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以语言训练为主线组织阅读教学?一位老师执教的《太阳》一课颇受启发。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可分为“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两大段。课一开始,老师依据课文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在学生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设计了两张“阅读训练卡”,依次发给学生,引导全班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边填写,组织理解性的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2.
《太 阳》是一篇说明文。小学语文教学不强调课文属何种文体 ,也不单独讲解有关文体的知识 ,而是通过阅读实践 ,使学生初步了解不同文体的课文具有不同的写作特点。因此 ,教学《太阳》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 ,读懂每个自然段 ,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把内容讲清楚的 ,这“一步一步讲清楚”正好体现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按照这一思路教学 ,就能使学生更容易领会自然段的联系 ,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 ,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太阳”的 ,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一、抓住事物的特点 ,理解自然段的联系说明文是对事物或事理进行解说…  相似文献   

3.
启明星让恐龙“活”起来 2007年11月8日,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徐立老师应邀到万州区太龙初中进行教学交流。他授课的内容是《恐龙无处不在》,这是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中的一节。当他接到这个课题时,同行们都为他捏了把汗,因为该课是科技说明文。又是自读课文。课文的有关内容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面对困难,徐老师想到了“启明星教室”。何不用直观的视听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呢?  相似文献   

4.
许慧  周波鸿 《山东教育》2000,(28):29-29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便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 ?  一、初读课文,激发兴趣 开课伊始,初读课文,教师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通读课文。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个地球是怎样的 ?我们该怎样对待地球 ?学生在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之后,教师板书课题《只有一个地球》并在“只有一个”下加着重号,教师设问:“为什么说只有一个 ?”“我们人类能否在其他星球上居住生活 ?”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与人类关系是何等密切。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  相似文献   

5.
教说明文单元,我采用了单元教学法中精读和略读相结合、讲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精读与略读这一单元,应教课文有《泥石流》、《大豆》、《蛇岛》,《景泰蓝的制作》等。我选《泥石流》作为精读课文,其余三篇作为略读课文。通过《泥石流》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掌握说明文的共性特征。我的教学步骤如下: 一、什么是说明?说明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解说。二、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三、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性(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知识性(传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教材中的课文篇幅也在不断变长,内容也更加丰富,因此提高阅读速度就成为了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绕“提高阅读速度”,编选了不同文体的四篇课文,让学生积累相应的速读方法。其中,《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编者在“导读提示”中设置的速读方法是:“借助关键词句,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如何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落实“导读提示”的要求呢?鉴于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学这篇课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怎样确定《石油的用途》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我们觉得应该紧扣住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这篇课文文字浅显,学生除了有关石油化学知识尚未接触过以外(初二尚未开化学课,故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宜讲得过多,过深),其余在理解上不存在什么障碍。然而,文章写作很有特色。为此,我们根据“思考与练习”一确定:弄懂本课抓住事物的特性说明事物的多种用途这种写作方法为教学重点。另外,“思考与练习”三要求学生将一份《豆腐粉食用说明》改写成一篇题为《豆腐粉的食用》的说明文,并附有一份“配料表”帮助学生思考。在这一形式的启发下,  相似文献   

8.
几位中学语文老师当面对我说:“我们感到说明文难教,原因何在?怎样克服这种情况?”同时举出《食物从何处来》这篇说明文为例。现在,就以《食物从何处来》为例谈一谈我的意见。说明文比较难教。凡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有这种感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说明文往往会被有的老师上成"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使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怎么把握说明文的教学,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让说明文教学充满语文味呢?多年来,我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说明文往往会被有的老师上成"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使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怎么把握说明文的教学,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让说明文教学充满语文味呢?多年来,我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1.
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正确把握学科特点,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以实现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案例一]《恐龙》教学片断——猜猜我是谁1.学生上网进入本课学习网站,自主阅读网上超文本的课文。师:恐龙乐园里有这么多恐龙呀,小朋友们,课文中介绍了哪些恐龙?(生答)2.师:请你把介绍这些恐龙的关键句读出来。3.网上游戏:猜猜我是谁。师:这些恐龙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教师示范网  相似文献   

12.
教学说明文,如何在向学生介绍有关知识的同时;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怎样把教说明文与教其它文体课文一样,上出语文课的味道?特级教师顾美云在教学《鲸》一课时,根据课文特点,在字词句段篇的教学中,进行扎实的听说读写训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3.
<正>【教材分析】《恐龙》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恐龙的生存年代、种类、食性、繁殖、消失等方面内容,通俗易懂。这篇说明文的授课意在同过朗读、小组交流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教学目标】1.理解"庞然大物""吊桥"等词语的意思。2.初步掌握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并能用这些方法理解本课词语。3.初步了解文中涉及的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打比方、列数  相似文献   

14.
去年十月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杭州为四年级学生上了《惊弓之鸟》 ,课堂上高潮迭起 ,精彩纷呈。学完第9节后 ,贾老师“亮”出了这样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 :贾老师 :惊弓之鸟》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2500多年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可是这篇课文有一个小缺陷 ,比如第9节 ,大家读一读 ,看一看语言的表达上有什么问题?”学生 :(大吃一惊 ,课文怎么也有问题?但在老师指导下读书、思考后发现了课文的不足)“它一使劲 ,伤口又裂开了 ,就掉下来”这句话不够准确 ,“就掉下来”应该改成“就掉了下来”或“就掉下来了”。贾老师 :改得好啊!学习语言就要…  相似文献   

15.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指导学生模仿课文写文章。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于帮助差生提高写作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1.模仿课文作文,可以借鉴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了较多的文章。学了《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宇宙里有些什么》后,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说明方法、写了《东湖风景区》、《武汉梨园》、《说蚕》、《我的小天地》等说明文。学习《背影》这篇课文后,我们便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人,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现实生活中的事。有的学生写了《母亲的那双手》、《老师的眼睛》等,这些学生能以一双手,一双眼睛为线索写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事,记叙了母亲对自己的疼爱,老师对自己的教育与关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对于说明文的描述很少,在阶段目标中仅有一处“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老师往往仅就内容做点分析,或者先把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去套用、去阅读。使我们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枯燥乏味。本文就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案例 《新型玻璃》是一篇知识性说明文,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内容浅显易懂,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更强。如何避免将常识性课文上成常识课呢?在我校“素质教育达标课”活动中,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断颇能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18.
《赵州桥》这篇说明文,通过介绍赵州桥的特点,赞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弄清赵州桥的特点;认真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观察插图,结合课文,弄清特点。引导学生观察:1.这座桥外形象什么?  相似文献   

19.
首先是记叙文的结构框架。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已会写内容比较单一的记叙文,然而,如何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呢?我结合相关的课文,与学生一道逐一归纳出各种结构框架。如根据《荔枝蜜》归纳出“叙转情式”,具体指导学生,怎样布局是复杂记叙,什么叫跌宕起伏,怎样使文章能跌宕起伏;根据《听潮》等课文归纳出“景转情式”,具体指导学生写景物时如何抓特点去写,抒情与写景怎样结合才算情景交融;根据《白杨礼赞》等课文归纳出“物言志式”,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高大的背影》一课时,有学生问:“课文中大娘称呼踏平板三轮的叔叔,为什么有时称‘您’,有时称‘你’?”我一面表扬这位学生认真的读书态度,一面出示一组问题,供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1.课文“您”“你”称呼的变化共有几次?分别在课文上用笔做上记号。 2.大娘在什么情况下称叔叔为“您”,在什么情况下称叔叔为“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