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倡导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单向度的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是共同交流和促进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对话”意识,课堂师生对话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强而有力的推动力量.师生要转换教育观念,通过积极互动的课堂师生对话以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
<正>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对话,是指师生为了实现数学课程目标,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启发与讨论促进理解、催生创造的过程。积极有效的对话不仅可以增进师生间的理解与认同,促成有意义的学习,在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等方面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本质上说,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活动,但不能将课堂中的讲话、谈话、讨论简单地等同于对话。对话是一种双主体活动,理解是对话的前提,也是对话的归宿,对话的目的就是在相互理解的基  相似文献   

3.
曾凡胜 《广西教育》2007,(7B):56-56
一、反思教学理念,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 以教师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已被广大教育者否定,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让知识、技能在“师生对话”的课堂上实践,这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教学理念。倡导师生在课堂中平等对话能够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要主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这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生感受到情景刺激,萌发学习兴趣,产生探究意向,通过积极的主体活动体验实践过程,在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增长,促进价值与情感的协同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李呈栋 《学周刊C版》2023,(4):103-105
英语学科具有交际性和应用性等特征,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交际能力进行重点培养。过去很多教师过于关注语言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没有在课堂中积极组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活动,导致学生的语言应用及交际能力得不到发展。而通过引入对话教学,能够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有助于营造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积极应用对话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对话活动中应用课堂习得的英语知识,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精心预设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产生质疑,引发课堂对话,帮助教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有效的课堂提问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产生新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通过师生间的互相问与答的过程,让课堂充满着对话和交流,充满着生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师和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对话。有效的课堂对话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智慧,促进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传悦 《学周刊C版》2011,(6):146-146
目前我市“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学中追求教学要素之间有思维含量的交流和对话。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品质,是我们构建和谐高效型思维对话课堂的理想目标。其实所谓的“思维对话”集中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的对话活动上。通过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维对话,达到认识的一致,从而达到课堂的和谐高效。  相似文献   

7.
生物课堂上的对话教学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交往空间的活动.这种教学形式能在沟通、交流、互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构建过程,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话共同发展的过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言语型对话教学、理解型对话教学和反思型对话教学三个方面,对高中生物课堂对话教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学生间友谊关系的建立、师生和文本间情感的确立入手,尝试一种新型的课堂对话教学过程。让学生重新获得平等的对话机会,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把课堂变成教师、学生和文本相互共鸣的天地,能让学生充分表达、思考和质疑,可促进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9.
教学作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以对话、交流与合作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在我国的数学课堂中,师生对话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对话形态。多项研究表明,数学课堂对话类型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交流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成绩。然而,反观小学数学课堂,却发现师生对话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要引起我们足够的...  相似文献   

10.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被视为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在现代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将老师、学生、教材知识较好地联系起来,促进师生对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