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习化社会是关于未来社会、教育及其相互关系的构想,学习化社会建设是目前国内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学习化社会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终身性和主体性等特征。要构建"人人能学习、时时可学习、以学习求发展"的学习化社会,我们必须通过对传统的学校教育乃至社会的变革来应对其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应当"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等发展理念对我们实践"办什么样的高职"、"高职教育要教什么"、"如何教"建立了新的参照体系和评价标准,是促进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发展观指导高职教育的科学性科学发展观对高职教育的指导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一)发展高职教育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需要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各级各类适用人才。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而应用型人才紧缺,尤其是缺乏制造业应用型人才,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并衍生了大学生就业难等社会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类型和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需求不相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是顺应社会的需求,培养生  相似文献   

4.
施忠明 《上海教育》2016,(Z1):68-69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如果与学校教育相左,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辛辛苦苦的教育成果将会前功尽弃。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学校、社会、家庭必须连成一线,达成相同的共识,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发展方向,有共同的人生构想。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不会走弯路,我们才不会误人子弟。基于以上现状,我们把"家校有效互动"作为学校发展的中心点、着力点,通过系列活动的探索与实践,力求达到"三共":"共识",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齐头并进;"共享",即收获孩子的  相似文献   

5.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学校不能像加工厂,只生产规格一致,整齐划一的产品,而是要培养适合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个性化的方方面面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教育,需要我们的教师同样具有"个性",不能只做传统意义上的"园丁"。个性化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更不适应社会进步的需求。而关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生活教育理论"是基于中国教育现实和陶行知对教育之社会功用与促进人的发展之功用的理解基础上建立的教育理论体系,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及促进教育功效的最优化配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我们可以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方面吸取其教育思想之精华并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相似文献   

7.
人是受教育的动物,人具有受教育的无限潜能,人必须经受教育才能"成人"。教育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及它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彰显。我们无法想象,现代社会失去了教育将会怎样。  相似文献   

8.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是"传递社会经验并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告诉我们要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  相似文献   

9.
"三个面向"是正确的,却是不够的。人的发展是社会中其他一切发展的前提,社会的一切发展又都是为了人,因而一切的面向都应以面向人及其发展为基础。教育具有前提性、根本性,比较政治、经济,教育对人的发展有更高的价值。面向教育,就是面向人自己。因此,教育不只是面向者,更应是被面向者。谁都应当面向教育,都来面向教育。这样,我们的社会才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健康、持续发展和繁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四个学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与发展。这"四个学会"的要求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必须具备的能力,而这些都应从小培养。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终身学习"接受"终身教育"。因而,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只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我们教师应从以前重点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学生如何学"。  相似文献   

11.
林华民 《教师》2014,(4):1-1
正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先生曾呼吁:"为了面对21世纪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好好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将是最重要的课题。"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经常思考这样一类教育问题:学校是什么地方,课堂是什么地方,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应当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20多年的教育生涯与学习经历让我逐渐明晰了这样一些道理: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可以归纳为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未来""社会""生存""发展"八个字。我们要改变过去中国教育,不,是整  相似文献   

12.
靳波 《教书育人》2015,(2):71-72
我们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做出反思。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教师育人意识,充满高尚人生追求和丰富精神生活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面对现实,坚持理想,努力追求有灵魂的教育,培养有文化、有教养、有底气的现代人。一、"人"的教育是落脚点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正>教育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立足之本。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开始重视教育。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总数占到了七层以上,由此可见,农村教育已然成为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正如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由此可以看出: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美术教育还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  相似文献   

14.
视野     
我们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新视野中,重新确定我们的坐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需要将"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作为一个基本的教育目标。因为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人力资源开发,而首先是人的发展,首先在于造就能够自中国需要新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15.
<正>顾润生:学校此次申报"小学爱心联盟行动计划"的出发点是什么?翟利岳:"教育各自为战"的现状一直困扰着我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为战,教育成效相互抵消,甚至为零为负。如何加强教育合作,构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体系,切实提高未成年人教育成效,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个体,是我们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基于此,我们提出了"爱心联盟"的行动计划。顾润生:请详细介绍一下"小学爱心联盟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立足之本。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开始重视教育。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总数占到了七成以上,由此可见农村教育已然成为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正如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由此可以看到,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美术教育还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  相似文献   

17.
王丽娜 《辽宁教育》2013,(6X):12-12
<正>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孩子长大后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是我们值得思索的问题。魏书生老师在培养人、管理人等方面启迪了我们育人的智慧,在他的"自主教育"影响下,依据小学部的"双自"教育内涵,我也大胆"躬行"。几年来,获取了"育"与"管"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实施(乡)区域内平等教育是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有力举措,是实现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吉林市龙潭区杨木乡政府非常重视全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深入开展"区域内平等教育实验研究",确定本级政府教育发展的责任目标,即:"统筹规划教育资源、科学定位办学方向、合理调配教育经费、  相似文献   

19.
王月顺 《考试周刊》2014,(29):60-60
<正>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再从未来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改革。我们提倡的创新教育,不但是教育设备、手段、工具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育  相似文献   

20.
周念丽 《幼儿教育》2012,(10):46-47
在研究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尝试提出"一脑三育"的理念,用以指导幼儿的社会教育实践。所谓"一脑"是指"社会脑假设"理论,"三育"是指社会交往中的礼仪教育、社会生存中的安全教育、社会情绪中的情绪管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