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提高职业素质,熟悉馆藏内容 档案讲解是对档案展览内容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综合性口语表达方式.展览要想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讲解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否则,客观上易造成人们对展览印象不深,产生一种"到此一游"、"走马观花"的效果.长此下去观众将会对档案展览失去兴趣,档案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也难以持久有效地发挥.因此,讲解人员应首先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提高业务素质,热爱讲解工作,遵守着干准则,保持高度的工作积极性,这是讲解工作的基础.其次,举办任何一种展览,展示的内容都是纲领性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把大小事情依次推出排开.它描述的只是事物的"点".讲解工作就是要将背景材料补充完整,将"点"连接起来串成线,织成面,完整地讲授给观众.花大力气熟悉和理解与展览内容有关的知识,明白每件展品和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在讲解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材料,而不至于被禁锢于讲解词的范围内,遇有观众提出问题时才能对答如流,避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2.
江琳 《中国博物馆》2015,(1):120-124
关于博物馆展览个性化的命题,其讨论一直比较热烈。多数博物馆工作者认为,博物馆陈列的个性化就是突出博物馆陈列的特殊性,甚至有人提出,具有地方特点的文物是博物馆陈列个性化的物质基础。这种将"展览个性"等同于"展览特性"的观点忽略了个性化展览的本质特征,即创造性的思维,而这种思维的创造性不仅仅体现在展览设计者身上,且与观众的个性思维活动息息相关。本文认为,创新虽是实现个性化展览的重要手段,但不论是内容设计还是形式设计上的创新,都应以促使观众思考作为展览个性化实践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国外科学中心的展览设计过程中,前期研究、展览策划和内容设计阶段往往占到了整个设计过程大约2/3的时间,规范的流程和评价体系保证了主题、内容和展品的一脉相承。2016年5月18日在中国科技馆召开的第16届亚太科技中心协会年会(ASPAC2016)上,来自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技术中心的斯图亚特提出展览策划的三个方面及常见问题、教育活动的组织技巧、展项的分类及评价标准等议题。让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不论是展览策划、展品设计,其服务的核心都是观众,观众是科技馆里的主角。  相似文献   

4.
运用计算机从事动画展览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多博物馆在展览设计中迅速运用计算机技术。但是,从事于计算机设计展览的人很少来源于博物馆界。于是,在进行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展览设计时,他们首先要搜集大量的原始资料。因此,这就需要有丰富经验的博物馆专业人员的通力合作。那么,这样的展览: 1.将是专家与科学家合作的艺术品。 2.会使观众兴奋不已。对于一般观众,都会说“哇!” 3.能通过眼睛、耳朵传送信息。 4.能使不同结构层次的观众,根据计算机程序自由选择欣赏内容。 5.在展览成为长期展览前,能得到观众  相似文献   

5.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奉献给社会的最主要的精神文化产品。"陈列展览不仅是博物馆沟通观众、服务社会的手段,也是其收藏、保管和研究与服务水平的集中体现。"那么博物馆如何推出好的陈列展览,如何围绕陈列展览来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以期推动博物  相似文献   

6.
展示是沟通博物馆藏品与观众的桥梁,在以观众为导向的博物馆展示理念下,研究观众的参观行为成为现代博物馆规划决策的基础。来自异国他乡的顶级展览是否吸引国内的观众?他们愿意花费多久来参观展览?他们的参观动线如何?这些问题是中国大陆博物馆学者尚少涉足的领域。"深海奇珍"(The Deep)展是由法国BLOOM非营利组织创办人克莱儿?诺维安(Claire Nouvian)女士所策划的国际巡回展,是法国深海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台湾完成展览后,在中国大陆首站上海,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展览。文章以该展览为例,用个别追踪法观察观众参观该展览的行为,以评价展览的教育目标达成程度。研究显示,相对于模型、标本、照片,图文版的吸引力极低。如果规划设计未能充分考虑适合展览地民众的认知程度、参观习惯,再好的展览也只能成为"专业人员"自娱自乐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学习的研究成果表明,展览除了可以通过自身的内容来对观众施加影响之外,环境设计也同样会对观众的参观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合理评估展览环境的效果、并针对性地发现环境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将有助于展览提升总体的教育效果和观众的参观体验。本文以2017—2018年间在山东博物馆所进行的一系列博物馆学习相关研究与展览评估实践为基础,从观众的注意力水平入手,计算展厅中各个区域的“吸引力”,进而实现对展览环境效果的评估。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展厅环境中的“展线”与“照明”设计,对观众的学习效果有潜在影响,值得引起博物馆在环境设计时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陈波 《中国博物馆》2013,(4):114-119
当今博物馆业已将工作重心从物转变到人,展览更为强调文化信息的表达,更为关注观众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为了表达的完整,藏品的范畴也前所未有地放大了,如何理解甚而处理好展览、观众与藏品三者的关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服务社会的前提下,博物馆展览应是包含看过去的记忆,有着现实关怀,且形式多元化的当代表达。  相似文献   

