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通过学生阅读,才能对课文的内容做到基本了解,从整体上感知;通过阅读,才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立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展小说的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去洞悉人情冷暖呢?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不是阅读的结果,而是阅读的过程,即:你是怎样读出哪个结果的。这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阅读方法",那么"阅读方法"以什么样的形态呈现在语文教学之中呢?  相似文献   

3.
"张力"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东西,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阅读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意境,激活语言"张力";利用"矛盾",拉伸叙事"张力";补充"空白",生成角色"张力"。只有有效利用生成的"张力"引导学生细读、感知、揣摩,才能读出文章的情致与意蕴,读出独特的感受与理解,最终获得真实的个性化体验。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阅读者用心灵与作者(文本)进行富有诗意的一种个性化的对话过程。所谓“用心灵”是说阅读是一种个体的心理和生理需求,需用阅读者自己的心灵去感知、理解、体验、领悟、创造。阅读是吸收的主要方式,也是一种心灵表达。只有用心灵去阅读,才能走进文章的境界中去,才能读出文章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形式丰富的阅读实践中读出困惑、读出理性、读出个性.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一、巧借音乐,整体感知文本 1.音乐导入,激起阅读兴趣.如教学<船长>一课时,我先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片段.悲壮雄浑、深沉激越的乐曲在教室中回荡,更在学生的心中回荡.交流感受时,有的学生说:"这首曲子很有气势,像波澜起伏的大海."有的则说:"这首曲子刚开始时低沉,但随着乐曲的高低起伏逐渐变得越来越有气势、雄壮有力."还有学生说:"听着听着,我心潮澎湃,感觉心都快跳出来了."……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形式丰富的阅读实践中读出困惑、读出理性、读出个性。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诵读实践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本文以小学语文课堂为阵地,探索如何培养、提升学生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让语文教学跳出"少慢差费"的怪圈,通向快乐阅读的彼岸。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学生个体的个性化行为,我们要尊重学生个体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个性气质、生活经验、心境和情趣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所以阅读一定要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真实的"自我"。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要期待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见解,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感受体验的积极调动,激活学生相似的生活体验积累,同时开拓学生的思维,搭建合作探究的平台,弘扬民主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发挥积极地引导作用。同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领。  相似文献   

9.
一、创设情境 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朗读指导中,要使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必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文章有所感悟,在情感的作用下,主动投入阅读,才能读出形象,读出意蕴,读出情趣.  相似文献   

10.
何静 《学语文》2016,(4):29-30
古诗文"读出信息"、"读出画面"、"读出感情"、"读出问题"这四个教学环节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打破了古诗词传统的教学套路——读准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朗读背诵,摆脱了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串讲的现象,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有创意地阅读"等阅读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