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对“恶”的认识并非完全一致.但它又确实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本文拟从道德价值的角度,研究与善相对立的恶,即道德上的恶,为人们提供一个抑制恶行的社会伦理机制,消除假、恶、丑,弘扬真、善、美,为人们提供一个辨别是非的依据。从最广的文字定义上说,“恶”并非道德价值的专门术语.直接和“坏’湘通。从语源上讲,汉字的恶是由“亚”和“心”组合起来的。按《说文解字》:“亚”象征着使人的背弯曲的形态。从外观看,人的背笔直是“好的”.而弯曲则是“丑的”广不好的”)。不过,从别的方面考察.“亚”指的是房屋等的“低矮…  相似文献   

2.
恶既是现代语言,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恶是由物理性的人性所自发产生的一种情感,即厌恶、恶心。由厌恶的动作逐渐形成恶人、恶事等恶的观念。恶的行为主体是物理性的实体即人性。厌恶的对象便成为恶。面对相通的对象,共同的主体自然产生一致的感觉或立场,形成普遍的恶的观念。古代儒家的恶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的观念。恶是真恶。西方哲学思想中的恶的概念表达了行为个体的理性的认识和判断。它具有相对性。恶非真恶。原始儒家之恶显然区别于西方人之恶观念。  相似文献   

3.
道德悖论现象之恶不同于道德谴责公认之恶,也不同于人必有私的人的自然本性,多具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特征,当人们视恶为恶时多处于见仁见智的认知状态。恶蕴含着促进社会与人的道德进步的逻辑张力,对于伦理学理论好道德建设的创新好发展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在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尤其是这样。  相似文献   

4.
公益的本质是伦理的,是自愿奉献的行为,具有道德性。公益伦理的构建更加强调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公益伦理的社会价值在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善与恶是伦理道德中的一对最基本范畴 ,是对人的行为最为本质的归类。抑恶扬善是人类社会始终倡导的主题。然而在恶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以及它的历史上的作用怎样这些具体问题上 ,人们的认识却是很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的。恩格斯在其著名的光辉篇章《费尔巴哈论》中对黑格尔“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肯定 ,就在这方面给人们留下了一串问号。对于恩格斯的这段精辟的论述 ,许多人曾做了不同的解释。一些人把恩格斯的话理解为对恶的历史作用的抽象肯定 ,甚至进一步认为现实中的丑恶现象也是社会前进的源泉之一。这样看待恩格斯的论述 ,显然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6.
公益的本质是伦理的,是自愿奉献的行为,具有道德性。公益伦理的构建更加强调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公益伦理的社会价值在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道德悖论现象之"恶"不同于道德谴责公认之恶,也不同于"人必有私"的人的"自然本性",多具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特征,当人们视"恶"为恶时多处于"见仁见智"的认知状态。"恶"蕴含着促进社会与人的道德进步的逻辑张力,对于伦理学理论好道德建设的创新好发展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在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尤其是这样。  相似文献   

8.
试论道德信仰危机的价值双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生于社会变革基础之上的道德信仰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思想混乱和社会行为失范,思想和行为上的无序现象又促使人们急欲去消除这种现象。实际上,道德信仰危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价值双向性。道德信仰危机本身具有不中避免性,所要消除是的它的负向价值,所要弘扬的是其正向价值。  相似文献   

9.
伦理学有没有社会影响力?回答是肯定的。伦理学的社会影响力,来源于道德的本质和道德的功能。道德的本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道德作为特殊的实践精神,通过价值的方式把握世界。它把世界分为善和恶、正当和不正当、应该和不应该两部分,通过高扬前者、鞭笞后者,实现道德对社会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的恶及其德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但这并不是主张过纯粹的道德生活,也不主张通过净化学校生活,使之纯而又纯、没有一星半点恶或不道德现象。正如赵汀阳所说,不是因为有坏人坏事所以生活不完美,而是生活注定有坏人坏事,这是由生活本身决定的,因此“永远也别指望能够把那些坏的或苦的事情从生活中消除掉之后还有生活”。纯粹善的生活是不存在的,恶在生活中永远不可能完全清除,不但是因为恶的种子已经深深埋在了人的遗传素质里了,还因为没有恶和不道德的反衬,善和道德也失去了比照和依据,也就无所谓善或道德了。  相似文献   

