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科学之地位、科学之表现和科学之归宿三个方面对中美科幻电影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科学要素是科幻电影存在的最根本要求,以科学表现科学是科幻电影目前最成功的表达方式,将科学导向道德是科学电影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中美科幻电影的差距中提出我们应当大力加强科学观念与科学修养,不断提高驾驭科学的能力,同时要不断加强文化上的自觉。  相似文献   

2.
中美《科学课程(教育)标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基本思想、体系结构、具体内容和表述方式四个方面对中美“科学课程(教育)标准”进行了比较,结论是:两者的基本思想一致;体系结构方面表现出宏观结构有较多不同而微观结构有较大一致性的特点;具体内容有较多的共同点,特别在相应的年级之间;表述方式很不一样,这是因为两者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3.
论设计美学中的"三美"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设计美学涉及功能之美、科学之美与技术之美。功能不仅是实用功能,亦包括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因此功能美的因素,一方面与材料本身特性的发挥联系着,另一方面标志着感性形式本身符合美的形式规律;科学与艺术是密切相联系的,科学家亦在探求美;技术美界于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它通过工艺材料、形式和功能三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狄拉克的一生说明科学理性主义基本观点贯穿在他的全部科学创造活动中 ,用他的物理学创新理论达到了科学理性主义的现代哲学高度。而他的“理论结构之美”的真理观又恰恰是他的科学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最为珍贵的瑰宝之一,其深刻的思想主题正是借助其完美的文学语言来表现的。《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修辞之美、纯真之美和个性之美,已达到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艺术的顶峰。  相似文献   

6.
通过电影《刮痧》中的情节及人物对白,分析中美文化中的教育观、友情观、科学观,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为中美文化共存与和谐发展提供一个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7.
美国是世界上科学教育开展得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中美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许多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与教科书、教学方法、探究过程中的侧重点、科学教育资源、教师等方面.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差异,为我国科学教育提供了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传统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亲情的社会,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很多作品表现了亲情的内容,如父母之情、同胞之情。古人已经认识到了亲情的重要价值,认识到了家庭和睦对社会发展、和谐不可或缺的作用。探讨《诗经》中的“亲情”问题,对我们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却有着一颗真淳、锐敏之心。曾为国主富贵荣华到极点,又身经亡国悲哀伤痛到极点,这特殊的经历使李煜在词上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给后代留下了大量传诵不衰的血泪文字。其中最能表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降宋悔恨之心的就是其不朽词作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篇——《虞美人》。  相似文献   

10.
《小学科学》2020,(3):6-9
站在2020年这个时间点上,如果我们回头看看过去20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21世纪作为人类曾经梦想的高科技时代,似乎带给人类的震撼并没有从前科幻电影中表现得那么强烈。如今我们这个时代,科技的主要表现是手机、移动互联网、基因工程,而那些经典科幻电影中信誓旦旦预言的"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究竟如何了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和我国的《2049行动计划》为范本,从科学教育目标的定位、科学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科学教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三个维度,对中美科学教育的目标进行了考察和比较,以期抛砖引玉,为我国科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和我国的<2049行动计划>为范本,从科学教育目标的定位、科学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科学教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三个维度,对中美科学教育的目标进行了考察和比较,以期抛砖引玉,为我国科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科幻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新奇大胆的创意、绚丽夺目的视觉效果以及人类对未来或未知的孜孜探索精神,创造出崭新的电影空间,留给观众无尽的思考。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和美国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是两部有着特殊意义的科幻作品,通过对这两部代表性的科幻电影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科幻电影和美国科幻电影在立意和价值取向的一些异同。深入思考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既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创作特点,又可以找到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以美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对林黛玉“情情”之美加以阐释,即“情情”的自然之美、极致之美和悲剧之美。“情情”的自然之美,阐释了林黛玉“情情”具有禀赋的特质,是“情中之情”;“情情”的极致之美是“情情”在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表现出至真至诚的深情之美,是“情外之情”}在“情情”的悲剧之美中,借助西方的悲剧理论展现出“情情”的升华和超越现实的崇高生命力,是“情上之情”。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阐述的是《孝经》中"庶人之孝"的概念内容、古代人践行"庶人之孝"的表现,以及遵行"庶人之孝"的当下价值。  相似文献   

16.
《心雕龙》中的《原道》篇,专门探讨了“”的起源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源于“自然之道”的观点,奠定了《心雕龙》全书以论“言为之用心”为旨归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确立了矫正浮靡、讹滥的形式主义风的理论根据。突出地表现了刘勰论的最根本的观点和主张,可谓《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周易》中美的表现和中和之美 ,通变入神和变化之美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等的有益阐述 ,试图说明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一种语言批判,通过对语言的逻辑进行研究,为可说和不可说的领域划定界限。在逻辑分析的视角下重构他的科学观,能更清楚理解他对科学的定位和评价。他的科学观表现为:(1)哲学与科学既非奠基、也非取消的关系,哲学在科学之外,为科学划定界限;(2)逻辑之知具有先天性和必然性,科学之知具有后天性和偶然性;(3)自然律的形式桥接了逻辑形式和自然律的内容,保证了科学知识中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前期维特根斯坦独特的科学观,可以为进一步思考科学的本性、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纳博科夫《洛丽塔》与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均塑造了偏执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形而上与形而下冲突的悲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体现的是一种“审美之爱”,一种作家对现实的疏离;后者体现的是一种“信仰之爱”,一种女主人公对诗意的迷狂。  相似文献   

20.
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的女儿露丝是第二代美籍华裔移民,处在中美文化夹缝中的她感受到被两种文化边缘化的痛苦,由此坠入迷茫与困惑深渊。直到认同中国文化后,露丝才走出文化身份缺失的困境,并完成了对自我的重构。作者借此表明华裔移民应该在中美两种文化间找到一种平衡,并利用其独特的文化身份为两种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