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传记是深受广大读 者欢迎的一种文体,国内的出版社每年都要出版一大批传记类图书,还有不少专门刊登名人传记的刊物,如《人物》、《传记文学》、《名人传记》、《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等。还有一批新闻纪实类刊物和故事类通俗读物,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之中。在人  相似文献   

2.
我的母亲     
去年初叶至善先生重病住院期间,他写的《父亲长长的一生》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至善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他晚年倾注全部心血用散文笔调写出的、充满爱心和理性的传记著作,受到读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其实,至善先生在写作父亲传记以前,曾经作了充分的酝酿,甚至想到如何把握一部长篇传记的创作。因此他先写了《我的母亲》一稿,作为写长篇传记的“试笔”。后来这部分的内容大部揉进了父亲的传记中。遗憾的是,因健康原因,《我的母亲》一稿没有时间继续写下去。本刊得到至善先生家属提供的这一遗稿,由本刊首次全文发表,以纪念至善先生逝世一周年,并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3.
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和广大群众的要求,新闻文体正在变革.我认为,在文体的边缘上探索,逐步形成新的边缘文体,可以是新闻文体变革的一条路子.在通讯和散文的边缘上通讯是和消息、特写、调查报告并列的一种新闻体裁;散文是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讯报道的是真人真事,散文通常写的也是真人真事,在这一点上散文接近新  相似文献   

4.
传记散文是我国古代散文长河中的一脉支流,它源远流长,沾溉广表;传记散文又是我国古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丛奇葩,它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当我们轻舟荡漾于这一脉清流,信步倘佯于这一丛奇葩,我们会发现,古代的传记散文,是那么丰富多彩,五光十色,令人眼花擦乱,目不暇接,又是那么深广阔大,汪洋浩荡,令人望而兴叹,留连忘返。本文即拟从这一脉清流当中勺取一瓢清泉,从这一丛奇葩当中撷取一瓣清香,为我国古代的传记散文勾画出一幅简要的素描。传记散文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二千余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左传)、(国语)、(战国策…  相似文献   

5.
我这里所说的新闻文体,是广义的新闻文体,包括消息(新闻报道)、通讯、专访、评论等。它同其他散文文体不无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又有质的区别,彼此的职能不同,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有不同之处。新闻文体作为广义的散文文体中的一个类别,有其区别于其他散文文体的独立性。我们应该如何在不影响新闻文体的质的规定性的前提下,把我们散文的优良传统化入新闻文  相似文献   

6.
文坛大家徐志摩不仅在诗歌、散文等文体的创作方面成果颇丰,和同时期的茅盾、郭沫若、胡适等人一样,翻译也是他所热衷的主要领域之一。徐志摩的翻译和创作大体上是同步进行的。作为有深厚外国文学底蕴和素养的著名诗人,在他出版的诗集、散文集和  相似文献   

7.
李国文先生近年来散文创作颇丰,从广为人知的《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到《中国文人的活法》,已经出版了多部作品。《李国文千字文》是他近年来创作的散文创作精华的汇集。这"千字文"不是一种新创文体,与历史上的《千字文》也没关系,只是适应现代报刊而兴起的以篇幅命名的文章类型,  相似文献   

8.
新闻题材的广泛性导致了新闻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兼容性。这既是新闻文体的优势——可借鉴其他文体丰富发展自己;也是新闻文体的致命弱点——借鉴不当,吸纳其他文体过多,会造成自身的混乱乃至消亡。因此,研究几种特殊题材的新闻文体与相关文体的联系与分野便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文化新闻与文学文体,政治新闻与政论文体,人物新闻与传记文体,它们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只有严格把握这些区别,才能使新闻文体在借鉴其他文体的基础上日臻成熟起来。本讲先研究人物新闻与传记文体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9.
寓言和散文在我国虽然都是古已有之的,但我国古代实际存在的历代寓言作品并没有统一的称谓,即使到唐宋以后文人创作了独立成篇的寓言作品,也多被名之为“说”、“戒”、“言’等。把历代名称繁多的寓言作品统一名为寓言,是本世纪初学者们的贡献。但是直到现在,“寓言”的界定标准也没有一致,标准过宽的把一切文体中带有寓意的作品全部包括在内,标准过窄的则把许多寓言作品排斥在外。“散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三世纪中叶文人的著述中,但无文体意义。具有文体意义的“散文”概念出现在十二世纪中叶的南宋。现代意义的“散文”是文学…  相似文献   

10.
散文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散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一切散体文章统称为散文。狭义的散文,是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体。散文的体裁多种多样,图书的数量较多,在文学作品分类中,不仅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是比较难分的一种文体。散文之所以难以定类,其一是散文的范围甚广,既有文学作品,又有非文  相似文献   

