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你是明天的教师,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请记住:你必须教会儿童进行脑力劳动,教会他们思考、观察、理解,从脑力劳动的成果中感觉出自己的精神力量。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上师范时,我曾读过《爱弥儿》这本书。当时,我花了很多精力也未能理解卢梭的思想境界。时至今日,我已步入教育岗位十余载,又重新捧起这本不朽之作,收获了许多别样的感受。 手捧卢梭的《爱弥儿》,我细细地品读着,思考着,感悟着。书中不乏富有情趣又流畅的段落,不乏形象贴切的比喻,也不乏真实生动的场景。经过两百多年的考验,现在依然闪烁着卢梭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师》这篇小说以想象结合现实,塑造了一个故事,通过故事揭露了教师工作的本质——传递知识,使人类文明得以保存下来。尤其是乡村教师这个群体,他们扎根于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远离繁华,他们是乡村中文明传承的唯一方式,是乡村文化的脊梁。  相似文献   

4.
<正>一、挖掘埋在乡村里的历史沉淀物学校一年一度的暑假已经结束,但我一直想了解民国时期学校有没有寒暑假假期作业,如果有,其形式、内容、要求等又是怎样的?不久前,偶得山东省立第四乡师委员会于1933年8月出版的《假期作业》(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丛刊之二)一书,颇感兴趣,翻阅便惊喜。全书一开篇说道,我们从过去经验里猛省到暑期作业有极多极深的意  相似文献   

5.
烛光轻盈地跳跃着,犹如天使手中的圣火,给人间带来光明,始终照耀着人们内心最深处,直到蜡烛化成灰烬。老师,就像无私奉献的蜡烛,把博大的爱毫无保留地倾注给学生。烛光短暂,而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之恩却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6.
今天,看了《宽容能够带来什么》一文,我深受教育。这篇文章是大文豪雨果写的《悲惨世界》中的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冉阿让因为偷了一小块面包服了19年苦役终于出狱了,他借宿在卞福汝主教家。为  相似文献   

7.
沈海敏 《班主任》2005,(1):24-25
曾有许多人问我:你是做什么的?我总是微笑地告诉他:我是教师.总有一些人带着羡慕的口吻历数做教师的种种优越:工作轻松,假期舒服.对于他们的看法我总是一笑置之.  相似文献   

8.
杨彩霞 《宁夏教育》2007,(10):75-75
教师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呢?《做研究型教师》一书让我深刻的认识到: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要有不断学习的习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开拓自己的视野,但最主要的是研究型教师要搞教育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正>龙应台的文字就像刺破平静水面的冰山,虽然只窥见一角,可就是这一角,就能让我们了解到这水面之下,其实是一座结结实实的冰山。其实,大多数人会是龙应台在《野火集》中批判的那类人,不关心国际格局变化,总觉得即使有所谓的"关心",也不能改变什么,无良的商贩依旧在制造"毒奶粉",工厂依旧把没有处理过的污水直接排放到自然界,贪官依旧横行。而我们宁愿闭上眼睛,堵上耳朵,假装还自己一个清静、美好的世界。直到龙应台告诉我们:你,就是因为你自己,作为一个普通民众,缺乏  相似文献   

10.
<正>我是一个老师,是一个执教17年的老师,一个平凡的教育者存在的怠惰在我身上似乎尤为严重,不思进取的我没有了对工作的激情,找不到工作的乐趣,更可怕的是我几乎接受了这样懈怠的自己。然而,我的这种状态,被一本书彻底改变了。近期,我拜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一书,这本书的内容重新激起了我作为一名老师的热情,为我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让我学到了工作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使我由衷地告诉自己:"我要  相似文献   

11.
<正>《致教师》一书深深吸引着我,每读一篇,我都掩卷思索,深深为朱教授的智慧和情怀折服。这本书共收录朱永新教授与一线教师对话的46封问答式书信,以解答教师问题为主线,每一篇文章,回答一个大难题。在微文化和浅阅读流行的当下,全书以纸面的书信形式交流,特别能传递优雅而亲密的传统情怀,而且每篇文章都是娓娓道来、循循善诱,情真意切、入情入理。我能体会到朱教授在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2.
王鸿 《今日教育》2008,(10):57-57
“当你打开书页时,你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一种在无奈中仍然坚守、在迷惘中寻求光明、在茫然中获得希望、在期盼中倾诉渴求、在憧憬中回应召唤的声音,这就是《派往明天的教师》的心弦之音。” 人生本就无奈,虽然我们在芸芸大众中只享受了极少的财富,但我们的精神是富有的。当我们从容选择了教师这一既贫穷又富有的职业后,我们的生命就注定以此相系,化为永恒。  相似文献   

13.
14.
王生哲同志撰文《三级教师的苦衷》刊于1993年第5期《陕西教育》。见文后,我一气之下读了三遍,欲借贵刊一角谈一点个人不成熟的见解,如有偏颇之处,敬请指教。 从教13年的民办教师王生哲,先后担任过村小校长、教导主  相似文献   

15.
16.
语感,来自各种语言环境首先,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一个说错或者写错的词,不仅教师,而且学生听起来都会感到它不谐调,就好像一个具有高度音乐听觉的人,听到一个错误的音符时感到那么不入耳一样。应当向小学各年级的教师提个建议: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你可以把孩子们带领到大自然中去,把各种花朵、声音、动作的极其细微的色调指给他们看,把人们的劳动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17.
<正>校园网里转载的文章《一个教师的自白》引起热议。其作者杜骏飞是一位学者,新闻媒体人,也是一位不大不小的行政干部。但从《一个教师的自白》(以下简称《自白》)这篇文章来看,他更是一名优秀教师。杜老师不仅总结了他从教以来的经验感悟,更对教师这个行业提出了要求。在我看来,这要求只有一个大写的字:爱!一、父母之爱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是好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通常只把“我”作为一个人称代词理解,而忽略了“我”背后的深刻意义。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真的实现了一个不同于人的“我”?还是只是完成了趋同大众的“伪我”?通过品读《什么是教育》,本文将试着从明晰“我”、“真我”之概念,以及教育之本真要素来浅论如何实现一个“真我”。  相似文献   

19.
周振青 《学语文》2000,(3):40-40
今天。我们学习了《理解,应该是双向的》一课,领略了北京四中初三学生与家长的一场精彩辩论。学生主辩的观点是“家长不理解我们,我们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而我却不这么认为。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什么》,运用儿童喜爱的童话体裁,通过三个牧童在智慧的女儿的诱导下,经过十年亲身实践,终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的道理,揭示了一个普遍而深刻的人生哲理:用自己的劳动,做出有益于人们的事,才是真正的幸福。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儿童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去体会作者所抒之情,弄懂作者所讲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