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社会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作为班主任必须注重本人的个性和修养,做学生的楷模,帮助学生愉快、和谐、成功地学习,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没有教师的幸福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而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预防员",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的中坚力量.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因势利导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有效地促进各类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对教育工作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作为班主任必须注重本人的个性和修养,做学生的楷模,帮助学生愉快、和谐、成功地学习,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学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也是教师"生产"出来的"产品"。小学教师面对的是纯真、稚嫩而各具个性的儿童,其责任是为孩子的现在和未来的幸福奠基。他们的健康状况、道德品德、行为习惯、能力素养、个性发展,甚至人生命运的走向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为他们进行人生启蒙教育的小学老师的工作质量。有人说,人生之大幸乃遇贵人相助,一个人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关键时候还少不了"贵人"的无私帮助。这个"贵人",不是"出身高贵"或"身份显赫",而是在别人生命成长过程中给予关键性帮助促其走向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发展得很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塑造学生的幸福人生,然而要成就学生的幸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下简称心育教师)首先要让自己幸福起来,只有懂得如何创造幸福的人,才能让学生幸福起来.因此,关注心育教师的幸福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而其主要途径,是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全体教师的广泛参与。一、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分内职责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的许多行为,如厌学、打架、自卑及早恋等,并不都是思想品德问题,大部分时候往往是心理问题。因而,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个别专职教师的事情,而是全体教师教书育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心理健康教…  相似文献   

7.
正颜永秀老师是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从教三十年来,她以幸福教育理念指导教学,以融合教育理念设计教学活动,以一颗诗心涵养学生心灵,在充满阳光与爱心的环境中,让无数的孩子领略了幸福语文的真谛,实现了健康快乐的成长。融合育人,呵护幸福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其学习的权利都值得充分尊重。这是融合教育的共识。秉承这一理念,颜永秀老师在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引导、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她相信"生命在于运动,  相似文献   

8.
帮助残疾学生正确看待“三生”(生命、生存和生活)是特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三生教育”是关照主体人生的教育,旨在帮助残疾学生认知生命,提高生存发展能力,从而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三生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关注残疾学生的生命意识;在教育方法上,强调残疾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在教育智慧上,用爱触摸残疾学生的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9.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是重要的工作职责,高中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有效地解决高中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高中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指导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众心理是中专学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其通常表现为明显的"盲从性",盲目附合,盲目跟风、盲目模仿、盲目攀比,对班级管理和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班主任教师必须加强对中专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营造良好的班级舆论环境,引导学生走向从众的积极方面,从而帮助学生摆脱盲目从众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卓越教育是以追求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并且能够创造幸福人生为目标的教育,是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体验生命快乐并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我校明确了"创办卓越教育,成就幸福人生"的办学思想,在"立足基础—传承创新—多元开放—多维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追求进取。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如果单纯地介绍心理学知识、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帮助甚微.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去学科化,要将学生心灵的成长,增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作为重点,课程传授内容要能够运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生活幸福奠定基础.所以,中学的心理课不需要学生掌握和记忆心理学理论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使"去学科化"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导向.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     
<正>心理辅导能力是班主任十大胜任力中最具有专业性的,要求班主任有心理学背景。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德育培训中强调心理辅导能力的培训,如要求班主任必须参加心理健康教师的上岗培训、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心理专业校本培训等,帮助教师在面对家长、学生群体时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管理班级、解决学生和家  相似文献   

14.
何杰 《班主任》2014,(4):8-11
正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我们要用理性精神、教育智慧和赤子情怀去感染、激励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成长中体会幸福。只有当学生体会到幸福时,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工作21年来,我对此一直在做着深入的思考与实践。一、理性精神作为高中班主任,我们要理性看待教师角色,用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使正处在世界观形成期的高中生对人生、社会有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因素内容,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中得到无形的渗透,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相似文献   

16.
<正>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肖川先生曾有言:"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我们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深切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可见,教育的起点是人,终点是人生的幸福,而过程则是生命的幸福成长。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幸福成长,这应当成为现今小学德育工作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一、正确认识生命教育与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7.
陈红霞 《职教论坛》2003,(16):56-57
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指的是一个人在各种心理活动过程中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优良的人格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志。初中、职校学生的人格品德,尚处转型时期,无论就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的宏观角度,还是教育为学生一生创造幸福的微观角度来说,如何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根据我们平时班主任工作的一点体会,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一、爱心滋润法顾名思义,爱心滋润法是通过班主任老师的爱护、尊重、…  相似文献   

18.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的责任,更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探索证明,初中阶段是人生从心理幼稚期向成熟期发展的过渡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心理机能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但是,这种过程不是自发地、直线地发展的,它必须在教师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时给予恰当引导,然后通过学生内因的作用,依靠自我主动调节才能完成。它是广大教师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智力发展逐渐地达到高峰期,独特的个性和意志行为方式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改造人生,增进人生幸福,而人生的幸福是以保持身心健康为基本前提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出现行为偏差,对学生进行呵斥、侮辱、体罚等,这并不全是道德问题,更直接的原因在于教师心理健康方面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从化市河滨小学确立了"科研课题引领学校发展,文化内化促进内涵提升"的发展策略,在"让孩子拥有幸福、充实的精神生活,培养生命完整的人"的办学理念引领下,2010年构建了"农村小学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德育研究课题,把"生命教育"确定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并开展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