11.
大凡散文,不外乎两种:一种,虽然也以现实生活为根据,但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对事实进行艺术加工,掺进了想象和虚构;另一种,则是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描写对象,而没有虚构成分。后者通常被称之为纪实性散文。由于散文的艺术功能和读者对散文的审美需求,纪实性散文较之前一种散文更有市场。尤其是,作为一种既带有一定的新闻性,又具有文学性、艺术性的载体——报纸文学副刊,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寓言、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各种文体的作品中,刊发量较大的也正是纪实性散文。  相似文献   

12.
对科学家传记故事的写作要求一九七九年是爱因斯坦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我们打算出版一本爱因斯坦传记,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向青年介绍有关相对论知识。正好在一九七八年底,秦关根同志寄来一部写爱因斯坦的传记故事,看了觉得正符合我们的要求。为了出好科学家传记故事,我们除了对国内已出版的同类书进行了研究,还对国外出版的有关读物作了些了解。国外出版的科学家传记一般有这样几种写法。一种是详尽地记录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13.
散文与新闻是分属于文学和新闻两个不同领域的体裁,然而,这两种体裁又是可以相互渗透的。散文式新闻就是散文与新闻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新闻文体。 在文体分类史上,散文的定义和范围曾经有过一个演变过程。在我国,古代散文是对韵文、骈文而言,除了诗、词、歌、赋等有韵的作品外,其它不受格律约束的文章,便总称散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散文便成了一个独立的文体。散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大众传媒的催生是关键因素。1940年代流行于上海文坛的一种散文文体——杂志文体的繁荣发展即体现了这一特点。论语派期刊关于"杂志文"理论倡导、西洋杂志文译介、杂志文创作等方面,呈现出现代媒体与这一散文文体共生共长的图景。  相似文献   

15.
世纪末:文学期刊生存空间的最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9伊始,各大文学期刊纷纷亮相,人们惊异地发现,几乎所有的文学刊物都不约而同地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打破现有格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大文学的路子,是这些刊物的共同走向。文化凸显,文学淡出,则是它们的主要变化。以往那种纯文学(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几大块的格局已经完全被打破了。代之而出现的是各种跨文体的写作受到了各大期刊的青睐,普遍表现出一种“泛文化”趋向:即思想、文化、经济、社会、个人性的随笔、散记、杂文、回忆、传记、新闻特写等非虚构和跨文体的文章比例大大提高,小说等纯文学作品的数量减少很多。  相似文献   

16.
这两年,与散文似已结下了缘份。自己不会写,但读它却渐有些入迷,故心中要说的心得也多了起来。这两个月,翻看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小品经典”四十八种,着实过了一次瘾。但读到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人关于散文的意见,觉得对于散文的问题,前人该说的大多已说了,后人再重复,实在有多余之嫌。散文是已熟透的文体,当代人要想在此处翻出新样,招引众人驻足观赏,没有天马行空的气魄与才气,我总疑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行至90年代,中国散文确实大热起来。不过这种热,大多是把思路拉向过去,重温周氏兄弟那代人的旧梦。汪曾棋、孙犁、张中行等人的魅力,就在于  相似文献   

17.
网路概念在世纪末不仅持续发烧于股市,也蔓延到书市引发资讯产业传记的出版热潮。这一本本以“传奇”、“秘密”、“法则”的电子产业成功者的传记,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召唤读者的偷窥欲与成功梦。这些传记书,无不以精彩刺激的发展历程引人入胜,如《亚马逊网  相似文献   

18.
“独语”格调指的是现代散文中的一种内敛的散文叙述方式,它在文体风格上偏重奇崛和沉思,以实现一种带有幻美色彩的审美追求。何其芳的《画梦录》在其文体风格方面是此种格调的代表之作。  相似文献   

19.
近若干年来,文坛间出现有关所谓“文化散文”的谈论。所谓“文化散文”,当是作家对于某些文化景象的感受和思考,情有所寄、意有所归、发而为文的一种散文文体。近日由福建省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闽海文化小札》,收录了王凌近年来创作的文化散文。王凌的文化散文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其一是取材的开阔性。何谓文化现象,原无定论,关键在于作者的眼光,能否从中探寻出有文化底蕴的东西。例如,“福建文化纵横”一组文章,他将福州、泉州、莆田、漳州等沿海县市的某些文化景象(例如莆田的妈祖文化),视为一种独特的“海文化”而加以阐明和抒发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以独特文体在台湾文坛成为“异数”的七等生,远景出版公司于9月将出版他的作品全集,涵盖作者的诗、散文和小说。为了配合正在上演的电影《沙河悲歌》,出版社先出第五册《沙河悲歌》小说卷,供读者、观众印证这位“独行者”的文学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