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们得了SARS,他们从生死鬼门关回来,他们能否被社会重新接纳?他们会成为一个SARS新族群吗?  相似文献   

2.
翟晓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她的研究方向,正是医学伦理。一场SARS的突袭,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太多新的伦理问题,也令她陷入深深的思考。 新闻周刊:当一个人得了SARS,或者只是他的家人亲友得了SARS,即使他已经好了,他还被人躲避隔离,这是不是对他的一种歧视? 翟晓梅:对于如何对待SARS康复患者,我觉得应该秉持一种科学的态度看待  相似文献   

3.
派驻记者在新的形势下,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他们心里有啥想法?出现了一些什么新情况?怎样才能顺利而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这些都是我们新闻界需要重视进行研究探讨的新课题之一。然而,对于这个问题至今谈论得不多。我在这里谈些探讨性浅见,和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4.
殷大奎:健康教育是最好的疫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周刊:我们对SARS的了解究竟有多少? 殷大奎:SARS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有人问我,如果以10分计算,我们对SARS的了  相似文献   

5.
传媒     
随着SARS新病例的逐渐减少,中国新一届领导层似乎已经安然渡过了他们面临的首次危机。 《华尔街日报》6月16日刊文认为,随着中国当局努力恢复健康形象,新病例数量在两个月内迅速减少,突显了当局采取的严格防御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小企业难做,大企业更难做,因为知名厂商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成功路走得越多压力也就越大.上面我们看到了一家国内IT企业的成功案例不妨再来关注一些所谓的国际知名企业.他们做得真如他们的承诺一样好吗?难道他们没有失败过吗?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失败的呢?  相似文献   

7.
如果SARS重来     
虽然中国尚未宣布进入临战状态,但一些迹象已显出政府当下“外松内紧”的策略:各地纷纷公布了抗非典预案,一个非典直报体系也已启动,全国抗非典总指挥部重新集结——人们在重新品尝失而复得的如常生活之余,并未忘记SARS之痛。而在新一轮SARS似乎已在尚不可知的隐秘处酝酿之时,我们应如何面对方能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8.
读者,是我写稿评仪稿件的良师益友.稿子写得怎么样?成不成功?读者最有资格,最有发言权.因此,我在写稿过程中,常常把写好的初槁念给身边知情的人听,或给他们看,聘请他们当我稿件的评议员,征求他们意见:“你觉得这篇稿子写得怎么样?”他们一听一看一惊,说“写得好”!说明我槁子写得成功,上新闻单位有希望把握.如果他们吞吞吐吐,不大满意,说明我稿子不行,还需要加工补火,并征求他们意见加进那些素材内容适合?然后再修改.实践证明,这样效果很好,发出去的稿件,大部分达到见报上台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一位出院的SARS病人这样讲述她的心理历程:对SARS的恐惧把她和她的亲人分开;而对亲人的爱又把他们联在一起。真正折磨他们的,是那份因爱而生的内疚  相似文献   

10.
温泉生活     
据说SARS远离日本,除了他们爱清洁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泡温泉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去年SARS袭来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曾针对SARS危机展开了应对研究。此后,他们参与了与防非预案有关的我国《紧急状态法》的立法研究工作。日前,中国《新闻周刊》就防治SARS预案和危机管理的话题走访了该课题组两位成员:副教授顾林生、博士生钟开斌。  相似文献   

12.
不少消息说SARS疫苗的国内研制已成功在望,但在SARS可能再度来临之际,让人们失望的是,我们还得再等一段时问。而疫苗“迟到”的原因,既有科学因素,也有非科学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采取了果断、有力而得当的措施,医护人员在疫情的最前线冲锋陷阵,海内海外大力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参与到抗击SARS——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来。经过不懈的努力,进入6月以后,疫情在消退,抗击SARS的斗争胜利在望。SARS肆虐期间,在医护人员和人民群众全力抗击疫情,众多可歌可泣、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出来的同时,也有一些阴暗的东西被曝光。像:哄抬物价、报复泄愤、破坏交通,以及阻挠抗击SARS和抗击SARS不力等等,当然他们得到的结果肯定都不会好。  相似文献   

14.
新闻周刊:新加坡根据化验证据判断那个男子是SARS病例,而世界卫生组织却认为不符合严格定义,这个分歧难道是因为存在着不同的判断标准吗? 贝汉卫:我们要认识到,这次新加坡是孤立个案,只发现了一个SARS病人,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与该病人接触过的人都被隔离观察,也没有人感染上了SARS。  相似文献   

15.
9月l3日,中国卫生部发布的一则消息将远在新加坡的新一例SARS病人与中国联系在了一起:一位与新加坡SARS病人有直接接触的女士刚刚离开天津。  相似文献   

16.
代际流变与冲突是当下传媒热点,也是中国未来的重大命题:新新中国的新一代是什么样的人?他们能担当起被赋予的历史使命吗?或许他们关心的跟你们期望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7.
从事广播播音工作之初.我曾问过一些农民朋友,什么样的播音他们最喜欢听?他们告诉我,一要实在;二要好懂:有人说得更直白,他们喜欢“拉家常”一样的!  相似文献   

18.
前年是SARS,去年是禽流感,今年是口蹄疫。公共卫生问题的应急和预防,中国有了哪些变化?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有个在加拿大学习的研究生到《多伦多时报》实习时,跟该报一老记者到一家新开张的饭店去采访,回来后写了一条消息交给总编辑。总编看后,首先问他们在这家饭店吃饭了没有?他们说吃了。总编没吭声,从口袋里掏出200元钱,然后写了一个条子:某某饭店经理,我们的记者今天吃了你的饭,实在对不起,现把饭钱退给你。然后,总编把那篇稿子也退给记者,说:“吃了饭的消息不能登,得重写?”  相似文献   

20.
一次偶发事件常常让历史拐弯。SARS或许不足以构成一个拐点,但无疑将在史册中留下印记,正如9·11之改变了美国和美国人。SARS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改变,已经开始显现,但更久远和更深刻的变化,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体会。 北京十位政治、经济和社会学界的学者,作为这场灾难的亲历者也是观察者,对SARS将如何改变中国,做出了他们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