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友梅 《上海教育》2006,(2A):79-79
评论家发明“京味小说”一词已有多年,我一赢没弄明白其界定标准。我猜除了“用京白写京事”之外,还必须得有点“味儿”,不然怎么叫“京味“呢?叶广芩的“京味小说”多取材旗人上层。不是九王多尔衮进北京或乾嘉盛世时的贝勒贝子,就是宣统退位废了黄带子砸了铁饭碗的旗主儿们。叶广芩的作品好就好在“够味儿”。头一条是有“墨香”。不造作,不拿捏,从容舒展中流露书卷翰墨之气。叙事写人如数家珍,起承转合不瘟不躁,举手投足流露出闺秀遗风、化底蕴。光有墨香不算好,这作品还有革命意识、时代特征,可算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是受过社会主义教育,经过革命磨炼,又有了域外生活作参照之后,这才回头审视自己冲出来的那个“旧世界”的,所以看得清,想得深,揭得透。正因为作曾从属于那个社会群体,学写作什么都能作假,唯感情作不得假,于是她在批判、否定那些过时、陈腐、消失了的一切时,字里行间又剪不断理还乱地流露出认同、怀念的情结。这从社会学、政治学方面说,或许是不宜赞同必须澄清的成分,但在学上恰好成了不可替代的“这一个”,使这些作品有了特殊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出身贵族的满族女作家叶广芩,在民族身份进入合法范畴的时代中,创作出了具有满族民族特质的“家族小说”系列。在作品中,叶广芩对满族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表现,突出满族人在清帝逊位后对政治的刻意规避与沉默,以及他们对精神世界的执著坚守。  相似文献   

3.
叶广芩创作家族小说《采桑子》的深层心理动因,是出自内心强烈的叙述欲望,家族小说不过是她宣泄自己叙述欲望的一个闸口。独特的家庭身世和生活经历,极具戏剧化的生命体验,使其小说蕴含着浓厚的以“真实”为生命基调的散文化特质,这是作家表达叙述欲望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徐素伟 《现代语文》2007,(10):87-88
本文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老舍先生的自传性作品《正红旗下》,从女性一生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姑娘——媳妇——婆婆来阐述满族女性生活中的独特的民俗事象,透视出满族尊崇女性的独特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赵树理小说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是民俗文化描写,他通过家乡晋东南农村信仰民俗、婚丧嫁娶民俗、伦理民俗、语言民俗等民俗文化的描写,记录了北方黄土地民俗文化的特色,展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启迪了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了其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6.
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文化资源.在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满族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无疑促进了对我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发展,使其不致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如何在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避免庸俗化、低俗化,并使其逐步的走向高雅,既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叶广芩近期发表的《老虎大福》等一系列动物题材小说,其切入生活视角和审美范式皆不同于其享族系列小说,她把环境保护理念和生态伦理毒祝渗入到小说文本中。其用意在于唤醒人们关注地球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唐前志怪小说中有一类以亭为题材的故事,它包含亭、人、鬼三个构成要素,主要以亭为叙事背景,通过人、鬼的特定行为体现互助或对立的人鬼关系.亭题材小说是唐前时期特殊的社会产物,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亭元素也因此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亭题材小说不仅是唐前志怪小说中的瑰宝,也影响了后世亭题材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王统照并非乡土作家,但其小说创作所散溢的北方乡土气息,即文学史谓之的鲜明的地方色彩,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形态渗透在作品中。民俗可以从生活中分离出来,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文艺作品反映的生活。因而它在文学作品中又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内容,担当起灵活多变的文学功能、审美功能。笔者即从民俗文化学视角,通过抽量分析王统照小说《山雨》中的民俗事象,以探求民俗与文学之间的表达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作家特殊的家庭、身世和极具戏剧化的生命体验出发,探析叶广芩创作家族小说《采桑子》的深层动机,认为一种源于内心的强烈叙述欲望是其家族小说创作的最直接的心理动因,家族小说不过是她宣泄自己叙述欲望的一个闸口。  相似文献   

11.
《夜谭随录》的作者和邦额为满族镶黄旗人,故其作品中多有满族特有的文化展现。《夜谭随录》不但语言颇具东北方言特色,其内容更有大量关于满族之宗教信仰与民间风俗的描写,充分展示了满族民间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12.
叶广芩的《采桑子》表现出了和托尔斯泰相似的“贵族情结”。“贵族情结”并非是对传统化的单纯怀恋,而是对社会转型时期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对本土化转型的探讨。托尔斯泰开出了无效的济世药方,叶广芩提出了建构本土化新传统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杨小凡的"药都人物系列"微型小说塑造了多样的亳州民俗文化。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美味可口、别具匠心的民间美食,还有已经消逝的民间习俗,形成了杨小凡微型小说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  相似文献   

14.
叶广芩在当代文坛属于一位大器晚成的作家,其辉煌的家族背景构成她小说创作上的与众不同。她的作品不仅记录家族兴衰,而且与她个人经历密切相关。90年代才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她,自然也在创作中表现出了属于90年代特有的时代背景,陕西-北京-日本不断交换的时空环境,为叶广芩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本文试图从她汲取90年代的多元价值观、阅读模式的图像化和大众传媒传播手段三个角度浅析其创作与90年代的关系。同时也应看到叶广芩且行且止的创作方式也在评论者笔下产生分歧,挂职也成为作家进一步创作的源泉所在,这也是属于90年代特有的创作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5.
凭借描绘家乡湘西的大量小说,沈从文被视作现代中国小说中最重要的乡土作家之一。在其乡土小说中,沈从文大量采用了民间文化艺术的元素,描绘了湘西农村的生态自然景观、农民的生存状态和乡村的民俗风情,刻画了一系列较为生动的底层民众形象。具体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民间的乡土风情,民间的文化传统以及民间浓郁的方言口语。正是这种自觉的运用民间文化艺术元素的手法,使得沈从文对中国文学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侠义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积淀在民间获得了更广泛的存在领域,现代乡土文学家们自觉不自觉地从中寻找到创作的文化支援。沈从文强调游侠的古典气质,东北作家群笔下的胡子们完成了从绿林好汉到历史英雄的质变.四川袍哥也是新文学中叫得响的人物形象。乡土小说显然继承了民间“小传统”,从而在文本中显现出潜行隐构的民间侠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7.
大江健三郎的许多小说都和民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充分反映在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典型环境的营造、小说的象征体系上。他用现代意识重新观照民间文化,立足边缘,对占据中心地位的主流文化形态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可以说,对民间文化的重视,是大江边缘书写的重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民俗文化层面研读鲁迅小说,分析了鲁迅小说中民俗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及其出现的缘由,并结合当前鲁迅研究的现状,阐明了从民俗文化角度重新审视鲁迅作品的史学价值,从而指出以民俗文化视角研究鲁迅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俗文化既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滋养文学的沃土,贾平凹深深植根于此,汲取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并把民俗与文学在心灵的加工场予以整合,拓展了小说文本的叙述空间,绘制了一幅幅立体的西部“田野图像”。本文试图以民俗文化为透视点,对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观照,剖析其话语运作方式,指出民俗中的沉淀物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艺民俗美学的视角,对鲁迅小说之民俗美予以探析.鲁迅小说从民俗视角设置和推进小说的情节,表现出民俗视角的叙事美;鲁迅小说着力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并始终把人物置于其赖于生存的民俗环境,通过对民俗生活及文化心理的描写,捕捉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动因,真实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灵魂;鲁迅小说还特别重视并善于把握民俗事象的意蕴,从而使作品具有厚重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