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学开设的品社和品生课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是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将提升学生品德素质的品社和品生课与小学语文的教学有机融合起来,这一方法对提升学生素质涵养、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可是由于许多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教学的总目标。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如何搞好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一、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和社会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生活性的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小学品社课老师应该认识到品社课的特点,将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小学品社课教学是学生道德情操培养的主要手段,小学品社课教学更是其他课程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视为智商的培养,那么品社课则是情商的熏陶。因此在这个层面上,小学品社课教学十分重要。品社课若想达到锻炼学生情操的目的,就必须要创新,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力求新颖,这样才能使小学品社课不至于成为学生的“作业课”“自习课”,下面对小学品社课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5.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在三至六年级开设,旨在让小学阶段的儿童初步认识家庭、社会、民族、祖国、历史、文化等,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品社课的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注重课程开设的有效性。一、学习在课内,行动在课外对于小学品社课的学习,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儿童生活实践,用以规范学生言行,指导学生生活实践,这门课的开设才会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离不开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促进了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提高品社课教学的实效。以"激趣、体验、延伸"为主的品社课课堂教学三步曲,是符合品社课教学新理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在学生眼里,品社课可上可不上,无所谓。在老师眼里,品社课是兼课,照本宣科,上完即可。这样的课堂老师不喜欢,学生更是没有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社课的兴趣,提高教师品社课的教学效果,使品社课成为学  相似文献   

8.
小学品社课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载体,品社课的教学需要执教者积极地探索创新,否则将会停留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常识课或以说教为主的思品课的传统层面上,难以充分发挥品社课特具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功能,实现其教学目标。因此,品社课教学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活用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活动、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精心创造,着意求新,努力使学生发展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运用电化教学,已是小学品生品社学科教学的必然趋势 小学品生品社学科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内容涉及广泛,将为小学中高年级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与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程相比,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增加了历史题材的内容,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品社课中关于历史题材的实践教学中,广大教师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体验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体验活动中,培养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提高道德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们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但是这一生活化、活动化的教学却容易出现很多误区。如何切实提高小学品社课活动教学的实效性,实现教学最优化,是每个品社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即在品社课中想生活,在生活中想品社。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做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此,我认为,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社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主阵地。构建有效课堂能够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本文从几个方面出发,结合笔者教学实践.阐述了小学品社课有效教学课堂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4.
去年9月的一天,小学三年级的丫头上了一节让她印象深刻的品德与社会课(品社课)。丫头认为品社课老师"很开放,干什么事都要认真干完"。这一节品社课老师要讲的是"权利与义务"。品社老师首先让"一日班长"(丫头所在班级的班长是轮流当,每人一天)对同学们今天的表现进行总结。这一天的"一日班长"是位女生。班长总结完之后,同学们纷纷表态,男生觉得她的记录有偏向,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以下简称品社课)是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品社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忻州市品社课教学存在着:部分教师对品社课的功能与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实践性教学方法缺失、教学媒体运用的实效性不高、教学内容联系生活不紧密、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教学任务繁重而无时间进行反思等问题,通过从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队伍不稳定等方面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从加强课程改革培训工作、注重实践,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网络作用、改革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几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思品课教学在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担负着十分重要而特殊的任务.积极探索小学思品课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教学实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的实施对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课程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作为一名品社学科的教师应如何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运用先进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窘境,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呢?执教过程中,我深深体悟到,教师应在解读教材、搜集资料,落实生活体验的理念,追求教育无痕的艺术方面下工夫,从而推动品社课堂教学向焕发孩子生命意义的课堂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仔细翻阅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社)的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有着大量的社会知识,以丰富学生的阅历,拓宽他们的视野,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必要的基础。但品社这门学科又有其必然的特殊性,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品德性是这门学科的灵魂。当然,品社教材中的社会知识,不论是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文学、地理知识等等,都隐含着一定的道德规范,承载着道德教育的重任。历史赋予我们善与恶的辨识与选择,文学闪烁着人性深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是学生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其加以有效引导、疏导至关重要,而《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下简称品社课)在此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引起重视。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品社课中,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依旧存在,具体表现为:1.教师的教学手段陈旧、单一,课堂缺乏触动性、感染力等,很难唤醒学生的真实情感,使得教学实效性大大减弱。2.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较少,很难使学生在  相似文献   

20.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思品课教学在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担负着十分重要而特殊的任务。纵观当前小学思品课教学的现状,我们感到教学实效不高已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