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对事物天生的好奇心决定了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是积极的、主动的。针对幼儿的探究需求得不到满足、探究经验缺乏的情况,教师可采取哪些策略呢?浙江杭州市钱塘区观澜幼儿园为了满足幼儿亲近小动物、充分探究小动物的需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建了“亲亲宝贝坊”。“亲亲宝贝坊”支持小班段幼儿的探究行为,满足幼儿探究需求,丰富了幼儿的探究经验,增进了幼儿对探究对象的持续了解。“亲亲宝贝坊”的创建和实施促进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亲亲草地     
阳光明媚的五月,小草儿晃悠着脑袋"打量"着这个美丽的季节。6—8个月的宝宝,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爬行的技能,这也无限大地扩展了他们的活动空间。带上宝宝,和小草来一个亲密接触吧!这不但能够满足宝贝们大显身手的愿望.还能使他们有机会锻炼一下自己的小肌肉。  相似文献   

3.
"亲亲相隐"是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面相,从传统律法的历史演变这一角度来讨论"亲亲相隐"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可在辨清这一历史线索的基础上对其思想价值做出分析与论证。"亲亲相隐"表达了儒家极富生活智慧的哲思,而由其所凸显的法律与人情的冲突也并非不可调和,至于说"亲亲相隐"导致腐败的问题则更是捕风捉影的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4.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作为一项在中国封建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定罪量刑制度,在我国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构建法治社会的今天,依然应该发挥它作为道德规范应该发挥的作用,而不应该被一概否定。  相似文献   

5.
唐菁蔓 《华章》2011,13(1):45-45
看着泛黑的天空,像幕布笼罩般窒息,只有那短暂而美丽的烟火仍在不遗余力地绽放着……我的年华,因为有你们,也将会如此灿烂地绽放吧!  相似文献   

6.
最近十年,哲学界关于儒家"亲亲互隐"的争论涉及的问题日渐深入,大多将"亲亲互隐"视为义务性的伦理原则,"子为父隐"与"直在其中矣"的"直"结合起来解读非常必要,而割裂"隐"与"直"的关系阐述文本,并不能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文中在详细阐述"直"的基础上,以证明孔子并非将"亲亲互隐"视为一个绝对化、普遍化的原则,而是表达了一个具体情境中他认同的特殊关系人——儿子——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亲亲相隐”与当代刑法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亲相隐”思想的产生首先是基于长期历史形成的人类自然亲情关系,其次也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观念的影响,并且为当今大多数国家的刑事立法所承认。从根本上说,它体现了一种对社会弱怜悯、关切的人道精神,并且也符合刑罚思想的谦抑原则,应当在我国的刑事立法上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8.
“亲亲相隐”在我国是一个伦理事实判断。儒家文化的根脉发于“仁者爱人”,逻辑起点归依到“亲亲”的伦理认知的差序格局中。中国是一个德政国家,这是由于儒家在中国传统国家政体里起的决定性作用。中华法系的特性是“伦理法”。法的本质指向构建人及社会的合理性秩序,容隐制度对人权和法的尊严作了高度的、深层的维护,对传统人伦秩序作出了合情合理合法的探讨与建制,这种法治与文化的认同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理论与制度的自信自觉。  相似文献   

