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相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把自己比作"狗"是需要足够勇气的,而鲁迅研究专家房向东却把自己比作是"鲁迅坟前一只狗",不仅如此,他还写了不少"狗文章",并结集出版了<怀念狗>(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3月版)一书,这不能不令人侧目.  相似文献   

2.
在大山深处,在海洋深处,在自然深处,各种生物都有生存之道,它们会保护自己,越是美丽的东西越要远离,因为有毒。翻开《有毒生物》这本书,如果不阅读前言和目录,会觉得这是一本美丽的书,书中图片色彩鲜艳,自然真实,漂亮得让人感觉愉悦。可是静下心来仔细看看,原来这些美丽的生物们都是有毒的,小小地惊讶了一下,不禁让人想起"越毒越美丽"这句古老的话。这是一本专业书籍,共分四篇,第一篇"有毒植物",第二篇"有毒动物",第三篇"有毒大型真菌",第四篇"有毒藻类",总计171章。在内容组织上以图为主,强调直观性,配有简略形态学和毒性描述。本书中所收录的绝大多数有  相似文献   

3.
潘大临定律 北宋诗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湖北黄州人潘大临工诗,多佳句,然甚贫.东坡、山谷尤喜之.临川谢无逸致书问:"近新作诗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题壁日: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只此一句奉寄."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一句诗"的来历.这次创作有始无终,留下无尽遗憾.历代多有人续足,但感觉都不如这一句妙.  相似文献   

4.
嵊州越剧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嵊州市(原称嵊县)。其发展经历了落地唱书、小歌班、绍兴文戏、女子越剧、解放后越剧的发展与繁荣时期、"文革"时期的越剧和新时期越剧的复苏与振兴等七个时期。落地唱书是嵊州土生土长的曲艺,与其他曲艺的区别在于"落地"。其他曲艺在演唱时需要一个舞台,而落地唱书则不需要特定场所,在农家檐下门口、台门堂前都可以演唱,由此得名"落地"。它经历了田头歌唱、沿门唱书、走台书三个阶段。1906年3月27日,嵊州甘霖镇东王村的唱书艺人李世泉、李茂正等10余人,经过精心准备,在本  相似文献   

5.
山东莱阳地区有过一段鼓词传播极为兴盛的时期,并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称谓——唱书。本文基于在莱阳西马家泊村的田野调查,重点探析唱书在当地的多种传播方式及其各自的特征:一类是纯口头的传播"说唱书",即艺人的说唱表演;另一类是由本地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催生的依托于唱书文本的传播,包括念唱书、转述唱书和看唱书,是当地民众自发的唱书传播活动。历史和环境变迁等因素,引致了这些具有地域特征传播方式的兴起和衰微。  相似文献   

6.
国学大师辜鸿铭在1898年将中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翻译成英语,他的译经活动打破了这一领域有史以来一直由西方传教士垄断的局面,开始了《论语》翻译的多元文化介入时代。在迄今为止60多个《论语》英译本中,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堪称"华人第一译本",在西方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一、辜鸿铭《论语》翻译的背景辜鸿铭翻译《论语》与他传奇式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文化观念有密切的关系。辜鸿铭称自己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这句颇具调侃意味的话倒是他一生  相似文献   

7.
鲁迅生平疑案王锡荣撰,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鲁迅:我可以爱马蹄疾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世界上不少名人,身后留下一些其生命历程中的疑案。由后人去猜想探索争议。鲁迅也留下了一些疑案。其中如他在《三十年集编目》中亲笔写下的"起信三书",到底指哪三本书或哪一部书,情逾手足的许寿裳猜错了。"携手十年"的许广平也说得不能令人信服,恐怕要成为"哥德巴赫猜想"那样难解的疑案了。然而,鲁迅的有些"疑案",特别是王锡荣先生所撰的《鲁迅生平疑案》一书中的"疑案",其中有的只是曾有  相似文献   

8.
伊人 《编辑学刊》2008,(1):47-48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的这句名言常被人们引用,它用来针砭那种盲目崇信书本的"唯书"现象.这意图当然是不错的.  相似文献   

9.
天桥的桥     
电视连续剧播出<天桥梦>时,主题歌的头一句就是"天桥没有桥",当时不少青年和孩子们都问我:"天桥没有桥,为什么叫天桥?"这是一些古装电视片不尊重历史,误导观众.  相似文献   

