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写作的产品是新闻作品。研究新闻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好的新闻作品,那么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才算是好的呢?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很显然,符合和适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和要求的新闻作品才是好的新闻作品。新闻作品的五个特点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它们是:新闻作品是“易碎产品”,新闻作品是“机遇产品”,新闻作品是“组合产品”,新闻作品是“选择产品”,新闻作品是“传播产品”。  相似文献   

2.
戴哲 《编辑之友》2016,(5):89-94
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中,首次在《著作权法》中规定了作品的概念,该作品的概念包含了“独创性”“固定”要件和智力成果3个基本要素.然而,“独创性”中的“独立创作”在逻辑上是一个表示关系的范畴;“固定”要件体现的是作品与载体之间的关系,这两个要素都无法描述作品的客观性质;并且,使用智力成果作为作品的属概念显得过于笼统和抽象,该要素甚至可以包含思想,因此,这三个要素都未能展现作品的本质属性.为了重构作品的概念,应当将著作权法上的作品定义为:“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创造性的表达”,为了厘清作品与“独创性”“固定”间的逻辑内涵,应规定“著作权法保护已经固定在有形载体上并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对于作品研究,文学界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前者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后者则认为,作家将最好的东西都放在了作品里,作品是作家进入写作状态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此时他所面对的才是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胡望年 《青年记者》2007,(12):130-131
据统计,全国各级各类或单项或综合性的好新闻评选活动,达几十项之多。如果作者编者不把自己作品的新点、亮点、高点准确地“挑”出来,就难以引起评委的重视和关注。在各种好新闻评选中,因为作品推介不尽人意影响作品获奖层次和等级,甚至被众多参评作品淹没而留下遗憾的事,并不少见。有人说,“作品推介”是作品的“第一评委”,是投给作品的“第一票”,是很有道理的。作品推介,主要包括“作品评介”、“采编过程”和“社会效果”三项内容。  相似文献   

5.
胡望年 《青年记者》2007,(12):130-131
据统计,全国各级各类或单项或综合性的好新闻评选活动,达几十项之多。如果作者编者不把自己作品的新点、亮点、高点准确地“挑”出来,就难以引起评委的重视和关注。在各种好新闻评选中,因为作品推介不尽人意影响作品获奖层次和等级,甚至被众多参评作品淹没而留下遗憾的事,并不少见。有人说,“作品推介”是作品的“第一评委”,是投给作品的“第一票”,是很有道理的。作品推介,主要包括“作品评介”、“采编过程”和“社会效果”三项内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民间文学艺术改编作品需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为基础,并具备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独创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民间文学艺术改编作品之间始终是“源”与“流”的关系,作为“流”的改编作品必须尊重和维护作为“源”的母体作品的精神权利与经济权利.对民间文艺作品进行改编及使用改编作品时,遵循尊重精神权利、实现惠益分享、法定许可制及使用登记制等制度,是实现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精神权利与经济权利,厘清相关利益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可行方式.  相似文献   

7.
二、“一般”是对“个别”的抽象概括,“规律”是对“现象”的抽象概括。“个别”和“现象”都是具有空间三度的客观存在,因而“个别”比“一般”显得更真实、更具体、更生动、更丰富,更加令人信服。真实的东西大都是具体的,具体的东西往往是生动的。“以小见大”的新闻作品常常选取具体生动的典型事例加以突出表现,这种作品提供给读者的不是“没有生命的骨骼”,而是“活的细胞”、“活的生命”。当我们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好像走出了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场景之中,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心有所感,这样的新闻作品才能使读者相信,才有可能吸引人、感动人。  相似文献   

8.
周荣新 《新闻实践》2011,(12):71-73
在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时候,召开“叶锡环新闻作品研讨会”,很有意义。 看叶锡环的作品,不只是在享受阅读的快乐,更多的是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我觉得,叶锡环的作品是“走、转、改”必要性的一个验证,是“走、转、改”的一个可供分析研究的样本。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作品《磐小药西游记》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三等奖,是金华市新媒体作品细分类别的首个中国新闻奖。金华日报社该作品创作团队创新思维、谋篇布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实现“微”场景中见大道,“微”话题中有大义,“微”作品中显大势。  相似文献   

10.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内容概括、导读纲领和思想中心。因此,准确,就成了对新闻标题的第一要求。新闻标题的不准确现象,严重的要属“题文不符”了。例1,出版领袖作品须严肃国家有关部门对滥出领导人的作品进行全面检查“领袖作品”当指领袖写的作品,如《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这些作品的出版有什么不严肃的地方,甚至达到了“滥出”的程度,致使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全面的检查呢?读罢全文才明白,原来这个“领袖作品”不是“领袖写的作品”,而是“写领袖的作品”。以领袖或领导人为描写对象,以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为记叙内容的作品,称为“领袖题材作品”似更恰当些。  相似文献   

