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物馆学家达纳(Dana)在其《新博物馆》里明确指出"一个理想的博物馆就是‘有用的博物馆'"。这一思想的提出,开创了美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繁荣之路,掀起了世界各国纷纷效仿其模式的强烈热潮。这篇文章从Dana提出的博物馆理想模式内容展开,深度剖析了其为实现博物馆理想模式采用的方式方法,得出应用Dana这一思想,将有利于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有利于形成博物馆与公众互利模式,最终达到促进全民相互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科技博物馆学习是最重要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基于展品资源的STEM项目化课程是科技博物馆“馆校结合”与“博物馆学习”理念下教育转向的学习载体。本文从STEM教育课程模式、非正式学习特征、项目化学习、基于大概念的课程设计等视角阐述了科技博物馆展品资源STEM项目化课程开发的原则,构建了包含七个核心要素的展品资源STEM项目化课程开发模式。通过对应用这一模式开发的温州科技馆课程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为科技博物馆STEM项目化课程开发提供框架。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博物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文章首先对北京数字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的背景、调研内容与方法进行介绍,然后对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发展情况进行回顾,包括对数字博物馆概念的阐释、国外及国内数字博物馆兴起与发展的回顾。之后对数字博物馆(科技馆)的建设模式与分类进行讨论。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博物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少量儿童博物馆专馆的问世、诸多博物馆儿童专区的诞生以及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常规化,我国国内博物馆服务儿童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势,是时候从博物馆服务儿童碎片化的微观实践中回归,从宏观层面提纲挈领地去思考博物馆儿童主题相关问题。本文试图厘清什么是儿童利用者,博物馆儿童主题从何而来,具备怎样的特殊性,并尝试从特殊性中寻绎一种相对稳定的实践模式——类分众模式。尔后,重点对这种模式的形成历史、成因及其实践方式进行探究,提出该实践模式应从四个年龄阶段和四项指标内容入手,研究与各个阶段相宜的博物馆儿童服务内容与形式并辅以案例加以说明。继而,对博物馆服务儿童的核心价值进行哲学层面的反思,主张从培养人的角度开展工作,核心价值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中国人。但在履行该项使命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立足自己国情,掌握对象特点及施教重点,同时坚持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精神而非形式,并防止过度娱乐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对自然博物馆在当今世界面临生态危机之际所应肩负的绿色使命,聚焦博物馆建筑、设施、材料等硬件以及展教理念、运作模式等软件两个环节,对绿色博物馆建设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国内博物馆界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例举国内外的一些相关成功实例加以阐述,观点鲜明地提出履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博物馆品质和等级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充满流动性与矛盾的状况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对博物馆组织与传统遗产管理的理念模式进行思考。新的社会的、行为的与政治的范示必须得到特别关注,同样,遗产与博物馆新的解说也必须得到特别关注。当代社会已经再次对这两个领域里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并与文化关口与新科技联系起来。在这样一个新的,行星际社会里,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要保证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下去,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教育、住宿、健康、就业与休闲的机会。博物馆必须意识到这个新的社会—文化现实并调整自身,以成为个体与大众社会翻益之间进行冲突、争论与协商的例证。对于博物馆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保证所有的社会团体都能在伦理多样性中表达其特别的文亿模式与身份。这些趋势对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有着不同的影响:传统的博物馆必须成为信息式机构,提供的展品与服务能够满足以团体利益为基本的公众的要求;领土博物馆必须重新实现新博物馆学昀提议,以新的社会范示为基础,进而强调他们作为社会与政治交接地例证的作用。一种新的组织范示的实现依赖于简洁而分散的结构,呈细胞或网状,以及动态的运行方式。所有这些都根据协商与嗠务和展品的质量来进行。必须注意到虚拟博物馆。它综合了在博物馆、专业人员与公众之间进行调解的新动力。另外,还需要强调与博物馆组织与管理相关的伦理问题,以使博物馆能在全球亿的世界里实现他们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博物馆的活动空间和影响范围超越了馆舍的局限,更多地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征。目前,国内对博物馆功能的探讨集中于如何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实践层面集中于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宣传功能等的研究,而对于博物馆传播效果和模式的分析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功能在社会层面的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模式和效果的研究,以受众、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播、跨文化的交流等作为思考博物馆功能之时的核心问题,探索博物馆作为进行文化交流和社会沟通的媒介;在理论层面将研究的重点转向探索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播模式,探求社会文化的因果关系,在社会实践层面探讨不同社会群体成员与博物馆作为一种媒介之间的解释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教育是一种审美体验。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新思维的审美教育模式,在博物馆的教育实践中利用博物馆教育与儿童美育的互动关系,设计一种生态式艺术教育模式来开展博物馆的儿童教育,提升博物馆教育领域的内涵,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博物馆教育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对教育的核心一目标观众,特别是儿童观众的研究越来越多的成为了博物馆界的关注。