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学永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
沈从文怀有浓厚的\"乡下人\"情结,\"乡下人\"立场在其文学作品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沈从文的\"乡下人\"立场主要源于他对社会人生的\"焦虑\",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其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乡下人\"立场既体现了沈从文个人境遇与社会生活相抵触而产生的反抗心理,也蕴舍了知识分子改造社会与人生的理想和主张. 相似文献
2.
李智伟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24(3):60-63
沈从文所走的文学道路是一条有悖于现代文学常规的道路。他对民族现代化的主流话语采取了一种保留的态度,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精神的"不合作者"。他的湘西作品系列以一个逸出主流社会的生命群落展现了人之生命存在的本然样态,在这里,人作为原初生命的自然原则和淳朴人性与人作为社会动物的理性原则和"道德"人性判然有别。沈从文取前舍后,于二者的张力中寻找到了提升人之生命境界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三里湾>的思想立场、人物塑造和小说结构进行了逐一分析,从而反映了赵树理思想中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的冲突,以及面对这种冲突时的复杂心境和试图借作品予以调和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站在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上,理论美学要研究关涉美学学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站在美学研究的大众立场上,美学要研究大众生活中的美学问题.两者并不是对立的.生活美学是理论美学的现实基础,理论美学则为生活美学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立场的美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Nan Secretary of Brand Party Committee professor Ped.D.a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教育研究》2007,(12)
教育学与美学的关系演变经历了审美教育学、教育美学、教育审美学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教育美学出现了教育学与美学的交叉渗透,它表现为三种样态:一是在教育学中直接沿用美学概念;二是对美学概念予以教育学的移植;三是对美学概念进行教育学的改造。教育美学的建构必须坚持教育学的立场,从而使教育活动更好地实现立美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石柏胜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6-61
无论是文艺评论还是创作实践,沈从文都以强烈的读者意识注重对读者大众的关爱、阅读对象的论析和接受效果的评价。他的接受美学思想深植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民族危亡的隐忧,高扬着\"民族重造\"的文学理想和严肃文学的奋斗旗帜。尽管他游离政治的人性书写和艺术探索有悖于革命读者政治需求的期待视野,但他始终以伟大而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关注文坛动向,瞩目读者变化。他强调文学社会价值、重视作品接受效果、坚持艺术品质创新和对读者高度负责的理论主张正是其接受美学思想的鲜明表现。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特殊的人生阅历,使得其文学作品带有独特的异域风情。作品中充满了本土与外省的矛盾与对立。虽然这位孤独的知识分子行走于当时主流文学创作之外,但是他坚守着灵魂的归属地。从沈从文的身份以及外省与本土对立冲突的角度,再次解析沈从文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有自己的情爱审美选择,其作品中的情爱的描写打破了长期统治中原的封建文化的影响,摒弃封建文化核心——礼教,主张“忠、孝、节”奴性,扼杀个性自由。作者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对乡亲的热爱,以带有湘西边地人民特有的朴野的气质,带有那个地方特有的色彩、气息和声响,用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写出了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辰河边诗意盎然优美健康的男女爱情,情调爽朗明快,色彩清新绚丽,是一幅秀美别致色彩斑烂的湘西风土人情画卷。沈从文的小说可以说是其用全付心血浇灌出来的一束束奇花异葩,充实点缀了中国现代文学艺苑,给读者以艺术享受和美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态度严谨,实事求是;与之相比,胡适弟子苏雪林评《红楼梦》,往往信口雌黄,动辄诅骂,显得粗鲁无知。正因如此,胡适晚年多次严厉而又剀切地批评了她,并教诲她“不轻易写谈《红楼梦》的文章”,认为写这样文章是“平心静气的工夫而不可轻易发脾气的工作”。虽然胡适晚年也说过《红楼梦》“毫无价值”的愤激之言,但从他对苏雪林的批评教诲中,仍可看出他的学术良心和人格风范。而苏雪林在胡适去世后,更无顾忌,出版了《试看红楼梦的真面目》,对《红楼梦》这部名著,极尽诅骂之能事,其学术品格与她的老师胡适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0.
