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是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有根本原因、主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具体原因等等。因此,首先要学会分清原因含义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正>学习历史事件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事件的原因,在历史试题中经常涉及历史事件的原因。历史事件原因的分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从事件不同的角度分析,就有不同的原因。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原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等。一、历史事件的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的  相似文献   

3.
考完月考,科任老师开会讨论班级的有关情况,说到最近班上有一些很不好的现象,如上课吃东西。第二天早读时间我走进教室,一眼看见两三个学生在一边吃早餐一边翻书,心想抓两个典型出来再说,于是走上前去,二话不说,将他们的早餐丢进  相似文献   

4.
“历”和“厉”是同音形近字 ,教学这两个字时 ,我主要从字形入手 ,对它们进行了辨析 :都属“厂”部 ,所不同的是“日历”的“历”是在“厂”部里有个力量的力 ,“厉害”的“厉”是在“厂”部里有个千万的万。但是在后来的实际应用中 ,还是有一部分同学将“历”、“厉”混淆 ,尤其爱把“厉害”写成了“历害”。鉴于此 ,我又想出了一个比较直观有趣的办法 :我把这两个字比平时扩大了五倍写在黑板上 ,一边写一边说 :“工人叔叔在工厂里出力做工。”这样黑板上出现了一个大的“历”字 ,我又指着它接着说 :“他们干什么呀?原来是加工日历 ,经历…  相似文献   

5.
"燕"和"雁"经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由于读音相同,因此同学们在古诗词默写中常将其混淆,那么,该如何区分这两字呢?  相似文献   

6.
王礼平 《学语文》2011,(3):53-53
“作”和“做”是两个很常用的字.但由于它们音同,有时意思也相同,或者字义相差甚微,我们常常将它们混淆.分辨不清到底是用“作”还是“做”?现在我们就此二字作简略分辨,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作”,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乍,  相似文献   

7.
韩国军 《新高考》2005,(11):27-29
历史学习的基本目标之一便是学会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综观历年高考试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无论是文综卷还是单纯历史卷.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评价历史事件的题目屡见不鲜。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呢?  相似文献   

8.
“两”和“二”是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两个数词,都表示整数,而且表示的数目相等。在使用中有时可以互用,因此许多同学常常以为这两个词一模一样,不注意区分并使用,于是常常出现错误。那么,如何区别二者呢? 一、读数目时用“二”,不用“两” 作为一个数字,“二”用得很广。下面分四点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辅导员》2009,(24):25-25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中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中国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中国第一部文言志怪神话小说集——《搜神记》 中国第一部小说总集——《太平广记》  相似文献   

10.
《招生考试通讯》2005,(1):36-36
Q:“二级院校”是不是都是民办院校?“民办的二级学院”又是什么概念7“民办本科院校”与“民办的二级学院(本科)”有何区别?  相似文献   

11.
王丽 《现代语文》2007,(7):93-93
“认为”表示肯定的看法和判断,语气肯定,也比较郑重。“以为”语气不大肯定,也比较随便。“认为”可用于重大事物,也可用于一般事物,“以为”的对象多为一般事物。  相似文献   

12.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指出:“历史教学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年代顺序,具体讲述历史。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和结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依照历史的年代次序,系统地讲述历史,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具体地分析和总结历史事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每一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每一重要历史事件的意义和本质,进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逐步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总结历史事件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3.
荀瑾 《新高考》2005,(1):86-87
当今的历史高考特别注重对考生的能力测试。把历史人物、事件、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成为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帮助高三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下面就评价方法谈一些体会,希望能有助于思考和应对这一类的考题。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关键的历史事件、人物及现象,知晓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源,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了解历史的发展时序,学会在具体的环境条件下剖析历史事件,从而不断提高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认识。历史的呈现是多方位的,要想让学生全面解读历史,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阅读与观察力,然后营造出符合历史背景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多个渠道收集历史信息,才是对历史解读的重要部分,让学生形成历史证据的意识与整合历史信息的能力,才能有效分析并解决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经常把历史事件的各种原因弄混,本文就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分类做了探究,分别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三大方面做了阐述和比较,给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过程中,许多学生经常会混淆一些历史事件的各种原因。比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等等。如果对历史事件的各种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01年4月3日,日本部科学省宣布审查通过了2002年开始使用的8种中学历史教科书.其中包括日本右翼学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主导编写的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教科书。这一结果,再次激起了日本国内舆论及亚洲国家的强烈谴责。  相似文献   

18.
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是学生在平日的试题训练中经常碰到的一类题目。由于该类型试题体现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考查,所以它颇受高考命题专家们的青睐,不时在历史学科高考命题特别是选择题命题中出现。那么,学生如何正确解答那些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历史事件的成因呢?  相似文献   

19.
刘常卿  冯明艳 《考试》2003,(6):50-51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是历史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之一。曾经在高考题中命过大题的有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有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有分析评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积极性与局限性等等。高考题启示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加强“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本文就历史事件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标准发表个人看法,望专家批评斧正。分析、评价历史事件首先要充分地理解历史事件。创设历史情境是充分理解历史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消逝”、“消释”读音完全相同,念xiaoshi,“消失”念xiao shi,与“消逝”、“消释”音近。这三个词语都是指已经失去,不存在了,但词义又有细微差别。“消失”表示从存在到不存在,强调过程;“消逝”则包含有一个事物随时间的过去而不复存在的意思,强调结果。“消失”在变化中历时较短,而“消逝”变化经历的时间可长可短。还要注意形容时间、声音、云雾等失去,要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