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一篇文章,虽然有许多不同的思考问题,但从总的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问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写?(目的)怎样写的?(条理、特点);写一篇文章,要考虑的也同样是这三个问题:要写什么?(材料)为什么要写?(中心)怎样写?(谋篇布局)在阅读教学中,我从以上三个问题入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写作指导中,也从以上三个问题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材料,组织材料,从“三  相似文献   

2.
一、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之一。我在教学“8”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认识8的主题画:这幅图里画的是什么?数一数共有几人?(整体观察)游泳池里男、女各几人?……(部分观察)这幅图说明什么道理?(从部分回到整体)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收到以下效果:1.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养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经常洗澡、勤换衣裤、勤剪指甲的良好卫生习惯。2.为教学8的组成作了铺垫。3.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孕伏了应用题的基  相似文献   

3.
【案例】课题:圆的周长。教学伊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装修工人要给一个圆形水池围一圈栏杆,你认为要做好这件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回答:“需要先知道圆形栏杆的长度。”我再引思:“小精灵”和“芭比娃娃”比赛跑步,他俩以同样的速度同时从A点起跑,“小精灵”围绕外圆跑一圈,“芭比娃娃”围绕内圆按“8”字形跑一圈,谁先回到起跑点?(见图示)学生顿时兴奋起来,有的猜测“小精灵”先回到起点;有的猜测“芭比娃娃”先回到起点。两种观点僵持不下。我让学生先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并画出这些圆的直径,再思考:你认为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相似文献   

4.
董芳萍 《科学教育》2006,12(1):42-44
长期以来忠实执行的教学模式却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教师呕心沥血地扮演“主角”,学生最多是“配角”,甚至是“观众”。如何把教学过程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提高、培养的过程?现以盐类水解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为例说明,本课的内容在学习了溶液酸碱性以后探讨盐溶液的酸碱性情况,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盐类水解的实质。首先提问学生,氢氧化钠的俗称是什么?(苛性钠、烧碱、火碱)为什么得名?(讨论得出溶液呈碱性)碳酸钠的俗称是什么?(纯碱)为什么得名?(讨论得出碳酸钠虽为盐,但溶液呈碱性)。[引入]提问:碳酸钠是盐,不能电离出OH-为什么溶液呈碱性…  相似文献   

5.
第二课时一、激趣,整体感知1.设问导入(1)同学们,你们看,他是谁?(课件1)马良还有个名字叫什么?(引出“神笔”)马良的笔神在哪儿?马良用他的神笔都为谁画呢?(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假如》这首诗中有一个小姐姐(课件2),她非常想拥有一支像马良那样的神笔。那么,她有了神笔了吗?她会用神笔给谁画?画什么呢?(板书)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假如》。2.通读全文(1)自由轻声地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小姐姐想用神笔给谁画?画什么?(2)教师引读: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谁画?画什么?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还要给谁画?画什么?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  相似文献   

6.
教学实录师: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四自然段,它告诉了我们什么?生:(自由阅读后)“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是一个总起句,它指出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师:你很会读书!用中心句帮助我们很快地抓住了这一段的重点内容。能读懂中心句的意思吗?生:“特别好”,就是“特别棒”,或者叫“棒极了”!生:“技术特别好”,意思是技术非常高超,非常熟练。生:这是作者在热情地夸赞船夫。师:你们想不想也夸夸船夫?(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段中还有一个“中心词”,它最能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能找出并理解它吗?(学生读读划划)生:是“操纵自如”。“操…  相似文献   

7.
一、导入新课(板画荷叶)同学们看老师画的是什么呀?(生答:荷叶)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生答:绿绿的、圆圆的)你们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荷叶圆圆》。(齐读课题,拼读生字“荷”)(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引起学生学文兴趣,把学生引入课文中)二、新授1.打开课文,仔细  相似文献   

8.
角度之一:课文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光合作用?文章从第四段到第八段讲生物获得食物的“自养”方式。这一部分的绝大多数文字是说明光合作用的。这无疑十分重要。因为光合作用讲清楚了,绿色植物的食物来源问题自然清楚了。在这个基础上,只要再把“异养”方式,食物链等知识简略介绍一下,那么归根到底几乎所有生物的食物都来源于光合作用这一点,也就容易明白了。教学方法与过程:从这个角度分析本文,属于“中间开化”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脉络,在此基础上,明确突破口提出的问题。可设汁下列问题:(一)课文哪几个段落是说明光合作用?为什么要这么大的篇幅说明光合作用的?为什么要这么大的合作用?(二)前面三段说明了一些什么内容?(三)后面几段说明了什么内容?第一道思考题的  相似文献   

9.
观看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庐山的云雾》(苏教版第六册)一课的教学录像,于老师课堂上那种“实在,有趣”的教学风格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撷取其中几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赏。一、审题激趣阶段(教师现场板书课题并请教学生这几个字写得漂亮不漂亮)师:看了这个课题,你脑瓜里面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举手)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庐山的云雾?(老师随手在题目下画了一个问号)生: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又在题目下画了一个问号)……师:同学们,这几个问题,于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去找答案?生:让我们自…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假如》是一首儿童诗。文章借“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的想象,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之情,展示了儿童纯真美好的心灵。如何体现这个主题?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应该用全新的课堂教学观引导学生在层层递进的生成过程中获得发展。给学生一束“阳光”,让每个学生都能“灿烂”。一、链接生活,话“假如”师:假如现在给你一个照相机,你要拍什么?(生答略)师:(播放动画)有这样一枝神笔,用它画一只鸡,鸡就活了;农民需要一头牛,画上一头,牛就下地耕田了;在墙壁上…  相似文献   