11.
“深入”的第四种境界──“神”入“神”,精神也,是作品的精华。“神”入,即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深入被采访对象的精神境界,善于提精选粹,使自己的作品神采飞扬。法国新闻界有一位名人,他采写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一位记者采访时间他写了多少字的作品?他回答说:“我写文章不计算字数,而计算思想。”这位名人的回答很有味道,值得深思。思想精华是新闻作品的灵魂,它赋予作品生命的活力,没有思想的作品只是一个文字“僵尸”。思想是一根红线,可以将散乱的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艺术品;思想是智慧的闪电,它使新闻…  相似文献   

12.
“删繁就简三秋树”,这是郑板桥关于写文章的一句诗,意思是作文不能主次不分,枝蔓芜杂,而应删繁就简,像“三秋树”那样主干突出,洗炼精当。写一般文章是这样,写新闻作品更应该这样。胡乔木同志在《短些、再短些》一文中说:“任何作品,特别是新闻作品,段落要短,句子要短。”这实际上是对新闻作品德语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陈青华 《新闻实践》2005,(8):F0002-F0002
在2004年度浙江新闻奖版面类作品评选中,有两件作品在选送的数十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获奖单位分别是绍兴日报和浙江日报。这两件作品各具特色,前者以“图”取胜,后者以“表”见长。  相似文献   

14.
对“编辑”一词含义的讨论,必然转向对“编辑作品”概念的讨论,而且,对于“编辑一词有什么样的理解,也就必然得出对“编辑作品”有什么样的理解,这是毫不奇怪的。叶向荣同志继他在《编辑概念诸说之辩证探析》一文中提出“编辑”概念后,又在《编辑作品概念重构》一文中谈了对“编辑作品”的理解,提出“编辑作品概念重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寓言和散文在我国虽然都是古已有之的,但我国古代实际存在的历代寓言作品并没有统一的称谓,即使到唐宋以后文人创作了独立成篇的寓言作品,也多被名之为“说”、“戒”、“言’等。把历代名称繁多的寓言作品统一名为寓言,是本世纪初学者们的贡献。但是直到现在,“寓言”的界定标准也没有一致,标准过宽的把一切文体中带有寓意的作品全部包括在内,标准过窄的则把许多寓言作品排斥在外。“散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三世纪中叶文人的著述中,但无文体意义。具有文体意义的“散文”概念出现在十二世纪中叶的南宋。现代意义的“散文”是文学…  相似文献   

16.
“线”是美术绘画作品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也就是说,造型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是离不开“线”这个基本元素的。因而认真研究探讨“线”的审美特征,不断加深对“线”的概念的正确认识.对驾驭和掌握好“线”这个艺术手段,是大有裨益的。本人经多年的绘画艺术实践,就“线”在绘画作品中的审美特征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张立彬  陈镭 《图书与情报》2007,(6):50-54,58
网络作品是指在互联网络上出现的作品,它为普通情报与学术史料的搜集、整理、交流与利用,提供了一个高速而便捷的平台,并成为当前文献史料工作一个新的“聚居地”。其中,网张作品的电子表述改善了史料的技术呈现;网络作品的虚拟色彩增强了史料的“史感磁场”;网络作品的开放性质扩大了史料的搜索空间;网络作品的交互特性拓展了史料的交流渠道;网络作品的个体属性更新了史料的表现形式。在新环境下,网络史料有“静态网络史料”与“动态网络史料”之分,而“动态网络史料”又有“显性动态”与“隐性动态”之分。网络作品的史料价值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实用功能,同时,它也从反方向推动了网络作品自身呈现形态的变化进展。  相似文献   

18.
电视节目经历了从“宣传品”到“作品”、从“作品”到“产品”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9.
“学刊”约我写第二届“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参评作品的印象时,我想在肯定成绩与进步的同时,用一定的篇幅谈些缺陷与不足,可能对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增强参评的竞争力是有益的。对第二届“中国新闻奖”(1991年度)评选的总的印象是:广播电视与报纸通讯社的作品质量是比翼齐飞,都有进步和提高。这是因为在首届中国新闻奖的参评作品中,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质量更好一些;报纸的消息数量少,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个新的话题,叫新闻的“生活真实”,这可不是添乱,确实感到值得一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由此产生了两组矛盾: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新闻真实与事实真实.但是,从泛意上说,新闻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等.一些新闻作品尽管写进了这些“生活”,写进了这些“无主事实”,却并未影响这些作品的新闻性、真实性和传播价值.有的作品还拿到了新闻大奖并受到广泛好评.我们把新闻作品中的这种真实称之为“生活真实”.这类反映“生活真实”的新闻内容,在新闻作品中常见有这么几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