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贾平凹的《带灯》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它是作者第一次以女性为主角创作的小说。带灯这个人物形象我们不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概括出来,她对工作认真负责,但是她的骨子里也存在着小资产阶级的特征。她不满政府中存在的黑暗,虽无可奈何,但是仍然心怀理想。带灯形象具有多重性特点,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带灯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此来展现带灯丰富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先生的新作《带灯》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小说讲述了一个美丽的镇政府综合治理办公室女主任——带灯的故事。带灯沉浸在繁杂的工作和不幸的婚姻里,精神逐渐贫瘠,却在无意当中,养成了给小镇名人——元天亮写短信的习惯,并以此作为精神寄托。带灯向元天亮写手机短信倾诉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吐露内心情感的困惑,元天亮逐渐成为一个精神的符号,带灯在单向的付出和获得中不断向上地成长,试图借此在泥泞的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的救赎。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带灯》关注当下农村的种种困境,体现了作家直面农村现实的创作立场;同时,也是贾平凹学习汉代文学传统进行自我整理的一种实验。但是,由于作家创作方式和思想资源的原因,小说《带灯》对农村生活的叙述多于描写,对农村问题缺少深入的批判和理性的思考。这也是当前农村书写有待突破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在贾平凹的乡土小说创作中,“寓言性”是不可绕过的一个话题,寓言性也使其小说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与多重性解读.在其小说《带灯》中,隐喻式意象、破碎性世界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寓言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带灯》是现实批判的力作,小说用一个个细小的事件展示了当下社会面临的问题,深刻批判了官场的黑暗与国民的劣根性。但批判中又饱含着作者奋斗的激情,混杂着贾平凹对社会、文学的理想与期望。本文通过分析《带灯》对现实问题的揭露、隐喻手法的运用以及带灯的形象分析等讨论《带灯》中的现实批判以及批判下的理想书写。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的《带灯》是近期文坛反响热烈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题材构成上对不和谐生态的描摹,显示了作品的矛盾趋于紧张而尖锐,凸显了作家思想的深度感。人物性格书写上,其表现领域更加宽泛。女性主义思想的增加,使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富于独特的艺术魅力。加之创作风格上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文体特征,小说的文学艺术价值十分明显。同时,也对"短信叙事"等创作特征做出了学理的评析和审慎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乡土叙事主题贯穿了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始终,本文以其长篇小说代表作《浮躁》 《秦腔》 《带灯》为例,试图从叙事视角、叙事主题和思想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阐释贾平凹乡土叙事的现实脉络与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8.
带灯和元天亮是《带灯》小说两个主人公,作为小说叙事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出现。作家给主人公命名匠心独具。带灯对元天亮的痴迷和崇拜,实际上是已经有了自我觉醒意识的"带灯"对光明、温暖、公正的行政(社会)秩序的渴望,也是作家面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现实焦灼心理的形象折光。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的小说一直注重对故事中人物表演舞台的构建,为故事主题的抒写与人物的塑造提供广阔的叙事空间.《带灯》以樱镇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散发着人性的美又充满文艺气息的普通乡镇工作者,表现出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对公民意识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切忧虑.  相似文献   

10.
《商洛学院学报》2016,(5):39-45
葛浩文英译的《红高粱家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西方读者强烈的反响。他在忠实的原则下敢于大胆变通,译文既保留了原作品的神与韵,又易于西方读者理解与接受。《带灯》为贾平凹的新作,其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与影响性达到新的高度,其翻译研究有助于贾平凹作品更好地对外传播。《红高粱家族》与《带灯》两部作品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前者可以有效地指导后者的翻译。在《红高粱家族》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英译策略的指导下,《带灯》可主要采用直译、意译、编译与省译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