9.
"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刑律的一项原则,最初由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两晋、南北朝时期,亲亲相隐原则进一步得到了确认。在许多法制程度很高的现代西方国家的法律中也通过规定特定范围的人员享有拒绝作证的权利来体现其对"亲亲相隐"原则的尊重。文章将从亲亲相隐原则存在的依据出发,进一步提出该原则对我国的立法,尤其是刑事立法方面具有的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伦理在家庭领域和在公共社会乃至政治领域的原则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可完全通约性。家族或家庭伦理不同于政治伦理。伦理政治的基础是伦理,但政治本身有其伦理。对于彻底人文主义的儒家而言,即使伦理作为政治基础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伦理作为教化的重要内容却不可完全否定;同时,不同情景中的具体伦理原则之间的适应、转化乃至冲突难免,故"亲亲相隐"的家庭伦理虽不一定能重新成为政治伦理的基础,但其教化上的意义仍然不可否认。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其父攘羊”这一事件的分析,点明“隐”有修改纠正、审核矫治的含义,“亲亲相隐”就是父子之间在家庭内部的相互指正错误。这一问题涉及依靠外力约束还是自我觉醒,追求内心正直还是沽名钓誉,选择法律公正还是人情伦理的探讨,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分别提出了解决办法,同时也指出了所面对的困境。孔子认为“亲亲相隐”中有“直”,体现了儒家重要的伦理思想。“情”与“理”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要在这“冲突”中寻求两者的“平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其父攘羊"这一事件的分析,点明"隐"有修改纠正、审核矫治的含义,"亲亲相隐"就是父子之间在家庭内部的相互指正错误。这一问题涉及依靠外力约束还是自我觉醒,追求内心正直还是沽名钓誉,选择法律公正还是人情伦理的探讨,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分别提出了解决办法,同时也指出了所面对的困境。孔子认为"亲亲相隐"中有"直",体现了儒家重要的伦理思想。"情"与"理"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要在这"冲突"中寻求两者的"平和"。  相似文献   

13.
"亲亲相隐"是先秦时期儒家最早提出的思想主张,随着汉代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它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刑法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和制度.作为儒家伦理法律思想的直接体现,"亲亲相隐"不仅有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法律价值合理性,即使对于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也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亲亲相隐"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最早提出的思想主张,随着汉代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它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刑法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和制度。作为儒家伦理法律思想的直接体现,亲亲相隐不仅有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法律价值合理性,即使对于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也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亲亲相隐”绵延千年历史,中外法律制度皆然。新中国成立后,该制度作为封建糟粕而被刑事法律抛弃。在梳理该制度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对其普适性价值进行论证,并进而对其创造性转换提出建议,将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戚巧 《山东教育》2003,(9):44-44
以前经常有家长反映说,孩子在幼儿园学的什么,从来不回家说,一问三不知,参加家长开放日才发现,孩子竟然学了这么多的东西。怎样让孩子主动将他学到的知识本领向家长展示呢?我经常让孩子们当“小老师”,带领其他幼儿说儿歌、读数字、做表演。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可能够主动参与的总是那么一小部分,何不———于是,我利用每天下午晚饭后离园前的这段时间,帮幼儿简单地复习一下当天所学的内容,然后再布置一个新的任务———回家做家庭中的“小老师”,把每天在幼儿园里所学的知识本领教给家人,并表示:老师还要跟踪调查,比一比谁…  相似文献   

17.
Tika 《母婴世界》2008,(10):60-61
母爱的传递方式有很多种,眼神、语言、表情、拥抱,当然还有亲吻。这也是很多妈妈最喜欢用的沟通方式之一。殊不知,这样亲昵的举止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传染途径。隐藏在大人身上、手上、嘴唇上的细菌会轻而易举地侵犯到我们抵抗力脆弱的小宝贝。  相似文献   

18.
"亲亲相隐"思想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法律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亲亲相隐"被视为封建糟粕而遭到弃用,大义灭亲的圣贤法治理念开始出现。自2013年1月1日开始,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开始正式实施。新《刑事诉讼法》中的第188条完善了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规定人民法院不可以强制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出庭作证,因为强制其在法庭上进行指正,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维系。近亲属不必作证的新刑事诉讼法内容从一定程度上宣告了"亲亲相隐"思想在法律中的逐渐回归。文章通过对中西法传统中"亲亲相隐"思想发展的的疏理以及对现行新《刑事诉讼法》中新增第188条的分析,以期找出容隐制度对于我国的法制体系和当前社会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嘉木 《父母必读》2012,(11):96-97
当宝贝挎起吉他、拿起鼓槌成为一名动力十足的乐器手时,当宝贝将砖、土、钢铁变成一件件充满童趣的艺术品时,你有没有为这些让宝贝“动”起来的玩具而驻足,喝彩!  相似文献   

20.
<正>2008年2月25号星期一天气:晴朗早上一到学校,就听说我们班原先的语文老师调走了,换来的是个新老师,姓李,据说还是个女的。果然,下了早读课后,一个穿着黄裙子的女老师走进了我们教室,说是老师,其实也比我们大多少,马尾辫子随意地往脑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