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网络“亲密接触”是在前年暑假,当时我还没有“前辈”们那种废寝忘食的敬业精神,没有他们那种打字如飞的工作效率,更没有他们那种厚如城墙的脸皮,因此也弄出了不少笑  相似文献   

2.
王艺扬 《大学生》2013,(15):69-69
2012年8月13号,背起行囊,开往凤凰都里。这是人生中第一次支教,曾在“感动中国”节目r看到不少有志青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在那里。他们说,使人成熟的,并不是岁月,而是经历。他们说,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从那以后,我就有了一个梦,去看看大山里的孩子,去过一下和他们一样的生活。我憧憬去经历那种艰辛,体会那种快乐,拥有那种纯粹。  相似文献   

3.
1895年“公车上书”,1898戊戌变法,憧憬无限美好,可又以失败而告终,何哉?“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没有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每逢听到老师这样讲,心中就不禁为“康、梁”忿忿不平:难道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吗?我看不然,我认为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愚蠢无知的中国人民———是他们的那种奴性和可怕的低觉悟性导致中国屈辱百年!“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这里面没有一丁点提及手拿锄头的中国农民阶级,…  相似文献   

4.
记得张志公老先生说过:我们的下一代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呢?他们普遍需要的将是历史书上描写的智力超常的“才子”那种“出口成章”的口头表达能力,因为他们需要用口头语言指挥机器干活,处理工作;那种“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因为要读的东西太多了;那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写出要写的东西。从这里我们应该看到新时代、新形式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的学生能否具备这种理想的语文能力呢?身为执教者,我们必须探求适合学生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以我多年教改实践经验,我…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 ,有这样一些学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他们不同于“品学皆差”的那种调皮捣蛋的“双差”学生 ,在行为规范上也没有什么大的过错 ,然而他们最突出的表现却是 :注意力不集中 ,对学习无兴趣 ,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对一切来自外界的评价似乎都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老师、同学、家长的批评、责难等都激不起他们的愧疚和自责 ,大家的关爱、呵护也难以让他们感动 ;对集体漠不关心 ,呈现出一种游离状态 ;对自己也漠然视之 ,表现出严重的“自尊”、“自爱”的失落。这些学生 ,人虽然不大 ,心却好象已经死了一样。常规的“动之以情 ,晓之以…  相似文献   

6.
一、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轻松得要命,因此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像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受教育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大  相似文献   

7.
记得张志公老先生说过:我们的下一代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呢?他们普遍需要的将是历史书上描写的智力超常的“才子”那种“出口成章”的口头表达能力,因为他们需要用口头语言指挥机器于活,处理工作;那种“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因为要读的东西太多了;那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写出要写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要通古今事,须看古今书。”进入知识的海洋,离不开书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们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心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可见,阅读是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之一,受到古今学者的极力推崇。  相似文献   

9.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思维和情感体验过程。对于那些高深的、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领域有一定距离的内容,对那种与学生生活年代距离久远、从没有过类似经验的现象,对那种基础较弱、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均可利用感性的声音、图片、文字、动作、味道……调动学生的感官,拉近他们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让他们打破对文本或学习“冰冷”的情绪,从内心深处产生愿学、想学的新情绪,是建立文本和生本新平衡的有效措施。我们认为,可以从“情绪感染”、“环境渲染”、“艺术浸染”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内地香港人”杨羽仪13岁离开故土香港,到广州求学、工作,已有三十余年。这位跨越罗湖桥的作家,对于香港的生活有着特殊的体味,既没有“纯内地人”那种道听途说的臆想;更没有“纯香港人”那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习以为常的心态。他则是通过纵向的、横向的比较后的鉴别,以独特、富有个性的笔调,描绘出那种客观、实在、入微的特殊感受与浓烈感情。他的散文集《香港众生相》(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就是这种体味的外现。  相似文献   

11.
《没有人不可替代》给了许多处于自我满足状态的人当头棒喝,因为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原本感觉十拿九稳的职业,顷刻之间有了失业的危机。以前他们是多么得意于自己在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啊,那种舍我其谁的气概总让他们的自我膨胀达到顶点。“没有人不可替代”无疑是当头的一盆冷水,浇灭了一些人嚣张的气焰,但也打击了一些人的信念——既然“没有人不可替代”,那我还卖力做事干什么?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就被别人替代了。如果本书把读者的心情都引到了这样一个消极状态,我们只能说现代职场上的人太没有自信了。正确的心态莫过于把“没有人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2.
<正>“你知道吗?在遥远的雪国,就是那种一年四季覆盖着白雪的地方……”“可是,那种地方是没有的,即使是北极和南极,也有短暂的夏天,还会开出小小的野花来呢。”“哎哎,我还没说完,请不要打断我嘛。对,就是那种冬天一年到头过不完、夏天跑得比野兔还快的地方,有很多很多狐狸孤独地生活在那里……”“很多很多,怎么还能说是‘孤独’呢?”  相似文献   

13.
戏说中国人     
你认识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呢? 中国人的第一个嗜好是工作。世界上再没有比中国人更疯狂地喜欢工作的民族了。中国字里“男”人的男,是田和力,也就是“在田里的那种劳动力”;中国字的“妇”是女和帚,意思是指“拿着扫把的那种女  相似文献   

14.
张亚 《广东教育》2004,(1):21-21
金色的阳光是那样的美丽,闪着金光的奖状更是学生所追求的,父母所企盼的。但是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学生似乎被阳光所遗忘,那张闪着金光的奖状总是与他无缘,因而他们缺乏信心,长期沉沦,自暴自弃,问题多多。前几天一位学生的信使我非常震撼。信中谈到他非常渴望有一张奖状。看了这封出自我班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的信,我的内心很不平静。尽管我始终没有放弃这群孩子,自认为和他们平等相待,但是自我反省:我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了吗?没有。他们那种渴望,我满足他们了吗?没有。他们那种“悲哀”我们体会到了吗?也没有。当我口头鼓励学生的时候是否…  相似文献   

15.
巴金曾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工作的经验使我深信: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由此可见,走进经典著作是滋养学生心灵的良方。  相似文献   

16.
巴金曾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工作的经验使我深信: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由此可见,走进经典著作是滋养学生心灵的良方。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出现了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和盖斯凯尔夫人等“一派出色的小说家”。马克思指出“他们以明白畅晓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做的还多。”在这些小说家中,盖斯凯尔夫人没有狄更斯的善于铺设悬念、编故事的优势;也没有萨克雷的那种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极尽讽刺、幽默的功力,但她也自有她的“出色”之处。她的“出色”之处就是她的创作的现实性。她的现实性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8.
幸福断想     
幸福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的那种惊喜;是“海内存知己”、“千里共婵娟”的那种温馨。 幸福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那种惬意;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那种豪放。  相似文献   

19.
年轻意味着什么?并不是什么新话题,许多人早就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不过,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原有的那种高尚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没有被“钱化”、“物化”?最近,我校部分学生围绕《师范教育》开展的“年轻意味什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正>学习情境设置过于表面化黄华伟老师说:教师应努力让学生脱离那种“模拟的”“虚拟的”甚至是“虚伪的”情境,给他们的学习任务应该是在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或者在将来的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以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观察,当前部分教师的学习情境设置恰恰是虚假的。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所担心的,学生对课文特别是难度较高的经典课文还没有认真读懂,教师就奔着“任务”去了,真的屡屡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