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克琴 《考试周刊》2014,(12):180-180
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一直是一线老师的一大难题,有的老师干脆将品德课上成纯粹的地理知识课,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是因为教师缺乏知识储备,地理知识与品德教育分离等。其实,只要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让课堂联通生活,找到品德课程应有的生活性、趣味性、体验性,找到品德课程应有的品德味。  相似文献   

2.
正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许多涉及自然、地理、历史的内容。仅以地理内容为例,就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多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相信不少教师会有这样的感受:此类课不好上!究其原因,首先,教师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其次,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还容易将课上成地理知识的说教课。鉴于此,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问题设计,值得探究。本文结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不同地区不同生活》一课,探讨涉及地理题材的品德课  相似文献   

3.
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材融人了大量的、以散点式分布的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而且很多的地理知识与儿童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空间距离。面对这些离儿童实际生活较远的品德课地理题材教学,我们该如何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实施有效的德育呢?前不久,笔者执教了《我的祖国多辽阔》(五年级上册)一课,发现借助多元比较,可以找到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儿童经验的有效结合点,使地理题材的品德课堂取得情理交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教具的使用是教师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类教学时的常用手段,但是在实践中,不难发现,那些精彩纷呈的教具在课堂上往往并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不少教师不仅把宝贵的备课时间都用到了繁复的教具准备上,甚至在课堂上,也存在着轻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和处理而热衷于一个个实物展示的现象。这些看似热闹非凡实则空洞无物的作秀,是否真的有助于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的理解?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试就小学具在《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中的高效使用提出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课程以儿童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法制、历史、地理、环境教育等有机结合.由于课程有不少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对教师驾轻就熟的教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点面结合""面上选点"来组织教育内容."点"就是一课中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的内容,是组织和突破教学的关键环节.这些内容不仅仅局限文本中提供的内容,也可以是其他相关的内容,包括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等.那么怎样找准这些"点",使品德课堂灵动高效呢?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9,(88):134-135
进入小学高年段,品德教师们会发现,涉及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增加了不少。历史题材的品德课非常难上,一不小心就会上成了历史课,变成了纯知识点灌输。在借鉴诸多优秀课堂模式的基础上,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研究,提出品德学科历史题材"B·H·A·I"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精彩生活中无处无品德。我们品德课教师只有把品德课堂置于广阔的精彩生活的大背景中,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把精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那么,品德课教学将变得开放,学习空间也会不断扩大,我们的品德课堂也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以下是笔者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将精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8.
小学课改把地理纳入到了德育课程中,12册教材中有25课涉及到了地理知识,其内容涵盖了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小学阶段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因而,品德课程中的地理知识应变为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活力的地理。但面对那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地理课,  相似文献   

9.
小学课改把地理纳入到了德育课程中,12册教材中有25课涉及到了地理知识,其内容涵盖了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小学阶段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因而,品德课程中的地理知识应变为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活力的地理。但面对那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多向自己发问,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是解决如何上好一堂课这一广大教师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的重要前提.《班级中的"岗位"》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九课的教学内容.此课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孩子较强的岗位责任心.现将磨课过程中的点滴想法整理出来,以期与教育同行一同关注品德课堂、聚焦品德课堂、研究品德课堂、优化品德课堂,探讨品德课堂中优秀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品德课程的地理类主题资源具有客观的描述性和浓郁的人文性,意在通过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有用的生活技能等。本文直面现今品德课堂上地理主题教育内容脱离人文,实效性偏低的现象,对课堂上地理主题教育内容的低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聚焦人文对品德课堂的地理类教学进行了理性和思辨的审视,总结出践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通常我们称之为品德课。品德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是品德课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那么,怎样使品德课课堂提问具有艺术性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相似文献   

13.
杨泽源 《教师》2015,(9):10
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很多教师觉得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太少,一节课下来没什么可教的。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有内容可上并上得有趣味性呢?笔者认为,一节成功的品德课不仅需要教师有课堂驾驭能力,还需要教师有深入挖掘教材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的,对于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不能以"填鸭子"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20,(85):143-144
现阶段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时往往停留在死记硬背教学层面。其地理知识学习状况不太良好,学生的核心素养也难以被教师激发。文章探讨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并由挖掘生活教学资源、创设生活教学情景、进行研究性学习、关注教学内容等策略去做好地理课堂变革。将生活知识与个体课堂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已深入人心。将生活化素材引入地理教学,使地理知识生活化、实用化已成为地理教学的必然趋势。初中地理教师可利用生活化素材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开发校本课程、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设计生活化地理试题、设计制作生活化地理微课。  相似文献   

16.
正《品德与生活(社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历史、地理、人文等内容,对品德课教师的要求甚高,于是有的品德教师说:"品德课程不好教。"所以,授课时,教师或就教材"照本宣科",或舍本逐末,专搞"创新";或"零敲碎击",内容毫无系统性可言。那么,面对品德学科的这种跨学科性,品德课  相似文献   

17.
正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品德和规则教育、历史文化、国情教育等众多方面。但关于知识类型的常识型品德课经常体现不出品德课的灵魂,教师重视了它外显的系统知识教学而忽略了它的"品德味",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品德课堂无生机可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是品德课堂的生命。那如何通过把握品德课堂生命点、优化学习方式来提升有关常识型课型的品德学科的课堂实效性呢?一、寻找课堂基准点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果没有足够的课前尝试性学习,品德课就成了"无水之源",课堂教学将枯燥乏味、举步维艰。以"生本课堂"为基点,从"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前置性学习的方法""前置性学习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求探索一条小学品德学科前置性学习的有效路径,实现提升前置性学习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需要情感氛围,需要情感体验,需要生活感受和情趣调动。要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收到实效,重在以情育人。缺少情感,课堂就没有活力,学生也不会受到教育。一、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情感思想品德课教学首先需要教师的情感。教师没有情感,品德课就索然无味;教师情感焕发,学生的情感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才会进入到品德培养的情境,才会受到感动,从而内化为品德行为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对思品课教学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品德课中涉及到“地理环境教育题材”的教学内容虽然不算太多,但呈“散点式”分布。对于这一类型的课也是我~r14'学品德教师们感到较为烦恼的,因为我们平时接触较多的是明辨是非、讲清道德观念的课型,身为语文老师甚至班主任的小学品德教师们,对于这些还是能驾轻就熟的,有时即使课内没有深入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得以渗透和巩固了。然而,地理题材的课我们往往感到底气不足,自感不能准确地把应有知识教给学生,有时甚至不清楚怎样的活动设计既达成教学目标又适合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