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采与林语堂的文化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采是林语堂构筑中西文化融合理想的重要参照。本文探讨了林语堂文化世界与尼采思想的关系。通过古希腊酒神文化、基督教文化及审美艺术观三方面的分别讨论,本文着重指出林语堂一方面吸纳尼采思想,显示了林氏追寻西方精神的文化动意,同时又指出林语堂是在“两脚踏东西文化”的前提下接受尼采影响的。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中西文化观的出发点是人生而不是文化。从这一点出发,在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问题上,他的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年代,林语堂极力倡导西方文化,提出“精神之欧化”的主张;30年代,他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在批判的同时倡导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他的中庸与近情人生观相符的部分;1936年移居美国后,他则站在世界文化的制高点上,逐渐形成了集他的中西文化观之大成的“中西融合”理论。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的一生深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经历了由基督徒到异教徒又回到基督徒的曲折选择过程。然而,他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并一直试图融合中西两种文化思想。但是林语堂文化选择的根基是西方基督教,基督教属于基本的根层面,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照是以西方基督教为参照标准的,因而传统文化属于审美表层。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的一生深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经历了由基督徒到异教徒又回到基督徒的曲折选择过程。然而,他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并一直试图融合中西两种文化思想。但是林语堂文化选择的根基是西方基督教,基督教属于基本的根层面,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照是以西方基督教为参照标准的,因而传统文化属于审美表层。  相似文献   

5.
亦儒亦道的“中庸哲学”是林语堂先生在“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后作出的文化选择。而《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就是林语堂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出来的中庸哲学家。林语堂在接受中西方各种文化时抓住各种思想的基本精神,摒去其偏颇的因素,兼收并蓄,适当发挥,形成了自己既复杂而又和谐统一的“中庸”人生观。他将自己的这种文化选择融入作品,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代林语堂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郑镛从二十年代初开始,林语堂便一直关注文化,并就中西文化的特质发表议论。作为“受酉洋教育过度的中国人”①二十年代的林语堂对中学所知甚少,他以西方的价值体系为坐标,“爽爽快快地讲欧化一法”,对中国“古人之精神”予与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史上,林语堂是一位与众有别的文人学者。他“脚踏东西文化”,徘徊于西方的基督教与中国的儒、佛、道之间,游移于当年的进步文化阵营内外,其复杂的思想,多变的品节,纷芜的言行令评论界争议不已。读一读《人生的盛宴》这部反映着林语堂大半个世纪对人生种种探索与理解的文集,人们会清楚地看到林语堂思想上的混乱导致他对人生的看法同样充满着矛盾与困惑。基督教的教义,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接受了现代西方教育,但骨子里仍是中国人的他几乎一生都致力于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用能够使西方人感兴趣和认同的方式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突出中国文化的长处,也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他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他一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宗教信仰探索过程,探索历程就是寻找、认同各种宗教思想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历程.但在林语堂的思想观念中,西方的人文主义与中国的人文主义的内涵是有所差异的,这正是促使林语堂最后阪依基督教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是中国二十世纪的一位文化名人,也是一位争议极大的人物,他本人以“一团矛盾”自谓,这“一团矛盾”中最大的矛盾莫过于他个人宗教信仰。虽然他在基督教及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教中犹豫、彷徨、探险,然而他一生不变的宗教文化思想的内在理念即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不懈追求,最终使林语堂成为一个彻底的深具思想内涵的人文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对中西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因而在对待西方文化上,他大胆否定了传统的“华夷之辨”,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强调学习西方应从科学技术上升到政治制度、人心风俗的层面上来全面学习,从而使其思想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文化取舍模式,开启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他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他既有儒家入世思想,又有道家处世哲学,他既沉迷传统化,又追随现代理念,他既留恋华夏国粹,又崇拜西方明,他自称是“一团矛盾”,而这“一团矛盾”有一个思想核心或根本特点,就是真诚,正是一个“诚”字把儒与道,中与西,传统与现代各种思想奇妙地在他身上揉合成一团,林语堂自身存在的种种矛盾,就是他真诚天性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3.
一、陶行知教育民主化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一)陶行知教育民主化思想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他的教育民主化思想是对孔子“有教无类”、“来者不拒”民主教学思想及“仁者爱人”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二)中国近代教育思潮对陶行知教育民主化思想的产生有直接影响。(三)陶行知教育民主化思想吸取了近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总之,陶行知教育民主化思想是在近代中国中西文化冲突中而形成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4.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无论是早期力批中国传统文化而推崇西方文化,还是晚期批判西方文化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否定之否定,严复始终坚持重塑植根于传统文化而又超越中西文化之上的新文化体系这一宗旨,这反映出其文化思想"变中不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的一生,中西兼修,耶儒会通.他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体悟到西方文化的独特精神.其宗教情怀不仅包括了对基督教的曲折认识和情感上的升华,还包含了对道家思想的推崇青睐和借鉴吸收,以及对儒家思想的赞赏与认同.林语堂的宗教情怀既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有关,又受到地域文化和时代社会的影响.其宗教情怀体现出他个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对时代精神风貌的具体写照.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作品中的中西文化的和谐共存对于文化的发展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其产生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滋养、东方道教文化的反哺、东西文化的多样融合都是分不开的。林语堂的独特经历让他的作品成为世界性的作品,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他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他既有儒家入世思想,又有道家处世哲学;他既沉迷传统文化,又追随现代理念;他既留恋华夏国粹,又崇拜西方文明.他自称是"一团矛盾".而这"一团矛盾"有一个思想核心或根本特点,就是真诚.正是一个"诚"字把儒与道、中与西、传统与现代各种思想奇妙地在他身上揉合成一团.林语堂自身存在的种种矛盾,就是他真诚天性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8.
在戊戌维新志士中,谭嗣同的思想最为激进。其根源在于:谭嗣同的思想深处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侠精神,同时谭又汲取了西方文化中的民主意识和斗争精神。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多重影响,谭嗣同性格上表现出“刚强、任侠、轻生”的悲壮色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三个方面反思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状况:其一,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播基督教文明所引发的留学生运动,是中国知识阶层追求新文化的一种痛苦选择;其二,“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文化政策的相继失败,导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封闭性;其三,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结果,是形成了两种文化在相互对立中并存的新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个方面反思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状况:其一,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播基督教文明所引发的留学生运动,是中国知识阶层追求新文化的一种痛苦选择;其二,“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文化政策的相继失败,导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封闭性;其三,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结果,是形成了两种文化在相互对立中并存的新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