博物馆期待借助一个平台,可以使儿童观众跟随自己的兴趣,充分利用馆内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情地探索和学习,真正收获体验和认知。学习单就是当下博物馆探索教育模式的一个新尝试,它强调博物馆学习的主动性。本文将借鉴国内外博物馆成功的学习单案例,从问题设置的目标和融入策略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使学习单更有效的发挥博物馆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影响,博物馆逐渐开始由传统的保管模式向市场模式迈进。博物馆工作的重点也开始放在"博物馆—参观者"之间的联系上。这一工作重心的变化给博物馆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管理者对于新角色的认定和吸引不同群体的参观者的需要都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发起了挑战。本文讨论了博物馆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包括博物馆服务方面的探讨。接下来分析了位于爱尔兰和澳大利亚的两座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博物馆。最后探讨了不同管理模式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类型研究是分析博物馆特征并区别归类的研究工作。博物馆类型研究有助于对博物馆共性特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将博物馆置于广泛的知识、社会、文化语境中定义博物馆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从历史发展视角,讨论博物馆类型的发展形成及分类标准,分析博物馆类型的"分类层阶"模式和"网络节点"模式。作者基于"博物馆业务知识框架+观众认知模式"复合标准,讨论了艺术类、自然类、科技类和历史类博物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肩负着“导公益于文明,广知识于世界”的教育使命与责任担当,其丰富的文物资源及优质的文化空间是博物馆开展研学实践的重要载体。当前,国内已有不少博物馆外拓教育模式,探索研学课程设计、研学线路开发等有益实践。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博物馆研学实践路径大有裨益。通过对江苏省16个博物馆研学教育基地、21个研学项目的调研,归纳凝练研学项目设计思路与运营模式,旨在为博物馆研学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重点对欧洲虚拟博物馆(Europeana)和世界数字图书馆(WDL)这两个具有综合代表性的网站的创建和发展历程,内容建设以及网页视觉设计效果等内容进行了对比性调查研究和分析,试图梳理其信息构建模式和寻找出一些可供我国数字博物馆和数字图书馆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界对流动博物馆的运营模式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定义,但实际上,国内许多博物馆已先后开始这方面的实践。2016年9月,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在四川正式设立,首届专委会近三十家成员单位中,内设机构正式名称有"流动博物馆"的有广东省博物馆的"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院的"四川流动博物馆"。以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为例,探析流动博物馆这一国内博物馆新组织形式的运行机理,对该文化惠民模式的普及和应用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家已批准并拨款在七·五期间兴建三个国家级的现代化博物馆,此外,全国尚有百余个城市需建馆,有些已进入了筹备阶段。面对我国博物馆事业如此生机勃勃,兴旺喜人的景象,本文试图从建筑师的角度谈谈对博物馆建设的几点认识。(一)前期准备工作应是博物馆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的博物馆建设存在着一种一窝蜂,盲目进行的倾向,表现为突击申请基建投  相似文献   

16.
工业博物馆模式作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手段,是保护工业遗产、弘扬工业精神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工业遗产保护理念深入民心。唐山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的诞生为这一保护利用模式提供了范例。通过分析其建立背景和运营现状可得出完善工业博物馆模式的途径主要包括:加快工业遗产保护的立法进程、改革工业博物馆的运营机制、强化工业博物馆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工业博物馆的科研与教育功能和多种模式融合发展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博物馆职能之一,教育一直是博物馆学界重要的知识增长点。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消费主义、视觉文化、现代性反思、话语解构、意义重塑等一系列带有文化批评性的术语介入到博物馆教育领域,如何界定面向未来的博物馆教育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本文将首先回顾西方博物馆史的发展历程,从社会史角度分别阐释收藏、研究与教育职能在博物馆内的生成组合机制;其次,考察博物馆教育在民族国家建构中的作用,即一种早期历史时期的理性权威的教化模式;再次,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美国博物馆所引导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二元对立的权威教育模式的解构,以及一种作为民主化的体验,学习模式如何成为博物馆教育的中心。本文力图说明博物馆教育并非是一种博物馆本质主义的内在属性,而是在不同的具体历史与社会场景下建构、生成的,我们不应忘乎所以地将博物馆其他职能与活动抛诸脑后。同时,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形态演变也诠释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变迁的形貌。  相似文献   

18.
宋新潮 《中国博物馆》2015,(2):12-15,41
文章通过比较分析博物馆"物"、"人"、"数据"(信息)基本要素及其信息传递模式,揭示了实体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和智慧博物馆的基本内涵,给出了智慧博物馆基本概念,提出了智慧博物馆特征分析模型,最后结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三个方面阐述了智慧博物馆发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博物馆的资助体系是一个多元、多层次的体系。作为这一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邦政府的资助在美国博物馆发展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文章就美国联邦政府对博物馆资助的历史演变、模式及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借助艺术授权博物馆可将其文化价值转化为博物馆的文化效用和文化创意,实现博物馆文化理念、价值的传播,最终让文物"活起来"。2000年以后,博物馆艺术授权才在中国逐渐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回顾国内外博物馆艺术授权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成果,本文对博物馆艺术授权的概念及模式、授权流程、保障机制进行了论述,以期为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