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作掌故     
意尽即止唐代开科取土,选拔人材。考试时考诗不考作文。这种考试规定很严,它要用五言六韵,也就是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一共要写十二句。这种限制把当时的考生束缚得太死,写出的诗大多徒具形式,内容空洞无物。然而也有佼佼者,敢于突破框框。如诗人祖咏在考试中只写了四句就交了卷。这就是有名的《终南望余雪》一诗。诗的四句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首诗精炼地描绘了雪后远眺终南山的情景,但只有四句。于是试官就问祖咏为什么不写完全诗十二句,祖咏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两个字:“意尽。”(邓耀武)  相似文献   

2.
在唐代,一首诗歌的魅力不容小觑,它既可以成为仕途的敲门砖,又可以让人很快名扬天下。《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祖咏,盛唐诗人,在长安应试的时候,考官出的考题是《终南望余雪》,按规定应该写十二句诗,可祖咏只写了四句,即"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写完后祖咏就交卷了。当时的考官看后觉得写得非常好,就是不符合考试的规定,于是提醒他补上剩下的八句。  相似文献   

3.
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祖咏的应试之作。当时主考官出的诗题就是"终南望余雪"。前来应试的知名诗人祖咏拿到题目之后,仔细揣摩了诗题的画面和意境:一场雪后,天霁云开,长安城  相似文献   

4.
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祖咏的应试之作。当时主考官出的诗题就是终南望余雪。前来应试的知名诗人祖咏拿到题目之后,仔细揣摩了诗题的画面和意境:一场雪后,天霁云开,长安城  相似文献   

5.
科考轶闻     
“意尽”其仁唐代天宝年间,祖咏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当时考试的内容,除策问之外,还需加一场诗赋。考诗赋时,诗题和用韵都是限定的,写时又要用典雅美丽的词语、吉祥的典故来组织成篇,重重限制之下,很难产生优秀之作。祖咏应试的诗题是《终南望余雪》。按规定,这首诗应写成六韵12句的五言排律,可是祖咏只写了4句:  相似文献   

6.
意尽则止     
唐朝以诗取士,选拔进士时不考作文考做诗。这种应试诗形式上要求很严,曾规定为五言六韵,即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共十二句。由于限制太死,导致形式主义。但是也有勇于破格的,如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一诗,描写雪后远眺终南山的情景,只有四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祖咏写了这四句便交了卷,考官问他为何不写完全篇,他回答说:“意尽。”写诗如此,作文亦然,都应当意尽则止,做到言简意赅。我们必须彻底解放思想,打破八股的条条框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文章写得短而精。意尽则止@章怡…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科举考试只考一首诗,名日“试帖诗”。写试帖诗有许多清规戒律:每句必须5个字,全诗12句(有时要求16句),还要讲究平仄、对偶、押韵等等。  相似文献   

8.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望余雪>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王士祯在<渔洋诗话>中,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科举考试只考一首诗,名日“试帖诗”.写试帖诗有许多清规戒律:每句必须5个字,全诗12句(有时要求16句),还要讲究平仄、对偶、押韵等等.  相似文献   

10.
古代诗歌凝炼、含蓄,其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很多知识,再加上拟题者有意设置干扰,无形中又增加了鉴赏的难度。根据拟题者常用的出题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六方面来入手解题。一、抓字眼。即抓住诗句或标题中的重要字眼,也即通常所讲的诗眼、题眼,对照有关选择项,进行分析选择。对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一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A.第一句点明望见终南山北面。“秀”既写景致秀丽,又引出下句。B.第二句写出山势之高和积雪之厚,同时点了望雪之题。C.三、四句通过视觉和感觉,写出了大雪纷飞的  相似文献   

