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校中开展经典诵读和经典教育,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人文精神,也是一项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传统美德教育。多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校偏重知识教育,语文、数学、外语等知识学科很受重视,但是在传统文化、为人品格教育上做得很不够。如果说语、数、外等知识科目是"药",可以帮助人治疗"无知"这个病症的话,经典教育就应该是"维生素",缺  相似文献   

2.
缄默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知识。在人类的整个知识世界中,缄默知识要比显性知识显得更为根本。教师教育活动中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但是在具体的教师教育活动中大量的缄默知识往往被忽视,这也是导致教师教育活动低效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缄默知识理论,要实现教师教育效率的提高,我们必须实现缄默知识与外显知识的协同,必须重新审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育关系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文化熏陶人,以文化养人,以文化培育人"的文化教育内涵是知识、思维、方法、原与精神的凝聚。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语教育密不可分,语文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通过授业传授知识,教给方法;通过解惑以活跃思想,发展思维;通传道以认识原则,升华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引导健康个性,形成爱国情怀,奠定民族文化基础,语文教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84):177-178
本文从对知识及知识的衍生物——知识权利的定义和关系出发,尝试解答现代教育体系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读书无用论"、"精致利己主义者"等观念盛行之下的文化心理机制——知识权利追求。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老育关系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文化熏陶人,以文化养日人,以文化培育人”的文化教育内涵是知识、思维、方法、原贝与精神的凝聚。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语为教育密不可分,语文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通过授业艺传授知识,教给方法;通过解惑以活跃思想,发展思维;通走传道以认识原则,升华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引导健康个性,形成爱国情怀,奠定民族文化基础,语文教甍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6.
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转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根本上说,知识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其理论基础是狭隘的知识论的教育观和科学观。随着科学观从知识论向文化论的转变,教育观也面临着重大转变。新的教育观倡导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文化教育。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转变,将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走出知识教育及其“应试教育”的困境,而且还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开辟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知识教育是要传授给人以知识,而知识又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因素,因而知识教育不仅没有违背教育的育人目的,而且还在推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今天知识教育却受到人们的质疑。究其原因,是近代知识观将知识狭隘化为科学,而科学又被等同于自然科学,从而导致知识教育蜕变成单纯的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因而,要拯救知识教育,恢复其育人功能,就必须要建构一种新型的人性化知识观。  相似文献   

8.
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度发展,学校教育中传播谁的文化,传播怎样的文化,类似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学者探讨的重要内容。对"地方性知识"理性的解读可以丰富知识体系的建构,对于地方课程文化的建设不但可以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也可以为农村学校乡土教材建设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熊丙奇 《湖南教育》2014,(11):31-32
中国教育如何做到“不去中国化”,办出有“中国味”的学校?在笔者看来,必须有中国味的课程、教材、教育教学体系。近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从整体教育看,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知识教育之外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与心理教育;从知识教育角度看,学校课程、教材建设,主要围绕升学展开,也有大中学校,在推进教改,在走引进国际教材、课程的路线,似乎认为只要引进国际师资、课程,学校会就变得国际化,但人才培养质量却没有多大提高。还有一些学校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中的缺失,因此,在校内增加了传统经典课程,可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还是十分薄弱。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终极”是通达人的内心,期求人的卓越,还是为满足当下的社会生活,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然而现阶段有些教育改革的主张对教育目的的模糊描述,混淆了完整教育与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教育的根本向往和教育达标等诸多问题。教育的扭曲、人性的平庸呼唤理性人文教育的回归,知识、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和完美结合是现代教育的诉求,“人”的完善与圆满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1.
《职教论坛》2012,(19):65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说的职业教育是个统称,它既包括技术教育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既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也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为了促进知识创新和繁荣学术研  相似文献   

