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略论“实录”理论对古代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史传理论中的“实录”理论主张对古代小说创作及小说批评的巨大影响.“实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发愤著书”说与“春秋笔法”“说作为”“实录”理论的主要内容,对明清小说创作与小说批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实录”理论并不完全排斥虚构与想象,这对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中的写实思潮及人物形象塑造理论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但“实录”理论中的“劝戒说”的影响则主要是消极的.研究“实录”理论及其对古代小说创作和批评的影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为题材和背景的“抗战小说”是抗战文学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部分。“抗战小说”作为历史叙事和自我想象的方式,它为20世纪中国试图寻找、建构和获取的正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本质和新的民族性。在“抗战小说”丰富的想象和多元的叙述中,也展现着不同的个人命运、家族记忆和民族国家想象。基于此,要讨论的正是1930年代以来我国“抗战小说”基本叙事模式的发展脉络及其所要揭示的复杂的历史图景和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李碧华成长于香港,认可着自己的香港人身份,作品中流露出浓烈的香港本土意识,属于完全意义上的香港作家.她意识到了香港在未知的巨变前的无可奈何,身份认同的怀疑与焦虑充斥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她一方面以“溯时间之流而上”的方式来为香港立传,另一方面通过对陌生又熟悉的母国的想象,寻找着香港意识与中国国族想象中的共通性,实现对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追寻”.  相似文献   

4.
如小说书名所示,《失落的继承》关乎“失落”。为探求“失落”的内涵,该文着眼于中心人物Je—mubhai隐喻意义上的“死亡”,以及他妻子Nimi的死亡事件,论证中心人物Jemubhai的内心死亡乃引发他生命中种种“失落”的源头。实际上,死亡的阴影不光笼罩在中心人物Jemubhai的故事中,还通过“死亡”(death)一词及其一系列同源词的反复出现而渗透到整部小说中的脉络中,由此该文推导出“死亡”乃小说的主线之一,换句话说,也就是“失落”的内涵之一。  相似文献   

5.
50至7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的文学想象具有明显的虚幻性质,它来源于意识形态对现实的思维方式。这种文学想像忽略了农业合作化对改变农村经济生活与物质生活现状的承诺,其结果是用意识形态幻象全部替代了严峻的生活逻辑。由此便带来了关于这种文学想象的虚幻性的评价问题。但另一方面:农业合作化小说的阅读语境至今也没有走出意识形态的限制。当我们提出此类小说追求的是一种“伪意识”时,并不是相对于存在某种客观的“真意识”而言的。所以,对50至7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的评价依据不应是“真”与“伪”,而应是与现实的接近程度。  相似文献   

6.
小说话作为中国特有的小说批评形式,它的出现跳脱了中国古代文论传统的审美评判,开始极力关注小说人物性格典型性的塑造、典型的“代表意义”与“普遍意义”及“典型化”过程等重大理论命题。细细爬梳清末民初小说话中关于“典型”问题的相关论述,既展现了小说典型化理论建构的内涵演绎,又体现着传统文论现代转型的重要一面。  相似文献   

7.
试论张天翼讽刺小说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杰出讽刺小说作家张天翼继承和发展了鲁迅开创的现代小说的讽刺艺术传统,把现代讽刺文学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笑的锋芒对准着三十年代中国黑暗社会的种种弊端,真诚而深入地喷射着灿烂的讽刺火焰。他的讽刺对象主要是两大类人:一是“中流社会”的灰色人物,诸如社会生活中的弱者、在恋爱情场中表现为虚伪以笑的“俊男倩女”、拼命“往上爬”的人物;二是官僚地主及其流氓恶棍。作家擅长描绘生活的横断面,抓住一点及时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而与他速写才华相一致的则是他语言运  相似文献   

8.
曹文轩作为国内"成长小说"的力倡者,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坚守着自己关于成长小说的创作理念和艺术实践,《草房子》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从成长中的自尊与维护、成长中的孤独与消解、成长中苦难与死亡三个内容美的维度,从儿童的叙事视角、成长的少年群像、丰富的想象空间以及诗化、散文化的表达式四个形式美的维度,扩充了成长美学的内涵,提升了成长美学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之作,也是对于当时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一部作品。多年以来,关于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尤其关于小说的主题意蕴,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简略地说,《生死场》的内涵可以从生与死、女性话语和民族主义三个层面加以理解。最初鲁迅和胡风对小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但由于时代的和其它方面的原因,民族主义内涵备受关注,“抗日文学”说一直是权威阐释,而其它重要内涵却被忽视了。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批评者运用新的理论,或从启蒙主义角度、或从纯文学角度、或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对小说进行阐释,逐渐发现了过去被遮蔽的重要内涵,并阐发出新的意义,然而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和遮蔽。  相似文献   