11.
吴可读的试帖诗试帖诗是唐朝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体,大都以古人诗句命题。试帖诗作为文人诗的一种形式,自唐朝以后创作者代不乏人。清代曾以“尸谏孤忠”而震动朝野的吴可读就创作了不少试帖诗。其《携雪堂全集》中有《老骥伏枥》一题50首试帖诗,写作时间长达...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故事,唐代的祖咏去应试,应试的诗限一定的韵数,规定五言六韵,十二句。祖咏只写了四句就交卷了,有人问他为何不把全诗写出?他回答“意尽”。只写四句,显然是不合要求的,然而却写出了意境。这就是留传千古的《终南望余雪》。由此,我想到了给作文规定字数。眼下给小学生作文规定确实很时兴,从教科书、教参书到考试的作文,都给规定了字数,什么“写300字”,“不少于400字”等。难道规定字数学生就能写出好的作文吗?明清的八股文不也给考生规定字数吗?可有多少文章是好的?又有多少留传下来?笔者认为,给小学生的作文规定字数,就像给学生套上…  相似文献   

13.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唐)祖咏写许金球供稿解说:终南山的北岭非常秀美,山顶的积雪好像漂浮在云中。树梢上闪烁着初晴的阳光,为长安城的傍晚增添了几分寒意。终南望余雪@祖咏 @许金球  相似文献   

14.
你游过终南山吗?如果没游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盛唐诗人祖咏笔下的终南雪景吧!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相似文献   

15.
纪晓岚试帖诗《赋得绮丽不足珍》,集中对李白论诗诗中是否轻贱建安诗人,及其诗论与创作实践的矛盾等疑难问题,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其穷源而竞委、"了解之同情"、辩证以求真的诗学解读方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由此可见,对试帖诗的潜在价值也有转换视角、重新考量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中都有“不少于800字”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一规定违反了写作规律,对中学生的写作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因此,斗胆试问:取消“不少于800字”的限制如何?字多并不意味着内容充实,字少也并不意味着空洞无物,硬性规定作文“不少于800字”会使部分学生为达到此要求而刻意增加篇幅,以致空话、废话、套话在作文中屡斩不绝。唐代诗人祖咏于开元年间在长安应试,按唐制规定应试诗为五言六韵十二句,但他的《终南望余雪》却只作二韵四句便交了卷。问他为何不写完,他答曰:“意尽。”考官看了诗后很是赞赏,于…  相似文献   

17.
试律诗,又名"省试诗"或"州府试诗",清人多称之为"试帖诗"。作为科举文体的一种,很多人认为它与明、清八股文类同,并无多少艺术价值可言。其实通过对试律诗题材、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试律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诗的审美传统。而诗歌所流露出的举子心态也正体现了其在强大科举攻势下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8.
清代科举试帖诗"得某字"中的"某"字的位置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小的争论。本文对《清代硃卷集成》收录的4428首乡、会试试帖诗运用统计法,分析诗作中"得某字"中"某"字的位置,进而发现其在清代不同时期发展变化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帖经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考试项目,永隆二年以后,明经进士二科始帖经,并分别于当年和开元二十五年以诏令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定制.帖经标准一般为"每经十帖"和《老子》五帖.但在试贴的发展过程中",孤章绝句""、倒拔"等帖经弊端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以诗赎帖的现象.帖经地位在"三项试"考试制度中地位不高,不仅是帖经重背诵而轻经义的结果,同时还受到科举取士重诗赋、官员选拔重进士出身而轻明经出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代科举考试中对试帖诗的要求极尽严格,这主要表现在结构和用韵上。科举制度中试帖诗对作诗结构上的要求同八股文一样讲究"起承转合",在用韵方面只限平水韵,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蘅塘退士只是把《唐诗三百首》作为私塾课本来选编的,并没有把它完全作为一本清代科举制度下的应试教材,这也正是《唐诗三百首》比清代很多试帖诗的选本更加难能可贵之处。《唐诗三百首》所编选的诗歌结构上大都符合当时科举考试在结构和用韵上对诗歌的要求,基本实现了其作为一本指导蒙童参加科举考试的读物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