12.
论教育知识发展的实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知识是人类对教育进行认识的结果,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最高形式就是体系化的教育学。教育知识发展,概括地讲,就是教育知识类型的不断丰富、教育知识体系的不断成熟和教育知识反思的不断自觉过程。这既是教育知识历史的实际进程,也是教育知识发展的实质性内容。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终极"是通达人的内心,期求人的卓越,还是为满足当下的社会生活,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然而现阶段有些教育改革的主张对教育目的的模糊描述,混淆了完整教育与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教育的根本向往和教育达标等诸多问题。教育的扭曲、人性的平庸呼唤理性人文教育的回归,知识、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和完美结合是现代教育的诉求,"人"的完善与圆满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4.
“现实是社会建构的”这一知识社会学的观点,为探讨古典文化知识教育的式微与重振提供了别样的视角。古典文化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的式微已成为世界性的普遍问题,表现为古典文化知识在近代社会转型后被“去合法化”、在学校教育中被“去中心化”,从而使现代教育面临着人文精神萎缩与功利主义盛行的风险。古典文化知识教育式微的原因在于:社会转型后,古典文化知识的政治效用塌缩,且无法与社会对知识的经济效用相匹配。重振古典文化知识教育的可能途径,一是通过知识政治的另类重塑,寻求“常识性知识”与“小传统”的现代性转化,重构古典文化知识在现代生活中的社会合法化地位;二是通过知识教化的崭新启动,在“教育社会”中,回归古典文化知识对社会生活的教化效用,实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通共举。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知识是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基础。而在现实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实质性内容的重要性。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和评判知识在教育中的价值,使学生在整个精神领域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构想的"地穴"故事展现了真"火"与假"影"的对立关系,这一古老的隐喻也反映在知识与教育的互动关系之中。人文知识在人文意蕴失落后沦为政治训练术,知识在意识形态和话语霸权作用下被等同于教科书,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文化殖民中被片面地表现为西方现代知识,其中政治训练术、教科书和西方现代知识在相应的语境中都可以视为地穴墙壁上的"影子",人们往往效法影子,而忽视最本真的知识。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石中英用批判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这些问题的表征与对策,展现出理性视角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班华 《学科教育》2011,(1):21-25
"民间教育学"是非官方的、未进入科学化的教育理论体系和制度化的教育实践系统的,以观念形态或实践形态存在的教育学知识;流传在民间的原初的、朴素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活动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其存在方式类别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民间教育学"的基础之一是"民间心理学",包括可以相互转化的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民间教育学具有育德、益智、审美等教育价值,反映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经验;传承人民的教育智慧,支配人们教育活动。民间教育学学习可直接学习显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化,学习他人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化;学习中宜采取分析的态度和方法,吸取其合乎科学的内容,舍弃陈腐的落后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论新的教育知识生产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概述了旧的教育知识生产观三方面内容,揭示了其片面性,尝试构建了一种新的教育知识生产观:普通教师也是教育知识的生产者;这种教育知识的生产有其独特的形式、特征与产品。  相似文献   

19.
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较,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性质澄明和身份之辨,关系到职业教育特色的彰显和理性的把握。人们虽然也意识到它的重要和二者之间的区隔,但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乏系统、全面、深刻的认知,故本文愿就此话题做一梳理、盘点,以期帮助人们深化或提升对这一问题的认识。1.学科教育是知识本位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本位的。性质根本不一样。从学习内容角度看,学科教育是对应于高深学问取向的知识本位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系统、全面、深刻的学科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胜任发展学术理论、繁荣民族文化的重任。从学科设置角度看,学科教育遵循的是知识体系背景下的教育路径,它是以知识  相似文献   

20.
教育研究回归教育生活,使教育生活成为教育理论问题研究的焦点。教育生活的知识是对教育生活的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对教育生活的解释。它既独立于知识原有的形式之外,又有独特的性格。它是由自身对教育生活的认识、经验和批判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体现出教育生活知识的三种性质,即真理性、批判性、超越性。并给现实的教育生活实践两点启示:其一,能更好地丰富教育生活实践;其二,是教育生活实践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