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原则,其过程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和动手实践过程,其目标就是设置最佳的教学情境,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成为出色的终身学习者和未来劳动者,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相似文献   

2.
潘刊 《成才之路》2009,(20):88-88
一、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培养他们信息应用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同时.一些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更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通过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就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刘静波 《考试周刊》2013,(68):182-183
泉州实验小学音乐教研组依托《小学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研究》的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符泓韬 《云南教育》2009,(16):43-44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对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对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渠道,上好每节信息技术课,对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结合近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作者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可通过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还应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可以巩固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珂 《华章》2010,(24)
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策略的研究中,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和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自主式学习过程,努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良性发展.这种在信息技术下的研究性学习方法,由实践表明,对学生自主创新性能力的形成及学生终身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信息技术教育为手段,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高度综合的实践性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