不管是什么,它的主要功能是深化主题,打动人心,产生冲击力,给人以启迪。人物通讯的典范之作《县委书  相似文献   

5.
党报工作人员,每发一篇批评报道,都要认真思考它会给读者带来什么影响。这里,重要的是让读者尽快地看到批评以后的结果。因此,我们力争做到“不把问题留给读者,不把问题留给版面”,采取相应措施,着力抓批评结果的报道。去年第二季度以来,我们一、二版和读者来信版发表的较有影响的批评稿有三十一篇,其中批评后有结果,并已在版上发表的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我也赞成,任何“合理想象”,或者缩小、或者夸大,移花接木,胡编乱造,都不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都会损害新闻的价值。但是,我们能否说,凡是真实的新闻,都具有新闻价值,或者都能起到它的社会效应呢?不一定。所以,我又不完全赞成“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一命题。因为它在表述上不完整、不准确。何以见得?不妨举一个例子。最近,在一家全国颇有影响的法制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刘市长治赖人》的通讯,介绍了山西省临汾市的市长清正廉洁,敢于碰硬,依法整治一批无事生非、为非作歹、横行乡里的无赖之徒的事迹。这本是一篇好通讯,但就在这篇好通讯的导语中有这样一段话:“1987年底,山西省  相似文献   

7.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效果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8.
今年9月是我任《群众日报》通讯员并在该报“庆祝国庆一周年”笔谈会上发表第一篇“处女作”50周年。这一篇文章发表后,写作便势不可挡,接二连三的消息、通讯和短文陆续发表。它鼓舞自己前进,指引自己攀登。刚解放初,我在渭南瑞泉中学高中上学时,被报社发展为通讯员,颁发了米黄色的通讯员证,还给发来每期的《通讯往来》,指导通讯员不断学习提高。“国庆笔谈会”这篇处女作,就是自己投稿好多篇后才被选上的。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首届国庆节,《群众日报》在报上举办“国庆笔谈会”,提出5个问题让读者、通讯员参加。我参…  相似文献   

9.
今年,我读报遇到了两个不是谜语的“谜语”。《石河子报》1985年9月30日二版《“看准了就不回头!”》的文章写得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命读者猜“谜”。这篇通讯从李从钧种瓜发财的诀窍“胆大心细”上下功夫,一个字引出一个段落,形式新颖,版面活泼,效果颇好。但是,细读这篇通讯后,发现它有个致命弱点:事实缺乏出处。真实是新闻的  相似文献   

10.
发表在2月28日中国青年报上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是一篇出色的通讯。作者通过抢救六十一个中毒民工的事件,纵情歌颂了党和我们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热烈地赞美了我国人民的伟大的阶级友爱精神和高尚的共产主义風格。每一个读过这篇通讯的人,都受到很深的感动。正像作者在文中指出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党用它思想的阳光,帮助我们消除旧时代遗留给我们的思想毒菌,撫育我们成为全新的人。”这一主题,在通讯中,得到了鲜明、充分的表现。因此,我们研究一下这篇通讯在写作上的优点和特点,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5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一等奖。这篇1050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意义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2.
人物专访,是通讯中的一种,大都是以写人物现场谈话为主要内容的。这是它同写事迹为主的人物通讯的一个明显区别。人物专访以“谈话”为主,但又不能总是让被访问者说、说、说。从开头到结尾,如果都是“他高兴地说”、“他激动地说”、“他略沉思片刻接着说”,……那就不如干脆写一篇讲话纪要,岂不是内容与体裁更协调一些(?)! 医治一些专访单纯写“谈话”的毛病,方法就是:把“谈话”与“描绘”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文亦是如此。一篇文章的开头能否打动编辑、抓住读者,往往决定着这篇稿件的命运。因此,一些有经验的记者或通讯员都非常注重文章开头事例的选用、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锤炼。一篇成功的通讯,不只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传神的标题、深刻的内涵和合适的文体,还应有着一个“抢眼”的开头。所谓“抢眼”,就是令人眼前猛然一亮,让读者一瞅上你的文章,不看完就不想放下。怎样做到这一点呢?用鲜活的事例吸引读者。在通讯的写作中,对事例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尤其是开头的事例,它既是鲜活的,又是读者最关心最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4.
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在自己写的新闻中,采用了一种“中性”报道形式,就是记者在新闻中并不充当“法官”和“教育者”的角色,而是提供全面的、翔实的事实,让读者去思考,去判断。她采写的《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连该工程师所在厂的领导也惊呼:万万想不到记者会用这种方式。因为在这篇六七千字的通讯中,没有只字是批评他们的,包括当众宣布那位出走的工程师是“叛徒”,新闻中也只是写道:“厂党委书记某某的盛怒是可以理解的”。由于新闻从材料到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16.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伙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笔者认为,报纸现场新闻写作同样也要注重“同期声”。现实生活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7.
观“气候”而发布新闻是新闻界的一种宣传性现象。无以名之,姑且叫作“气候新闻学”吧! 1988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通讯《三下西阳》,报道了山西运城市委书记与农民改造中低产田的事迹。我认为,这篇通讯之所以登了“大雅之堂”,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对了“气候”。  相似文献   

18.
人物通讯是一种真实、及时地报道先进人物的事迹,并深刻揭示他们精神境界的新闻文体。 真实,是人物通讯的“生命”,也是对人物通讯作者的基本要求。 那么,人物通讯怎样才能使它有“生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我以为,必须做到不夸张,不溢美,既入情又入理,方能令人可信可亲。 在1991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评选中,我与他人合作的人物通讯《女儿情》荣获一等奖。获此殊荣,始料未及。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篇通讯除了  相似文献   

19.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观“气候”而发布新闻是新闻界的一种宣传性现象。无以名之,姑且叫作“气候新闻学”吧!1988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通讯《三下西阳》,报道了山西运城市委书记与农民改造中低产田的事迹。我认为,这篇通讯之所以登了‘大雅之堂”,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对了“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