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美国一直宣称伊拉克拥有并仍在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截至去年11月恢复对伊武器核查前,联合国已进行了长达8年的武器核查。期间,伊拉克与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曾多次发生武器核查危机。引人注目的是:美国一直在利用武器核查问题对伊施压,以此为由对伊进行军事打击。最近,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策略却发生了变化。美国似乎已经不指望通过核查找到对伊动武的证据,甚至认为继续核查已经没有必要。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的对伊策略发生了变化,伊拉克究竟有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相似文献   

2.
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报道回眸怀成波一次成功的报道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是今年第一次国际重大和突发新闻事件。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战争触发之际前往巴格达斡旋,为世界所瞩目。在这次战役性报道任务中,新华社发挥了在重大国际事件报道中权威性的优势,有效地影响了国内外...  相似文献   

3.
新闻榜     
布利克斯:搜查伊拉克 “他将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这是舆论对联合国首席武器核查官、瑞典外交家布斯·布利克斯的评价。他率领的武器核查小组已抵达巴格达,11月27日核查工作正式开始。 为了核查的公正性,布利克斯取消了历来由美国人担任的副主席一职,代之以权力相对较弱的主席助理;他还对小组成员进行“文化”培训,教育他们尊重伊拉克的主权。  相似文献   

4.
新闻榜     
萨达姆:布什扔来烫手山芋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骑虎难下:一边是联合国要求他在7日内决定是否接受“武器核查决议”,一边是本国议会的反对之声。布什成功地把烫手的山芋扔给了萨达姆。  相似文献   

5.
走向战争     
外交斡旋的大门已经被布什关上。 美国东部时间3月17日晚8点(北京时间18日早9点),布什发表电视讲话,向全世界发出了美国决定动武的信号。布什说,萨达姆和他的儿子必须在48小时之内离开伊拉克,否则伊拉克将遭到军事打击。 布什敦促包括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和记者在内的所有外国人立即离开伊拉克,布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安理会成员正面临抉择。 尽管一向态度强硬的萨达姆政府,终于在9月16日向联合国表示了无条件接受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重返巴格达的意愿,但美国方面却没表现出应有的欢迎。 “这是伊拉克期望避免联合国安理会强硬行动而采取的策略性步骤。”白宫发言人斯科特·麦克莱伦16日当天指出,“是安理  相似文献   

7.
2011年1月21日,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再次接受了英国"伊拉克调查委员会"的调查.对布莱尔政府参与发动对伊战争的公开质疑最早是由联合国武器核查委员会生物武器专家大卫·凯利博士(David Kelly)提出的.凯利博士生前受聘于英国国防部,参与起草了政府2002年9月24日发布的《英国政府对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评估》(Iraq's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The Assessment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此文件提到,伊拉克具备在45分钟内部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英国媒体及各方舆论普遍对此表示怀疑.BBC记者安德鲁·吉利根(Andrew Gilligan)、编辑苏珊·瓦茨(Susan Watts)多次就政府的这一论断对凯利博士进行采访,并在新闻节目和报纸文章中质疑政府的论断.  相似文献   

8.
新闻榜     
《中国新闻周刊》2003,(27):11-15
在英国政府与BBC关于“政府是否夸大伊拉克武器的威胁程度”口舌之争中,英国国防部顾问凯利成为了牺牲品。在政府施加压力和遭遇记者围攻的情况下,这位59岁的前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的成员对朋友说.“不愿活在这样一个世界”,7月18日,他的尸体被警方发现,并被认定为自杀。 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7月15日,凯利否认自己是BBC报道的主要信息来源。在7月20日,BBC在征得其家人同意的情况下发表声明,证实凯利是BBC报道政府夸大伊拉克武  相似文献   

9.
我们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化学防护系主任郁建兴教授,在执行联合国对伊拉克武器核查任务中不幸罹难后,在总参党委、首长的指导下,学院全力以赴,集中精兵强将,与上级机关一道合力攻关,对郁建兴烈士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3年12月11日,中央军委为郁建兴烈士追记一等功。回顾郁建兴烈士先进事迹的宣传实践,我们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岁暮,国际上发生了一件大事。12月17日凌晨(巴格达时间零点57分),美国和英国背着联合国,在夜幕的遮掩了突然对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军事打击。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终于在年末酿成战事,成为1998年国际上的一个重要热点,也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新闻领域成为空袭之外的另一个竞争激烈的战场。 在这次突发事件报道中,新华社发挥整体优势,前后方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反映了事件的发展过程。这次战役性报道检验了新华社的记者编辑队  相似文献   

