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凡是听过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课的人无不为这样的情景所打动:课堂上.在师生轻松平和的交流中.学生的习作情感在不断升温,习作的视野在逐渐开阔。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让听课教师如沐春风.更令人震撼的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那富有情趣和灵性的言语表达.那轻松习作、享受作文的情感流露.就连这帮孩子们的语文老师都连声惊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平时相比真是判若两人。”是什么原因使原本沉闷的作文教学在于老师的演绎下而熠熠生辉?是什么原因使日常作文课上挤话编话.畏写烦写的学生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2.
“细节决定成败”。课堂上的细节体现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细节,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教学过程的丰富程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既温厚敦实、血肉丰满,又摇曳生姿、妙不可言。细品起来,与他关注教学细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4.
黄桂林 《福建教育》2001,(10):26-28
根据教学过程中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机理,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正埋着寓教于乐的方向发展。其改革的着力点,就在于通过情境的创设,使课堂进入师生和谐共振,教学默契配合,气氛紧张热烈,力度张驰适宜的艺术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学生的潜能能得到充分开发,智力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品质能得到充分培养。在于永正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情境创设的艺术境界可谓俯拾即是。  相似文献   

5.
6.
初识于永正,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他的专著《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正在筹备出版,其中有几篇言语交际作文要我做点评。捧读那些课堂实录令我拍案叫绝。作文竟能教得如此贴近儿童、贴近生活,而又如此开合自在、灵活有  相似文献   

7.
今年早些时候,我有幸聆听于永正老师的《一株紫丁香》。于老师追求的是简简单单的教学风格,收获的是扎扎实实的课堂实效。他的课没有故弄玄虚的"卖弄",没有故作姿态的"忽悠",是那么真切、自然、民主、真诚地与孩子交流。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师生情味。尤其让我震撼的是,于老师在教学中设置了自己背诵课文的环节。当于老师告诉同学们自己要背诵课文时,我看到了同学们惊讶的表情,期待的目光,继而专注地听于老师一字不漏地  相似文献   

8.
一、我的教育追求与探索教了一辈子语文,思考了一辈子语文。语文是个说不完、道不尽的永恒话题,就像爱情一样。刚教语文时,是跟着感觉走——觉得教什么就教什么,觉得该怎样教就怎样教。好在自己从小喜欢读书,  相似文献   

9.
一知道于永正老师的大名,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那时,我是一名懵懵懂懂的教学新兵,常在杂志上看到于老师的交际作文课例,也常常被他精妙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11.
最近,笔者观摩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精品示范课《月光曲》,又一次被于老师那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折服,尤其是对于老师“蹲着板书”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2.
许多老师都认为朗读教学的“头”特别难剃。要说方法,有的,但指导读起来又好像翻来复去就那么几板斧;要说让学生多读熟能生巧嘛,多读几遍他们又都腻味提不起神来。让我们来看看于永正老师指导学生读《翠鸟》。有些句子、段落反反复复不知读了多少遍,不说学生依然好兴致,就连我们读者不在现场,没受那种现场特定气氛感染,就仅从抽象的文字去接触它,也不觉得烦。这真的不能不说于老师好功夫。为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点:1.读的方法多变;2.每次读与读之间的引导过渡得法,很有情趣。不信,你还是自己把下文读一读。  相似文献   

13.
14.
认识于永正老师始于文交。在上世纪80年代他的专著《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正在筹备出版,其中有几篇言语交际作文要我作点评。捧读那些课堂实录令我一唱三叹、拍案叫绝。作文竟能教得如此贴近儿童、贴近生活,而又如此开合自在、灵活有致,实在是见所未  相似文献   

15.
在师范读书时,我看过于永正老师的上课录像,读过他的文章;走上讲台后,曾有幸当面聆听于老师的课。我深深折服于他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简洁、淳朴却又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这几年,  相似文献   

16.
周晓兰 《甘肃教育》2009,(21):63-63
美国心理学家说过:“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幽默的语言,能使社交气氛轻松、融洽,利于交流。若寓幽默于教学中,且诙谐有度,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更能唤醒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求知欲望和潜能,促进他们自主地成长和发展。于永正老师上课的课堂气氛之所以是活跃、积极的,其中的奥妙就是他善于在课堂上运用幽默。  相似文献   

17.
18.
教师没有爱,犹如池塘没有水。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目光,时时处处表现出对学生的期待、信任,这些是创造师生之间互敬、互爱的课堂气氛的良好学习环境的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0.
听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如赏一支名曲,如读一篇经典,那种自然、和谐、简朴的美令人陶醉,叫人深思,使人回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