10.
沈寂 《档案与史学》2014,(10):35-38
正几天后,我遇到舒适,提起此事。他想起来:"抗战胜利,天津电台邀请名伶广播,孟小冬也请到。她唱《武家坡》,也只唱一句导板,就不唱了。"孟小冬与梅兰芳在热恋前后,多次在舞台上合演《武家坡》。薛平贵在出场前,先一句"导板":"一马离了西凉界!"出场接着唱大段西皮原板,一句一彩,与饰演王宝钏的梅兰芳两人合唱合演,一直到夫妻相认,大团圆结束。是一喜剧。可是冬皇与梅兰芳在舞台下,生活里,只有一场热恋,没有喜剧大团  相似文献   

11.
李燕杰写意     
这两年名人出传记的不少,或自撰,或请他人捉刀,“你方唱罢我登台”,煞是热闹。书一本一本的出,碑传一个一个的树立,刺激了书市,也教育了读者。但或许因为同是读书人的缘故,我  相似文献   

12.
一本图书,如在审美和市场两方面都取得不错的表现,方可称之为好书。但"好"的同时,总觉得单调了些,如能因这"好"书引起大家热议,口耳相传乃至泛文化效应,这便是一种"热"。由"好"到"热",实属不易。本刊所选取的2012热书,题材涵盖方方面面,有弘扬主旋律、有家常巷尾的诉说、也有关乎儿童成长的心灵鸡汤……总之,这些图书在某一方面或显或隐影响了2012年之中国书业。本刊选取之图书,无在意建树、立言,但也是一家之鸣,力争给众声喧哗的2012中国书业一种参考、一种警惕,甚至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姚光人到中年,取"书淫"为号。他说晋朝皇甫谧和清代张燮,日夕游书肆玩典籍,废寝而忘食,他们号书淫,我与他们相仿,于是又将"书淫"刻为印章。其实,早年的姚光并非一味沉浸图书典籍,自有他宏大的人生目标。姚光(1891-1945),本名后超,字凤石。1906年,年仅16岁,自名为"光",取号"复庐",隐寓光复汉土之义。辛亥年,又取别署"石子",作《石子歌》,开头两句就是"昔精卫含汝填沧海,娲皇炼汝补苍穹",石子虽小,祈求却大,  相似文献   

14.
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怀着欣喜的心情,我们有幸访问了曹之教授并参观了其慕名已久的藏书室"泊如斋"和"芥子园"."泊如斋"和"芥子园",乃一厅一室,是曹之教授专门用来藏书的处所.踏进二屋,就仿佛融入了图书大世界,琳琅满目,满眼皆书,大小书架足有二十余个,而书的摆放井井有条,整齐划一.这些书都是曹之教授经年累月得来的,每本书都记载着一段人生经历,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学者周国平先生说,他此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和写作。相对于教科书和专业书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有用"的书,周国平更爱读所谓的闲书,即"无用"的书。他觉得,"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生长的领域。对此,他说出一句惊世骇俗之语:"一个人的成长基本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16.
逼上书山     
16岁的时候,我说过一句关于书的"狂"话. 那一年,参加军区的业余创作学习班,管事的干事讲起上世纪50年代本部队的"业余作者"徐怀中和他的处女作<我们播种爱情>.知道那是他24岁时的作品,我居然脱口而出:"喔,我还有8年!"当时在侧的一个女兵记住了这句话,从此没少为这奚落我.多少年以后,她成了我的夫人.  相似文献   

17.
陈欣 《图书馆杂志》2012,(2):105-108
"丰子恺先生在一九三五年曾画过一幅题为《钻研》的漫画,一黑一白两本大书中,钻进钻出的都是‘书虫’。我怎么看都觉得,其中的某一条就是我。"——这是湖南作家、藏书家彭国梁先生《书虫日记》一书取意的出典。彭先生自命为"书虫",又自称"彭胡子"。在《书虫日记》(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以下简称《日记》)的序言中,他说自己惟一的爱好是逛书店,不知疲倦地淘书、看书、编书、写书、藏书。而其藏书  相似文献   

18.
汉代大目录学家刘向说过一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他对图书社会价值的认识,可谓深透至极.对于这句话,我们图书馆人不但要深刻领会,而且要把它当作一项"基本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通讯员涂俊明)最近在报上读到一则消息,说的是时下有些商人在家居布局上推出一款新宠,就是在成套的家具中,增加一些外形逼真的名著书本模型。封面书皮与真书酷似,只是没有内芯。这一本本制作精良的"书",确实能使主人的房间里增添许多书卷文化气息,于是这种"空心书模"渐渐成为畅销商品。  相似文献   

20.
张政烺先生曾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图书馆任职,他遍读馆藏书籍,并在版本目录学方面取得了极高的学术成绩。他被人誉为"活字典",而且有求必应,为社会各界解决过许多疑难咨询问题。他是"懂得书"的图书馆员的杰出代表,是"为人找书,为书找人"这一图书馆员精神的伟大履践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