11.
美国和英国向伊拉克发动“沙漠之狐”军事行动的当天——1998年12月16日,马格达当地时间清晨6时15分左右,新华社巴格达分社记者卧室里的电话铃声不绝,刚熬过一个通宵,还没来得及打个盹儿的我急忙拿起话筒。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可靠的“消息人士”告诉记者,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今天下令,所有在巴格达的武器核查人员立即撤离伊拉克。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我心里很清楚。挂上电话,我一路小跑地上二楼,唤醒分社另一名年轻记者刘加文,并马不停蹄地陆续打电话通知远在北京的新华总社和开罗分社。数分钟后,有关消息用中文、阿文、英文通过海事卫星传到了新华社北京总社和开罗分社,乃至全世界。 据总社编辑部事后来电告知,从北京总社编辑部发出的第一条关于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撤离的消息比美联社足足快了两个半小时。新华社中东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一次亮相———记中央电视台赴伊拉克的报道☆☆☆侯明古2月13日,正是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趋于白热化的时候。美国屯兵海湾,剑拔弩张,试图以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伊拉克就范;伊拉克则宣称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频繁的外交斡旋...  相似文献   

13.
千年伊拉克     
在经历了12年的制裁、空袭、武器核查之后,伊拉克终于再次陷入了战争。正如法国作家樊尚·于热所言:“从尼布甲尼撒、亚历山大大帝、萨拉丁、苏莱曼一世到今天的萨达姆·侯赛因……历史虽然安排了历次冲突的出路,却丝毫不能减轻伊拉克现在经受的苦难。”  相似文献   

14.
萨达姆被生擒,利比来宣布放弃发展大规模杀伤武器,伊朗表示要与联合国合作,接受武器核查……一时间,布什的反恐战略似乎旗开得胜。如果布什赢得了比赛,就意味着既有的国际政治的游戏规则则要推倒重来。你对之爱也好,恨也好,都要设法寻求一套在这种秩序中生存的现实战略。  相似文献   

15.
第一现场     
中国立场 江泽民2月11日接到法国总统希拉克就伊拉克问题的来电,江泽民表示中国支持法、德、俄三国联合声明,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核查应该继续下去并予以加强,落实好1441号决议,我们有责任采取一切措施尽力避免战争。 考察海南 李鹏2月6日在考察海南时指出,成功的经验证明,做好人大的工  相似文献   

16.
在未见硝烟的战地采访李晓果本文作者与伊拉克石油部长在一起2月19日下午3时许,首都国际机场。我们新华社“特别采访小组”一行三人,从这里奔赴巴格达,参加报道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的国际新闻大战。临行前,社领导不仅详细地布置任务,而且还备酒壮行;有关部门在短...  相似文献   

17.
时隔12年,围绕“萨达姆何去何从”这一主题,国际社会再次展开了扑朔迷离的外交运作。 2月5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向全世界展示了美国掌握的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新证据。随后,鲍威尔为伊拉克设定了一个最新时间表。在美国设定的这个新的最后期限,即2月14日,德法两国向联合国提交用非军事手段解除伊拉克武装的计划。 迷雾之中,似乎只有美国和英国同萨达姆过不去,其他国家或多或少是在为伊拉克说话。但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8.
媒眼     
英美的分歧 英国《金融时报》(8月22日)在如何对待萨达姆上,英美已经开始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分歧,英国主张利用外交而不是军事手段去遏制伊拉克。英国认为,关键是伊拉克是否接受联合国的武器调查。据分析,英国此举是因为有来自工党的反对。  相似文献   

19.
为了报道真相,危险与记者结伴而行;为了维护和平,奉献与牺牲相随。伊拉克战争中,中外记者同时面临着战火、灾祸、饥渴、病痛、伤残、困惑……但也同时收获着报道、友谊与对和平坚定的渴望。为制止战争而执行武器核查任务的我国专家郁建兴,遇难于伊拉克。现在《反对战争呼吁和平》栏目中,特别编发了“新华社速度:10秒领先世界”一文(见4至5页);并编发一组《伊拉克战争中的战地记者》的图片和文字(见6至7页及封二、封三),有关郁建兴部分,有记者采访记和相关报道各一篇,(见8至12页)。愿借此与读者共祈伊拉克早日实现和平。  相似文献   

20.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9月1日接受采访谈论到伊拉克战争危机时称,“第一步”要做的是联合国武器监察员必须重回巴格达,在没有证据表明萨达姆对他国产生威胁之前,不应该采取任何行动。在采访中,鲍威尔频繁地强调布什总统的立场和他的很接近。 鲍威尔的这一言论,与美副总统切尼上周的两次所谓“解放伊拉克”的倒萨讲话截然不同,他的此番表态使白宫官员们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