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是无私的给予,是心的接受与付出。幼儿教师最重要的是有一颗爱心,学会爱孩子、尊重孩子。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作者深深地体会到用"心"爱一个孩子是多么重要。我们要把孩子装在心里,像妈妈一样爱护、关心、照顾他们,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待每个孩子都公平、公正,让他们体会到我们的真心,相信他们会用最灿烂的笑容、最无邪的童心爱我们。  相似文献   

2.
爱心。有人说,爱自己孩子的是人,爱别人孩子的是神。我们要做好教师首先要能做“神”,要有豁达的胸襟来宽容学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过错,教师设身处地为他们想一想,理解他们,相信他们,包容他们的各种行为习惯,以自己的言行促使他们不良观念和行为的转变。老师对学生豁达的爱往往在一些细节上能体现出来。例如,一位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青年。"后进生有自己的长处,也有其闪光点,只是他们身上的长处暂时少了点,或是不容易被人发现。因此,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4.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师爱不是给予和付出这么简单,它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基于"爱学生"的教育艺术,是细节的教育,是要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像一株株幼苗,需要阳光、空气、雨露,他们的成长更需要老师、家长、社会的关心、呵护。一个孩子,在充满斥责挑剔的  相似文献   

5.
一个孩子只有一个童年,让孩子们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是学校和父母最关注的问题。每个孩子就是一朵花,虽然我们改变不了花的品种,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花的生长状态,只要有父母和老师的辛勤浇灌,相信他们一定会茁壮成长。教育是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成长,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学到知识,更应该给他们一个幸福而完整的生活。作为一名教师,我致力于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快乐小猴子班"  相似文献   

6.
<正>班主任的人格素养、道德修养、行事方式、工作能力等决定了班级的文化品位、发展态势。在具体管理行为中,要倾注爱与热情,调动智慧,既允许多元文化的"兼容并包",丰富班级文化内涵;又要"培本正元",实现思想的"哺育"和精神的"生成",引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一、用真爱滋润孩子的心田我们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有爱,孩子才有蓬勃的朝气、闪光的智慧。我们要如无声的春雨般滋润孩子的心田,对待每个学生都一  相似文献   

7.
王超 《中国德育》2016,(1):62-63
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长,这是六一小学对每个孩子的教育期待。点亮希望的火,播下向善的籽,爱心化作光源,创建轻松愉悦的育人环境,让孩子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地循着正确的方向和轨迹成长,这是六一小学的育人哲学。教育发展要关注人的成长,“六年为孩子一生的...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是浸润着教育者爱心的教育。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初为人师都是倾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真心。但是我们的爱,真的就是学生们成长必需的阳光、雨露和沃土吗?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需求?思考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个体,他们是有自我需求、自我思想的"人"!并不是一群心甘情愿接受我们"无私的爱"的私人物品。尊重个体、互相尊重才是我们教育的实质。孩子们不止需要传授知识的良师,更需要陪伴他们、尊重他们的益友。蹲下身子,和我们的孩子一起经历他们的成长。请把我们无心拿走的幸福——尊重、信任,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纯粹的爱中,自由呼吸,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9.
现状描述1.我们对孩子们寄予什么希望我们希望用我们的教育帮助孩子成长并逐渐融入成人的世弄。我们希望以我们的爱伴随他们。我们希望将自己拥有的、他们需要的重要的知识及认识交给他们。同时我们也要开放地、尊重地面对孩子们,与他们共同学习,并向他们学习。一方面,孩子们需要在一个给定的规范和界限中安全地成长;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自由空间以便逐渐自立和独立。我们要给孩子们明确指出方向,而随着他们的成长,同时也必须面对他们的提问和批评。我们要相信他们能够逐渐自立,走自己的路。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对于我们德国人尤其是…  相似文献   

10.
<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真正的教育,爱学生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凡教师缺乏爱,学生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一定是不完美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课余时间,只要有空闲我就会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一起参加他们的游戏或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希望学生快乐地学习,掌握知识,更希望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积极乐观的心理,让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十几年的教学经历,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是一个关于"爱"的教育.爱是开启心灵的钥匙,爱是成长路上的助跑器.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润滑剂.在一次讲座中,学军小学的杨一青校长曾经说:"聪明的、漂亮的、干净的孩子让人喜爱是不难的,可要爱那些调皮的、成绩比较落后、各方面表现都不太理想的孩子就不那么容易了."他的话马上让笔者产生了共鸣.  相似文献   

12.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在一起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如何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13.
爱的同心圆     
爱孩子,就以他们为圆心画圆。这是爱的圆规,一种温暖的诉求,一场幸福的丈量。——题记记得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当初选择做教师,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全身心的去爱每一个孩子,使他们在爱中学习,在爱中成长。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也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爱是一种信任,爱  相似文献   

14.
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让孩子学会感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悟自己的行为,让这个世界多些爱。感恩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成人耐心细致地引导、教育,将之贯穿于孩子成长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研究单亲孩子的心理特点并实施正确的教育手段是我们老师的重要任务,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主。每个孩子都会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这类孩子有了心理、行为方面的进步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使他们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样的健康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6.
王巧娴 《江苏教育》2022,(62):52-55
<正>《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充满温情的电影。影片主要诠释着这样一个主题: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有科学的儿童观,儿童是自由的、有个性的人,我们要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地球上的星星》体现了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教育理念: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爱是打开孩子成长之门的钥匙,只有正确表达爱,才能真正唤醒孩子的成长意识。影片中不同的人对伊桑表达爱的方式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我曾经在师大附中工作,给我一些在思想教育理念上的启发,即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两条信念,一条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另一条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我们现在的父母,我们的老师都爱学生,但是我感觉很多老师、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去爱。爱学生最主要的是要理解学生,父母爱孩子最主要的是要理解孩子,要相信孩子,同时要和孩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一片沃土,孩子们便是一粒粒等待成长的种子,教师只有撒下爱、播种爱,孩子们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种子埋下了,不要在乎种子的质量和品种,我相信每一粒种子都会发芽,最终开出耀眼的花。踏上三尺讲台的我,深深地感受到“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教师要用爱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爱来期待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正>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教育根植于爱,爱是触及孩子心灵的琴弦,用爱去培育孩子的成长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我,一直工作在普通中学,面对的是大量所谓的"后进生"。对于他们的教育,以爱施教,往往是最成功的。因为师爱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倾注了很多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在内,所以它的分量就显得更重。一、身体是人之根本管理班级我非常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如,年年冬季,班里都  相似文献   

20.
法国儿童教育专家马克·雷诺说,幼儿教育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树立家长的权威,向孩子的任性说"不";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 权威和爱并不矛盾 雷诺博士认为,孩子并不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而教导他们分辨是非则是父母的责任.树立权威,才能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规则和界限.被禁止和拒绝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程,他们必须学会放弃,并且懂得并非自己的一切要求和愿望都会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