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解读】第一单元《测量》,主要由7个例题及相应的练习组成。这7个例题及相应的练习内容涉及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千米的认识和质量单位吨的认识。通过教学,让学生建立起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观念。对于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学生要形成观念难度较大。如何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我们的思考是:以生活中的素材为资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活动,由形象到抽象,由感知到推理,逐步建立起长度和质量单位观念。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广告语,就是“今天,你量了吗?”让学生在生活中测量,在测量中学习。“量”就是体验,就是生活。一、对单…  相似文献   

2.
[教材解读]   第一单元&;lt;测量&;gt;,主要由7个例题及相应的练习组成.这7个例题及相应的练习内容涉及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千米的认识和质量单位吨的认识.通过教学,让学生建立起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正>“量一量,比一比”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认识全部长度单位后设计的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测量实际物品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的认识,丰富长度单位的表象;体会测量的实质,选择合适的标准表示物品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量感。长度单位的认识与运用是学生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是让学生初步感悟测量本质就是度量单位的累加的种子内容。  相似文献   

4.
林武 《福建教育》2007,(2):52-52
《千克的认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理解克与千克的进制关系,培养学生对量的估算能力。由于质量单位不如长度单位直观、具体,因而学生理解和建立千克的质量表象比较困难。在教学中该如何突破学生认识上的障碍呢?  相似文献   

5.
[课前思考] "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再次认识的一个长度单位,对这一内容教师一般不愿意研究,究其原因:第一,通过课前调研可以发现,不少孩子都知道毫米,有的孩子还能够说出1厘米等于10毫米,甚至有的孩子能够根据以前的测量经验,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物体的长度,那么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止步于此吗?第二,测量长度需要精确到毫米的生活事件在三年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并不常见,当我们让孩子举出生活中用到毫米的例子时,不少孩子很茫然,似乎找不到一个恰当的物体需要用毫米这么小的单位来测量,那么学习毫米有用吗?该如何让孩子感知毫米产生的必要性?第三,像毫米这么小的长度单位,怎样才能让孩子有所体验?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1毫米的观念?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时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经历毫米的产生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毫米产生的必要性;通过数出计量单位的个数,把握度量的核心要素,形成并巩固测量技能:通过感知与想象,建立1毫米的观念,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持续思考.  相似文献   

6.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巳学过的重量单位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千进制关系,培养学生对量的估算能力。由于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学生正确理解和建立“千克”的重量观念比较困难。为了突破学生认识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张婷  冯慧珍 《山东教育》2005,(25):43-4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比长短,初步感知了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时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相似文献   

8.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10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学会看米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l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9.
一、对于千米和吨这样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对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的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和相关的计算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相应的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表象以及质量观念、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10.
一、长度单位1.内容与结构。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及线段的相关知识,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认识线段。具体编排结构如下图:2.具体教材分析。(1)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1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并呈现了用手臂(一庹)、用拃用脚量某一物体的长度的图片,渗透了测量的本质:用"单位"去"量"。然后让学生用"拃"作"单位",体会测量的过程,并通过学生和老师同样用拃量同样长度的课桌,所得的测量结果却不一样的活动,使学生体会:虽然都用"拃"作单位来量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2、例3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认识米,1米=100厘米例6、例7认识线段,画线段例8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1.
柳敏敏 《小学数学教育》2024,(Z1):70-71+101
<正>“毫米、分米的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的重点内容,属于长度测量单位的范围,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量感,也就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从一致性的视角审视本节课内容,首先,长度的度量属于一维空间的度量,跟二维空间面积的度量和三维空间体积的度量的本质是一致的;其次,要把毫米、分米的认识放在长度单位系统中进行整体把握,因为长度单位在单位产生、观念建立、度量方法、结构关系等方面的原理是相通的。如何基于一致性视角把握度量本质,积累度量的活动经验,促进量感自然生长呢?下面结合本单元教材内容及编写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相似文献   

13.
<正>"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10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学会看米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4.
一、对于千米和吨这样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对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的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和相关的计算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相应的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表象以及质量观念、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在“量与测量”方面的内容有: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和秒。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时间单位时和分,他们对长度、质量以及时间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这一册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就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而这些内容究竟该怎样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本刊记者针对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咨询了本册教材编写者、浙江省教研室的斯苗儿老师,她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供老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认识千克》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质量单位不像学生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如何引入质量单位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呢?我依据教材的设计,采用让学生比较两袋食品哪一袋更重一些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如何计量物体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长短”、“高矮”,会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知道知识形成过程,体验实际需要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时要注意创新情境,充分让学生用不同测量工具估计和测量物品的长度。进行时学生会在测量中发现矛盾: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  相似文献   

18.
郭寒英 《湖南教育》2002,(21):50-51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六册第118~120页。教学目标通过实例,学生理解面积与常用面积单位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具、学具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一个。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师提出下列问题:1.如果没有直尺,怎样测量桌面的长度?2.观察课桌面,估计它的长度,并用所选的长度单位量一量。3.你能估计课桌面的大小吗?会测量课桌面的…  相似文献   

19.
以"认识厘米"为例,借助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及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量感。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0-5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国际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