11.
一、看看。首先,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话简介刀豆花这种民间食品。“刀豆花是我们宁乡的一种特产。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食品誉满三湘大地。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有制作。现年产量达五千公斤左右。刀豆花历史悠久,制作精美,你想看看、尝尝这种食品吗?”这样,把学生带入情境后.出示刀豆花,提问:1.刀豆花是什么颜色的?(大红、深红、鲜红,红中透亮);2.刀豆花有些什么形状?像什么?(有的像盛开的红玫瑰,有的像一只煮熟的大龙虾;有的像二龙戏珠;有的像弯弯的月儿……);3.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刀豆花形状的特点吗?(突出“各种各样”或“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2.
一、言之有“的”一般地,写文章都有其写作的目的,即要颂扬什么,批评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说明什么,告诉人们什么,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指导学生写作时言之有“的”是第一要素。 1.确定中心。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审题后确定中心。有的题目就直接了当地点明了中心:如《全神  相似文献   

13.
一、单元提示学生初次接触到说明文,教学中要引导他们了解说明文的特点、说明与记叙的区别。 1.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中可从以下三点引导:(1) 抓住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2) 如何围绕特征说明?(3) 学会细致准确观察事物才能抓住特征。让学生发现并学习分析每篇文章怎样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安排材料。 2.说明事物要有顺序  相似文献   

14.
一、创设情景 ,揭示课题秋天到了 ,大自然有哪些变化?有一位小朋友画了一幅秋天的图画 ,画得可美啦!板书 :秋天的图画)小朋友想不想欣赏?(课件展示一幅美丽的秋天的图画 ,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画上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 ,在画旁出示词语 :苹果、梨、高粱、稻、大雁 ,给“梨”、“粱”配上拼音。)读问 ,正音。“粱”单个字读第二声 ,在词语“高粱”中读轻声。(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激活思维。随后出现的美丽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 ,感觉到原来秋天是如此美丽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二…  相似文献   

15.
《群鸟学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阅读文.这个童话故事构思巧妙,语言浅显易懂,表达的中心很有说服力,也富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根据本组课文进行“段(自然段)的训练”,的训练重点和阅读课文教学“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因人定法,突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教法一:围绕“结果”,逆推导读.本课结尾段交代了群鸟学艺的结果,关联全篇.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段文字,读懂课文.一、揭题质疑,初识结果.板书课题后,抓住题目设疑:“群鸟”指什么?(许多鸟)“学艺”是什么意思?(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学本领”来理解)它们向谁学艺?(凤凰)学艺结果怎样?(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初步了解事情的结果,并理解结尾段和开头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教学分析:《摸一摸,画一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美术学科小学二册教材。通过本课时活动,学生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性地自主表现,使“绘画感觉”有零的突破。教学理念:从研究课题入手,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尽可能地摆脱“权威”。教学过程:师:拍手时你感觉到什么?生:痛、热、麻、痒、很吵、有风……师:老师一直在想,这么多的感觉,我们到底能不能把它画出来呢?(大部分的学生大声地回答“可以”,少部分摇头,一脸茫然)师:好,现在就请认为“可以”的小朋友到自己的位…  相似文献   

17.
要改变语文教学缺乏灵性、呆板的现状,课堂教学必须由教师“教”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学”为中心,着眼于引领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揣摩、品味,在阅读中有所感、有所悟,立足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案例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断 师:一天多少小时?(学生回答24小时) 师:一小时多少分钟?(学生回答60分钟) 师:三天三夜多少分钟?(学生回答4320分钟) 师: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  相似文献   

18.
【案例描述】一、唱“手”画“手”,引发兴趣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我有一双万能的手》,伸出你的双手,大声地对自己说: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想把你那双万能的手画下来吗?(学生拿出白纸,用水彩笔把自己的手掌描下来,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二、自主探索,编出口诀1.看着你画的手掌,你能想到什么呢?(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地交谈着。)2.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利用这个材料,你能编出5的乘法口诀吗?教师依据学生汇报的内容板书: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反思:教学情境的创设应选取儿童身边的、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9.
《画杨桃》(五年制第六册 )有一个统领全文的“文眼”———老老实实。抓住这个文眼组织教学 ,既能扣住文章的中心 ,又有利于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文章中三位主要人物的言行 ,把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父亲”叮嘱 :“不要想当然”———老老实实三年级学生不易理解“想当然” ,但对“不要想当然”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去领悟。教师引读 :“你看见一样东西 ,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提示 :看下文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会悟出 :意思是“不要想当然”。教师点评 :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 ,就是实事求是 ,也就是“不…  相似文献   

20.
听了特级教师翟裕康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我感受颇深,于是决定照葫芦画瓢,用他的教案在我班上一节“圆的认识”。上课了,我开始实施翟老师设计的第一个教学环节:画圆。请学生用直尺画一个三角形、长方形(学生很快画好)。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形的之后,我提出:你能用直尺画一个圆吗?为什么?(在翟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