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怎么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现实的人不断思索的,而对于问题的答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有利于青年朋友深刻体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优越性,有利于他们增强承受挫折和打击的能力,有利于他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为社会、为他人服务,从而把幸福感传递给更多的人.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奋斗和幸福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初步形成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从出场逻辑看,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在理论、文化、实践的历史条件下得以慢慢清晰的.从内容布展看,习近平对"为何奋斗才幸福""为谁的幸福而奋斗""奋斗什么样的幸福""如何实现奋斗幸福"这四个根本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其奋斗幸福观的内容结构.从价值旨归看,开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新境界、指导中国改革与建设开创新局面、贡献世界文明发展中国新智慧是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多重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我国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问题也甘益凸显出来.本文从幸福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以及我国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过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如何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使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是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强调幸福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辩证统一,是创造和享受的辩证统一的科学的幸福观。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置于中国实际,指导中国幸福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生活与奋斗的毕生追求。与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幸福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实践的、大众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姚畅 《考试周刊》2011,(51):193-194
幸福观是人生观中有关人生幸福问题的重要内容,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如何理解幸福和实现幸福的途径、手段等问题所持态度、观点和看法。当前高职学生幸福观教育面临困境,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走出困境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7.
张梅花 《文教资料》2011,(31):217-219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本文在分析幸福的基本涵义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其正确的幸福观等问题做探讨。  相似文献   

8.
杜叶华 《班主任》2007,(8):47-48
童年生活是否幸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本文作者非常无奈地发现,现在的孩子,缺少应有的幸福感。只是,面对孩子这一句"老师,你们的童年才真的幸福",我们该如何作答?究竟什么样的童年才是真的幸福?在现实面前,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欢迎广大读者来稿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关注人的身心发展和幸福体验等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调查和研究的新热点.从笔者研究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有两个特点,一是对中国传统幸福观的认知根深蒂固,对西方幸福观的理解和认同也很快,对他们实施幸福观教育与其幸福观建立呈正相关;二是当代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水平较低,幸福体验能力较差,科学的幸福观远未形成,对他们实施幸福观教育十分必要.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可以从完善科学的幸福观理论体系、建立系统的幸福观教育教学体系、营造良好的幸福观教育环境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这种科学的幸福观,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为我们追求幸福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幸福观具有多重向度,德性至上是其幸福观的根本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从义利之辨来看,孟子的幸福原则包括德性原则、功利原则和理性原则三个方面.德性原则坚持儒家道义论的基本立场,确立了幸福观的德性基调和精神追求;功利原则触及儒家道德理想的经济基础,形成了孟子幸福观的现实品格并使之能够落实于社会生活;理性原则运用儒家思想的智慧思维,使幸福理论展现出鲜明的理性特质,力图消解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内在紧张.在三大原则共同作用下,孟子的幸福观既发展了孔子奠定的德性幸福,又为儒家幸福观开辟出功利幸福的新空间,并实现二者一定程度的融合,从而构建了崭新的完整形态的儒家幸福观.  相似文献   

12.
追求幸福是人类亘古不息的话题.密尔的幸福观奠基于功利主义道德原则之上,其功利主义幸福观主张个人幸福要与社会幸福相统一,注重物质生活中的精神快乐,并将美德渗入其中,强调一种美德幸福.他的幸福现对当代美丽中国幸福观的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对幸福观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与研究,并形成了系统化的幸福观哲学理论,即《尼各马可伦理学》。幸福是至高善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每个人对自己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不同,所追求的幸福层次不同,归结来讲,精神幸福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幸福。  相似文献   

14.
从古希腊至今,无论是哲学家还是教育家,都在一直都在关注一个令人迷惘的问题——什么是幸福?昔兰尼派认为幸福是快乐的外在形式;伊壁鸠鲁将幸福理论化,把幸福分为动态幸福和静态幸福;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有了德行才能体验到幸福的滋味。因此,在古希腊幸福观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觉看待当代幸福观,成为人们所谈论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实困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现行的幸福观教育进行反思,探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实困境,认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倡导的教育理念在现实中被束之高阁、幸福观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始终模糊不清、幸福观教育的基本内涵缺乏明确定位"是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深化改革的瓶颈.教育应关注人,关注人的幸福,关注人的幸福潜能的开掘,在自身发展中谋求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梳理高中生幸福观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从学校层面提出几点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建议:夯实幸福教育的内容,丰富幸福教育的形式,强化幸福教育的效果,营造幸福教育的学校氛围,促成幸福教育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论题,其核心在于如何解决道德与人的幸福的不一致问题,尤其是二者之间的冲突,即德福冲突问题。只注重物质财富所带来感官快乐的幸福只能是短暂消极的,只有在符合道德属性的实践基础上的幸福观才是对人的发展有意义的、积极的幸福观,才能达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基础上的道德幸福观明确阐释了道德与幸福的一致性关系,并提出了将"社会个人"作为解决当代幸福观问题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什么?心理医生兼作家的毕淑敏,对幸福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运用心理学理论,从幸福是什么、实现幸福、拥抱幸福三个角度解读她在散文中表达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时期幸福观的基本框架是理性主义幸福观和感性主义幸福观。沿承不同的哲学基础,现代心理学幸福感的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主观幸福感把快乐定义为幸福,侧重个人的主观体验;心理幸福感把幸福理解为人潜能的实现,从人本质和人发展的角度诠释幸福,使人们对幸福感的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  相似文献   

20.
幸福观是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表明,部分女大学生的幸福观中存在着4种偏颇现象:过分注重个人幸福,轻视集体幸福;过分追求物质幸福,忽视精神幸福;过分追求自我,忽视社会责任;固守传统女性观念,缺乏主体意识.负面的社会环境,有局限的高校德育、微弱的主体意识与女性意识是导致女大学生幸福观偏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