10.
“革命”在梁启超文学及政治道路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中国未来记》这部未完之作,以科幻小说的形式呈现了文学与革命的辩证关系,恰恰成为梁启超种种革命理念的现代寓言及未来想象。在他的理念预设框架内,小说与革命的重要性不相上下。文章检视了梁启超展开革命话语的路径,以及他之所以将小说视为宣传革命最有力的工具的理由,关注梁启超如何在小说的“将来完成式”中调动起对革命的种种理念,以及种种叙事策略如何构成其革命日程表中的标的物,关注《新中国未来记》所指涉的“未来”,并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考量该小说的启示义。  相似文献   

11.
ThestoryofTheTempesthappensonamagicalis land .Itishalf-mythicandhalf -real ,whichmakesitdifferentfromtheworksofpurerealismandmakesitfullofsymbolsandallegories .Thecharactersinthisplayareinterpretedasallegor icalfigures .Prospero ,asanomnipotentmagician ,hasaboundlesssupernaturalpower ,suchascontrollingtheforcesofnature ,foreseeingeverythingandsendingthespiritsatwilltoachievehisowngoal.Heisnowactuallyasupermanorhalfagod .PerhapsjustinthissensesomecriticsconsiderProsperoasGod ,Calibanasadevil…  相似文献   

12.
马克·吐温在其短篇小说《亚当夏娃日记》中根据圣经故事的相关内容,描绘了人类第一对夫妻的日常生活,用相辅相成的两部日记诠释了亚当和夏娃这一古老传说。但他的描绘并非完全忠实于圣经内容,有时加入自己的想象,有时改变一些细节。是什么促使他这样处理圣经故事的?他究竟有着怎样的宗教观?通过剖析《亚当夏娃日记》,可以解读马克·吐温的宗教观,从而为上述问题提供些许答案。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福柯的疯癫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哈姆雷特的疯狂的实质及意义,再从微观权力理论出发探究权力网络与疯狂的关系.在莎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以疯狂为武器不仅拒斥权力网络的同化和包容,而且利用疯人身份对世界与人生做了形而上的思考;同时权力网络也对其不断地试探、揣测与衡量,企图将哈姆雷特纳入常规伦理道德的体系中.这两个进程在剧中不断冲撞,引起冲突,最终达到戏剧的高潮.这实际上就是早期现代主体对随时随地钳制着人的微观权力网络的反抗.  相似文献   

14.
莫言是一位在叙事上不断求新探索的作家,他总是着意追求以多种叙述视角和多样的话语形态营造出狂欢化的叙事美学风格。发表于2003年的《四十一炮》是莫言这一叙事努力的里程碑式的收获。在《四十一炮》中,叙述者罗小通穿行在现实与想象之间,他的叙述与故事相互纠缠交织、平行推进,俨然一曲严整的二重奏。无论是话语的对立、交织与重叠,还是记忆、想象与现实的相反相衬,都在叙述者的操控下呈现出狂欢化复调叙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阿拉比》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是其早期作品。在这篇小说中,隐喻的运用无处不在。文章试图通过分析文本中所出现的一些主要的,如"死胡同"、"教士"、"阿拉比"、和"圣杯"等隐喻的分析,看作者如何赋予这些事物以特殊的含义,以此来揭示人物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人物心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阎连科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以厚重、深沉为基调,带有明显的荒诞色彩。《受活》借助正文和絮言的巧妙结合,通过受活人"入社、退社"经历以及茅枝婆、柳鹰雀两位主人公的命运变迁,从宏观历史叙事和个体生命际遇着眼,具象揭示出生命的本源意义及其在当下语境所面临的困境,对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下"发展"所面临的文化困境进行了历史性推演,并以此激活并释放了乡村中国生活中固有的文化基因,从而也意在唤醒以主流社会自居的"圆全人"世界渐趋迷失的本性。作者有意把《受活》作为他艺术上的新起点,试图以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去讲述故事,关注人生,在叙事手法、叙事语言和叙事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以期更好地反映当代中国丰富、怪诞、复杂的现实,使小说的话语空间变得更为开阔,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深度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个真实的故事》以“我”的“逐字重述”讲述了一个饱受奴隶制磨难却看似乐观、坚强的黑人妇女形象。作者马克·吐温非常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各种不同阶层的人物,从而深刻揭露社会的真实。运用伊瑟尔的阅读行为理论来分析该短篇小说的不同视角,发现作者对待种族问题只停留在叙述层面和白人单方面立场上,其文本意义并没有深刻揭露该问题的严重性及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苏童是个说故事的好手,他借助文本来表达心中的这种复杂的感情,从而依靠想象来获得现实。在文本世界中他借用许多的意象来成就自己的感情,在意象群中体现了对审美的自觉追求。他在想象的文本世界中虚拟自己祖辈的故乡,还有香椿树街少年的生活,在想象中飞翔,也在想象中失落了。  相似文献   

19.
《英国病人》的出版奠定了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杰作为国际知名作家的地住。本文通过对《英国病人》书名、结构及水火意义的探讨,揭示作者正是通过象征巧妙地传达了不同群体在多元文化中和谐共处的艰难及其对前途的困惑与迷茫。  相似文献   

20.
《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象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一位杰出的美国作家。在其著名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他运用大量的象征描写束引导读者体会作品中的深意。这篇论文试着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并探讨人物的性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