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次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学生受生活经验和直观视觉的影响.只能说出2/4用来表示,而对用1/2来表示不能理解.从中,我认识到两点:一是学生初步理解"整体"时,首先依赖于生活实际的具体经验;二是以学生当时的认识水平看,学生根本不明白整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平行"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的内容.为了了解学生在学习平行之前有什么样的经验和基础.我们选择了三年级学生作为调研的对象.对于三年级学生,除了在认识平行四边形时,间接认识平行(从未对学生介绍过什么样的线之间是平行的)外,他们对"平行"这个概念几乎是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3.
数学实验成为新的促进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方式,经验与研究表明,数学实验不能只是"指令性操作",数学实验需要学生在思维的牵引下去"做",数学实验的过程与结果需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去"说".只有经历了由"做"向"说"的演绎,才能让学生对数学实验有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达到数学理解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活动设想 "球"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圆锥和球"第三节教材上的选学内容.学习该部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球这种常见的立体图形,使学生初步认识球的形状和特征,球各部分的名称和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以及球不同截面的大小变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数学教学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基于此认识,教学时要注重活化教材,注重强化体验,注重深化应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边解决问题边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具体分以下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复数复习期间,如何有效地巩固基础知识,避免学生解题出错呢?笔者认为,适时地对"错误解法"进行剖析,"会诊"找出错误根源,制定改错方法,提出防错措施,归纳总结解题经验与教训,是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措施.以下就此举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范林伟 《江西教育》2022,(14):54-57
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通常先以"平均分"引出除法,再辅以"包含除"来帮助学生实现除法的双重意义的完整建构.这样"顺应式"的学习也能使学生理解其意义、感受其异同.那么,教学能否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进行"同化式"的学习,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知呢?下面,笔者以特级教师朱国荣的"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为...  相似文献   

7.
"图形的周长"是新思维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有别于老教材当中的"周长".没有将周长的认识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放在一起学习.有别于目前其他教材当中的"周长".更侧重于"图形周长"的深层剖析.教材安排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认识周长.并安排了描一描、画一画、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安排这样一系列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的观察、操作中.大胆猜想、推测.充分感受"图形周长"的含义.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8.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足以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经验".这个"中国经验"不仅在经济、政治、思想上硕果累累,而且在文化上也多有独创.单从美学、文学理论而言,就有一些值得认真总结的"中国经验".本文提出对"文艺美学"学科的再认识,即希望从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中国经验"立场,重温我国文艺美学学科草创、发展的历程,认识文艺美学独特的学科内涵.  相似文献   

9.
[背景描述]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先让学生在观察实物(剪刀、三角板、喝饮料时的吸管等)中来认识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角,再在画角、折角、做活动角等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抽象出角的几何图例.教材中不给角下定义,只让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从一个点画一个角.教材作如此安排,那我们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经验中,对角又有怎样的印象呢?根据课前的了解,更多的学生认为"角是尖尖的,在最顶端的地方".学生的这一认知经验与数学中角的概念有非常大的中突.因此,我将目标定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建立角的直观几何形状,初步感知角的特征;在丰富的学生自主操作活动中,加深对角的特征的理解,会正确判断角、会画角.  相似文献   

10.
微粒观的构建是初中生学习化学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能力.初中生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普遍感到较难,尤其是"离子"的内容,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20项问题,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以实验探究引领学生走进微观世界,以模型运用帮助学生搭建认知桥梁,以理论建立锻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就可以增强学生对微粒本身的认识,引导学生建立微粒表征、符号表征、宏观表征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形成科学认识方式,构建微粒观.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意避免内容空洞贫乏,忽视先前经验,随意拔高教学要求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