11.
善恶与教化     
人性善恶的价值预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实践中人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人性善或恶的价值预设,各有利弊。就今天而言,我们主张,在善恶观上,宁取人性无善无恶论,消解人性本身的善与恶在教化中的预设,从而消解人性本身作为个体道德生成的根本依据,消解拿人性作为个体道德蓝图设计的依据,甚至在一定限度内弱化传统泛道德主义社会中道德及其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为当代社会走向理知的澄明、为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普遍深入提供足够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一般来说,道德即伦理,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具有善和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等概念,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或控制自己的行为.道德在社会文化现象中,同政治、法律以及哲学、文艺、宗教等等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是社会物质生  相似文献   

13.
自利指主体出于过一种“好生活”的动机而为自己谋取利益,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不同于利己主义。自利存在三种形式,即生存性自利、价值性自利和道德性自利。生存性自利是保证主体满足其本能性的需求,同时,它也是价值性自利和道德性自利的前提;价值性自利是人们在具体行为中所追求的目标,无论这一目标是满足了自身的价值性自利还是他人的价值性自利;道德性自利是价值性自利在道德关系中的延伸,它是在主体无法独立实现价值性自利、并身处某种现实或可能的道德关系时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正>一般说,人的行为在主观上具有体现一定社会道德要求的利他(社会或他人)意向性或目的性,客观上具有利他的效应性或社会价值,就是高尚利他行为。无疑,具有高尚利他的主观意向性和客观社会价值,是高尚利他行为的本质规定性。但人的高尚利他行为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是否也具有一定意义的自为性呢?如果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自为性,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自为性呢?这种自为性与利他性又构成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深入研究高尚利他行为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道德惩罚是一种道义性、舆论性惩罚,在社会伦理实践中广泛运用。道德惩罚在当代社会的必要性必须获得正当性辩护。功利主义者认为其正当性在于能促进社会幸福的最大化,而报应主义者则主张道德惩罚是恶的行为和品质者所应得,综合以上两种观点道德惩罚的正当性应在于正义优先,兼顾功利。  相似文献   

16.
价值关系、价值观念、价值实践是主体价值生活的基本构成要素。道德生活的本质是主体在道德领域的价值生活。道德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价值体系对个体道德价值体系的定向整合与提升, 是个体道德发展中历时性价值建构与共时性价值整合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正> 对于黑格尔的“恶是历史发展动力静(以下简称“恶动力”)的观点,我国学术界同仁多是从道德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角虏来理解,经常用它证明历史发展必然带来道德堕落,或人有满足自己感官欲望的权力(这也与把“恶”理解为人的自然情欲有关)。但黑格尔是把“恶”归属于精神范畴,从人的精神发展角度分析“恶”的作用,论证“恶”是人道德完善与超越的原因和动力。“恶动力”思想,在西杰始于基督教的原罪说:亚当、夏娃吃了禁果,犯“原罪”、“堕落”为人,其后代皆不能以自力避免“原罪”,因而人的本性是恶的。正因为自己是罪  相似文献   

18.
儿童道德思维特征以及操作强化对于行为训练的有效性,决定了提出要求乃是儿童道德教育的起点,强化因此而成为必要的道德教育手段。但操作强化之激进行为主义立场的缺陷将有可能导致道德教育的非道德或反道德性。班杜拉的认知强化理论为强化赋予了特殊的涵义。伴随着解释的强化唤醒并维护了儿童最初的自主意识,其对社会因素重要性的重视促使道德教育实践的转向。儿童参与社会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促进其道德认知的发展、更好地理解具体规则,还在于它为认同的产生提供了唯一的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19.
主体价值体系建构与整合:一种新的德育本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关系、价值观念、价值实践是主体价值生活的基本构成要素.道德生活的本质是主体在道德领域的价值生活.道德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价值体系对个体道德价值体系的定向整合与提升,是个体道德发展中历时性价值建构与共时性价值整合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儿童道德思维特征以及操作强化对于行为训练的有效性,决定了提出要求乃是儿童道德教育的起点,强化因此而成为必要的道德教育手段。但操作强化之激进行为主义立场的缺陷将有可能导致道德教育的非道德或反道德性。班杜拉的认知强化理论为强化赋予了特殊的涵义。伴随着解释的强化唤醒并维护了儿童最初的自主意识,其对社会因素重要性的重视促使道德教育实践的转向。儿童参与社会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促进其道德认知的发展、更好地理解具体规则,还在于它为认同的产生提供了唯一的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