9.
红色题材展览具有主体性、政治性、故事性、纪念性的特点。在展览策划的初期阶段就要充分考虑运用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手法,提升展览的艺术感染力和趣味性。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提高红色题材展览的观赏性和体验性,促进观众与展览内容产生共鸣,营造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艺术氛围,以便更好地发挥展览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目前流行的地方民俗类展览往往脱离生产生活的地域环境与物质基础,时空情境的缺失与在地性的隐弱,背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下民俗文化的阐释使命。文化地理学从整体性视角讨论地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人类)的互动关系,并探究不同地域地方性的形成途径,有助于克服目前的弊端。构建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地方民俗展览,需在内容框架上,将自然地理置于第一层级,统摄分散的民俗事象;在内容编排与展品布局上,将关联性民俗事象横向整合入特定的"自然-文化"语境中;在视觉设计与表达方式上,提炼景观设计元素,凸显典型文化景观面貌。文化地理学存在适用范域,不同地域的民俗展览需要基于本土资源特点进行调整与变通。  相似文献   

11.
随着博物馆社会功能和教育职能的不断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传统的展览陈列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动展示的出现改变了博物馆信息的单向传播模式;观众研究的结论增进了博物馆对观众需求的认识;而体验经济的发展更是对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公益文化机构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发展出的体验式展览,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阐释和传播形式,扭转了观众对博物馆的固有印象,而且使博物馆展览开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本文在提炼总结体验式展览定义,厘清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网络资源和实地调研信息,分别对历史、艺术、科学类博物馆体验式展览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将其与陈列式展览进行比较,归纳出其目的、意义及特点,最后提出体验式展览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类展览的主题,须从历史文化事实中提取最具代表性、影响力和教育意义的概念,并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来表达,通过承载着这些历史文化信息的展品和布展设计来表现。因此,学术研究是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基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展览的科学品质。鸦片战争博物馆针对本馆的展览选题,搭建了包括馆刊、专著、论坛在内的多种学术平台,孵化了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并运用于“鸦片战争”展览,极大地深化了展览主题、丰富了展示内涵,并促成了形式与内容的较好融合,集中体现了“内容为王”的办展理念。  相似文献   

13.
叙事是拟写展览大纲和搜集素材过程中不容忽略的重要元素,它既是串起展览主题和内容的线索,又是框架结构和形式设计进行预设与规划的依据和基础。新时期的档案展览将在叙事元素与观众双向互动中扩展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和探讨叙事对档案展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博物馆分众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南京博物院首次推出原创型博物馆儿童展——"暑期动物‘缘’"。展览利用南京博物院多年来积累的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前置调查了解观众期待与需求,结合"分众分类"和抛锚式教学观念,进行文物、标本选择与互动展项设计,使得"暑期动物‘缘’"展览参观体验多元化,较好地满足了公众通过教育展览获取更多知识的需求。该展览为后续研究和改善博物馆儿童教育展览未来发展模式,提供了较为有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冷抑或小众,是如今书画展览惯有的代名间,这也成为博物馆行业与观众视角下对诸类展览讨论和研究的话题。书画类展览涉及到年代、历史、人物、风格等多重关系,文化覆盖范围广但受众群体小,冷门现象下驱动观众前往的动力多是个人兴趣而非设计师或策展人在展览中做出的点睛之笔。注重单向性传递信息而忽略真正的诉求,于是博物馆在其展览上所做的功课往往与观众最终反响形成反差。本文围绕博物馆中书画展览"冷门"现象展开,通过分析博物馆与公众心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一定的阐释,综合近几年书画展览的发展模式与弊端做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与探究。  相似文献   

16.
《兰台世界》2015,(Z3):73-74
<正>档案展览是公众了解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馆的渠道之一,是档案馆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档案展览的举办者需要为观众提供的展览服务涉及很多内容,举办者应根据展览的内容、规格、标准等制定出展览服务具体执行方案。同时,根据展览进展情况调整服务的内容。每一项展览服务都可以体现出展览举办者的服务理念。档案展览服务需求包括以下几个层次:一、基本服务这是档案展览的必选服务,是指围绕主题,为观众理解展览提供各项基础服务。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参观品味要求,红色主题展览的策展方需要打造更加引人入胜,同时能够与观众共情交流的有温度的展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筹备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过程中,认真做好内容策划、形式设计、文物布展、宣传教育等各环节工作,在继承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讲述好最可爱的人的故事上不断深挖创新,打造出不一样的红色展览,也为后续的展陈工作及博物馆建设提供参考和启迪。  相似文献   

18.
档案馆越来越重视自身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建设,以开展教育活动、档案查询、档案展览等多种方式利用馆藏资源。档案馆举办展览所面临的展览场地、专业人员及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可以借鉴博物馆展览经验予以改善。档案中数量最多的是文字档案,其具有结构信息单调、难识读等特性,通过观众调查、形式设计、藏品组合及互动体验的设置能更好地诠释其信息。  相似文献   

19.
展览是架起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是博物馆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重要表现。《两岸"无锁不谈"合作巡回展》一方面将科技智慧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一方面将引进成果与再次创作融会贯通,进而彰显出博物馆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精神。文章从展览名称与主题定位、展览结构与空间规划、展览氛围与亮点解读、展览思考与价值立意等方面对"无锁不谈"展览进行分析,指出其体现的设计理念对今后博物馆的陈列工作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观众通过展览凝视展品,从而在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物与人的秩序中彰显自我凝视器物的身份与地位。博物馆空间作用中的展览建构,既是对观众身份建构的过程,亦是对器物表征的建构过程,更是对展览文化的书写过程。观众通过凝视展品与建构展览彰显着自我在博物馆空间中的能动性。在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观众不再是被动参观博物馆的参观者,而是主动参与书写展览文化的能动者。从博物馆民族志的书写到书写博物馆的展览文化,博物馆人类学的视域也从展品扩展至观众,进而反思由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展品与观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