11.
赵欣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5(4):51-53
在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湘西边陲小镇自然和人生形式的边城小说,与沉落的都市世界相对照,希求以和谐自然的湘西社会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参照,实现其重塑民族经典的伟大梦想.浓重的湘西文化色彩使他一直不曾被都市文明完全同化,那深刻的童年记忆与现实中的一切形成鲜明对照.怀着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乡下人心理上的优势,沈从文以他那特有的重直觉重感悟的独特思维方式构筑起一个理想的乡土世界,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生命意识不仅丰赡深刻,而且鲜明地呈现出丰异多样的形态表征.它或者外现于散文化的言谈论说之中,或者深隐在诸多的文学形象内.只有运用艺术理论予以审美观照,深入剖析其生命意识的具体形态表征,努力探寻其表现形态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其生命意识,以最终揭示其生命意识的超越性意义和终极性旨归.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出现过众多的少女形象,如《萧萧》中的萧萧、《三三》中的三三、《阿黑小史》中的阿黑、《边城》中的翠翠以及《长河》中的夭夭,这些可爱的少女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彩的湘西少女图谱,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沈从文笔下所描写的那个边远神秘的湘西世界提供了鲜活的可感性。而这些少女在作家的笔下又无一不是天真可爱、纯洁美好的,仿佛都是作家眼中"美"和"爱"的化身。本文意在通过对这些少女形象的分析揭示出沈从文在她们身上所寄托的一种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4.
吴雪花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5):49-51
对《边城》与《强盗》的比较,可以发现席勒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存在诸多相似,他们都试图通过审美的途径实现人性的完美,从而实现改造国民性的政治理想。他们在反思民族危机的过程中,把弥合人性的分裂作为解决国民性问题的基石,而且在大量的文学创作中对人性美理想做了形象化的表达和演绎,从而把自己的政治理想、文学理想和美学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反思主要体现在他对湘西世界的审美反映与对中国现代乡村与都市的双重批判上。其双重批判聚焦于对国民性的反思与重建,其中探讨了国民性劣根性的表现、思想根源等,提出了国民性问题解决的具体审美拯救实施方案。其审美拯救方略蕴含着沈从文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思考,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沈从文对国民性的反思与建构反映了其文化视域的融合性以及历史理性的建立,是沈从文现实主义创作的体现,也是沈从文文化思想与艺术思想走向深刻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刘伟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26(4):73-78
苏轼的学术思想灵活通脱,博采众家,其中禅宗关学观念对他的思想与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将佛禅的清灵之气注入到诗歌创作之中,从而使其诗歌具备了心无滞碍的色空观念、平淡自然的艺术追求、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三个方面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论沈从文与大江健三郎原乡追寻的美学建构——以河流/森林为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5):136-140
在沈从文与大江健三郎的文学世界中,河流与森林分别是其主要意象和故事得以展开的中心场所,都是建立在对原乡经验的提炼与再创造上,寄寓着对未来的一种乌托邦式想像。具有地域色彩,浸透着作家个人的成长体验和人生认知;又是与民族历史、文化精神勾连的主体意象,蕴含着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想像,是作家基于人类当下生存处境而对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的回溯及对未来的建构,表现出对原乡的追寻与基于其上的自觉的美学建构。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是当今人文学科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在此视野下去重新审视沈从文的创作,有助于更好地去认识其创作与思想。沈从文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19.
《楚辞》的美学意韵表现为诗人冲破现实的理想之美。以神游的方式体现的精神冲突和情感矛盾,以及诗人直指本真生命情感的自由表达。 相似文献
20.
谢昉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4):128-13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因为坚守艺术的独立性而凸显。他执著于民族国家的复兴理想,而艺术则是承载与成就他理想的武器与工具。沈从文对艺术有着严肃的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这种艺术创造的目的性就是沈从文艺术工具理性的体现。沈从文使艺术的工具性与审美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