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第一次遇到她是在网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她动不动就说“给你一刀”。在被砍了几十刀后,我们成为了朋友,我知道她工作生活在广州。 去年四月,老板派我到广州出差,让我感到无比荣幸,因为我终于可以与她见面了。她的美丽让我震惊,不是我拙劣的文字所能够形容,她似乎一下子就认出了我,上前两步,对我露齿一笑。在花园宾馆的咖啡厅里,我才得知她是个护士。 也许是天意,在知道她是护士后的第二天,我因为执意要吃涮羊肉  相似文献   

2.
高炳礼 《图书馆论坛》2006,26(6):276-280,316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2年8月.我考入了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文华),翌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文华并入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1954年8月,我是武大图书馆学专业第一届分配到广州工作的毕业生。1956年11月,我从广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图书馆调入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91年底,我办理了退休手续。馆领导返聘我续任《图书馆论坛》副主编工作。到今年底止,我已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整整工作满50年。  相似文献   

3.
张山 《档案天地》2011,(3):6-10
广州亚运会上的一杆"老枪" 20年前,我第一次走上亚运会的赛场,那时,我与队友们一起成为了北京亚运会女子双向飞碟的团体冠军,还夺得个人冠军.20年后的2010年,我这个42岁的老枪又出现在广州亚运会的赛场上.  相似文献   

4.
马厚寅 《军事记者》2007,(10):72-72
[原稿]"我终于站上第一班岗了"本报讯刘庆会、函授学员瞿加均报道:"我终于站上第一班岗了!"3月14日上午,某师直属队桥梁连上等兵周鑫高兴地对笔者说。  相似文献   

5.
感谢与期望     
在省图书馆学会的热情帮助下,我有幸参加了1983年在齐市召开的读者工作讨论会和1984年在哈市召开的藏书利用率讨论会。我本是在牡市九中担当化学教师和校医工作的。为了解决两地生活问题而改行于1981年调到省图书馆工作。一切都得从头做起、学起,这对于我一个中年人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事。是领导和同志们积极支持我,给了我学习的勇气和力量,终于使我考取了北大函授。更忘不了学会的同志们在炎热的夏天,为我批改文章,鼓起我参加学术讨论的勇气。在他们的支持下,我终于写出了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6.
第一篇文章面世1991年,我的第一篇文章在《柳州铁道》报面世。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接触一些感人的事情,因此,动惯笔的手总想抒发一番,便采写了一篇题为《区劳模的摩托车》的人物通讯。说实话,从把稿件寄出的第一天起,就盼望在报上见到自己的名字。可接连几天也不见登出来,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儿。当心中的希望将要成为泡影的时候,4月7日,我那篇小稿终于变成了铅字。这对从  相似文献   

7.
笔为谁而握?     
一九四九年南下的时候,我开始对自己的职业育了选择.干什么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自己暗暗决定:"到南方干记者工作去!"到了武汉以后,组织上果然把我分配到广播电台工作去了.为什么我选择记者工作呢?理由有两条:第一,我爱好写作;笫二,记者容易出名.记者生活开始了,一切都是陌生的.出去采访要有人带着,怎样写消息、通讯,一窍不通.第一篇难产的稿子终于写出来了.可是整篇文章千孔百疮,错字、别字连篇,标点符号也不会点,句子不通更不用说了.可是  相似文献   

8.
李丹 《湖北档案》2013,(9):30-30
作为90后第一批毕业的大学生,当年就赶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眼看着班里的同学一个个工作都有了着落,我心急如焚。不得已,走起了"海投"路线,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年底终于确定了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的工作。但工作岗位却令我感到很头疼。档案管理员啊,这是个什么职业啊,我脑海里立刻出现一幅画面,一个偌大的弥漫着各种霉味的库房,没有阳光,  相似文献   

9.
高炳礼 《图书馆论坛》2002,22(5):159-162
我参加图书馆工作时 ,正是一个适龄的青年小伙子 ,今天 ,已经成为白首的老头了。时光真快 ,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我已工作了 46年。回首往事 ,令我感触良多。195 2年秋 ,我考入了武昌文华图专。 195 3年院系调整 ,文华并入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 ,195 4年我是武大第一届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这年夏天 ,武汉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 ,铁路中断 ,我们一群来自武大和华中师院分配的毕业生 ,都要在汉口乘轮船经洞庭湖入湘江到长沙市再搭火车南下。 195 4年 8月初 ,抵达广州后即到市人事局报到。约一周后 ,我被分配到新办的广州市第 2 2中学图书…  相似文献   

10.
丹飞 《出版广角》2012,(1):81-82
正大一那年闻一多的《一句话》及《发现》《祈祷》,在我心里种下了出版的种子。那一次在清华已形成传统的作文比赛中,尽管赵立生教授强调诗歌,我还是写了一首长诗,最后教授们还是破例给了奖,我也因此得了在清华的第一笔奖学金。然而终于与出版沾边是1998年我开始大量写作诗歌,第二年,我编选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出版前,当时的吉林省政府副秘书长、如今  相似文献   

11.
党报的线索     
寻找新闻线索是记者从事采写工作的第一步.对一篇优秀稿件来说,找到一务好线索预示着成功了一半.1999年笔者刚参加工作时,苦于找不到适合本报的线索,晚上做梦都在想线索.后来,我找出近期半年的大众日报,逐天研读政教版和经济版的头条稿件,每篇都写读后感,同时勤往县乡跑,终于改变了这种局面.  相似文献   

12.
到1885年我18岁时为止,我一直过着象我那个社会阶层一般中国青年所过的那种生活.不同的只是,由于我父亲皈依基督教并任职于伦敦布道会,我有较多的机会和广州的英美传教士接触.有一位英国女士对我发生兴趣,我终于学会了讲英语.英美布道会的嘉约翰(Kerr)博士为我找到一份工作,并且让我学得了不少医学知识.我很喜欢这门学科,相信我将会有一个为我的同胞行医的有益的职业.当我一听到香港要开办一所医学院的消息,就立刻去见教务长康德黎博士,并且注册入学.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也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十几年来,我一面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一面坚持业余新闻写作,先后被中央、省、地报纸、电台以及新闻刊物采用过120篇稿件。实践使我觉得,新闻写作虽是我的业余爱好,但在这块园地上,却浸透着我的汗水,飘荡着我的欢乐。我在学生时期就喜爱新闻写作。开始一段时间,寄出的稿子总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我没有因之灰心,仍然笔耕不已,1972年8月10日,稿件终于第一  相似文献   

14.
我在青海高原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已经32个年头了。每当翻阅我拍摄的那几千张照片时,胸中就涌起了波涛,更加迷恋这个可爱的地方。青海省方圆72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都留下了我的足迹。使我最难忘的是1976年7月,随长江源头考察队考察的日日夜夜。经过50多天的长途跋涉,我终于第一次登上了海拔5500米的山峰,看到了万里长江的源头,在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大雪山下,拍下了第一张长江源头的照片。在高原摄影是很艰苦的,并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从沱沱河的两岸到长江源头有几十公里,路上全是沼泽  相似文献   

15.
这不是一个噱头,而是我的真实经历。 公元一九九四年,在经历了不止一千九百九十四的祈祷后,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 细细算来,“触电”已整整十年了。从“触电”第一天起,电脑游戏便深深刻入我的脑海,并令我一生都不会放弃。 让我说一些当时乐此不疲的老游戏名字吧,虽然很多玩家都会有些陌生,但那毕竟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属于单机游戏的辉煌时代。  相似文献   

16.
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三年,笔者采访了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的李铣教授。德高望重,用来形容他似乎很贴切,虽然来到药科大学工作已近4年,听说他的名字也很久了,但正式见面这却是第一次。来到李铣教授的办公室,见到了和我想象中一样的他,面对着和蔼可亲的他,居然没有一丝紧张。在五、六个忙碌的电话之后,采访终于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0月11日,在长春市体育场进行的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第21轮的一场比赛中,广药中一队以0比6历史性的大比分输给了长春亚泰队。此役过后,广州媒体对球队主帅沈祥福、守门员李帅和俱乐部进行了数天“问责”(如《羊城晚报》的“穗足0比6之辱追踪”系列报道)。在舆论监督的压力下,沈祥福终于在10月13日下午,面对电视镜头,向关心广州足球的人士鞠躬致歉,沈祥福因此被称为“中国职业足球教练因输球公开道歉第一人”(《体坛周报》2008年10月15日头版)。  相似文献   

18.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我所遇的众多导师中,有一位长者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底。那是七十年代第一春,我这个才从学校毕业、沾了点边的“小老九”,经过一番“再教育”的冶炼,真是幸乎不幸乎,终于被分配到阿克苏报社从事新闻工作了。在这里,我就象一颗被农夫淘汰的  相似文献   

19.
2003年“非典”肆虐之时,我正在广州读大四,彼时除非接到面试通知必须出门外,我和大多数同学都“宅”在宿舍.度过最后的大学时光。那时候.国内第一款支持3G的手机甫现江湖,智能手机“小荷才露尖尖角”,互联网的力量远未像今天这般光速渗透。当年毕业后即从事新闻工作的我.还是用电话线拨号上网传稿。  相似文献   

20.
我的记者梦     
记者,真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 我萌发想当一名记者的“野心”,还是在参加工作不久。记得我和一位同事出差,从杂志上看到西北新闻刊授学院招生,我俩很激动,当天就寄出了报名表。后来终于盼来了封皮为墨绿色的“实习记者证”。第一次过把“记者”瘾,我激动得彻夜未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