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03年10月起,中国第一个“应急避难所”在北京建立,这意味着政府对待灾难的意识和方式发生了一些转变——从讳疾忌医到坦然面对。特别是在SARS之后,一种更加科学、透明的灾害处理方式正在形成,显然,SARS推动了北京城市应急系统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新闻榜     
《中国新闻周刊》2004,(7):12-12
王歧山——北京新市长 去年SARS疫情高峰时上任的北京市代市长王歧山,2月21日在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以高票当选为市长。 王歧山去年4月22日从海南调任北京接替前市长孟学农,堪称临危受命。当时北京弥漫着对SARS的恐慌。王歧山到任的第65天,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游警告,SARS之役中北京初胜。 有评价称,王歧山确实是中国高官中不可多得的危机处理高手,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和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的他,走马上任前,曾成功化解广信债务危机,并正待处理海南金融和房地产泡沫后遗症。由这样一位“经济学者型”官员出任市长,北京的“金融立市”之梦并非不可企及。  相似文献   

3.
读者来信     
“被SARS折磨的北京人终于摆脱了心理恐慌,这是好事,但不恐慌不等于放松警惕,要知道形势还是不能太过于乐观,如让SARS杀个回马枪,损失会更为惨重。在科学面前一定要实实在在,只有当全球彻底消灭了SARS,我们才能举办庆功宴。”  相似文献   

4.
一次偶发事件常常让历史拐弯。SARS或许不足以构成一个拐点,但无疑将在史册中留下印记,正如9·11之改变了美国和美国人。SARS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改变,已经开始显现,但更久远和更深刻的变化,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体会。 北京十位政治、经济和社会学界的学者,作为这场灾难的亲历者也是观察者,对SARS将如何改变中国,做出了他们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SARS过后,私车的迅猛增长和四处出动,让北京出现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交通拥堵,北京交通再度成为众矢之的。很多市民不禁开始怀念起SARS时期北京街道上行人车马稀的“美好光景”。 作为衣食住行之一,交通出行是人类基本需求的一部分。北京交通拥堵为时已久,但叫了这么多年,修了那么多路,想了那么多招,出了那么多对策,似乎一切照旧一一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北京交通拥堵是目前中国城市交通状况的典型缩影。必须承认,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交通拥堵很难说清到底是谁的问题,或者毋宁说谁都有责任。着急了骂娘没用,国家“畅通工程”专家组副组长、同济大学教授杨晓光说:“中国不少地方对待交通的态度就像对待厕所一样。需要的时候上一下,方便完了就完了,所以中国的厕所都很脏。” 但“鱼从头烂起”,杨晓光担心的是,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现在面临的问题,几年后将在中国的中小城市甚至县、镇以下大规模重演  相似文献   

6.
“全国SARS重灾区在北京,北京的重灾区在海淀,而海淀的重灾区在高校云集的中关村。”5月初,海淀区的官员们在正式场合否认了这个传言。但仍然可以看到,一场瘟疫正在冲击中国IT业的中心中关村,这个中国经济最富活力的地方正在竭力走出前所未有的萧条。而它的受伤对中国IT乃至全球IT业的牵动和辐射作用,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特立独行显然是法兰西民族的特质。就在美国副总统切尼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取消中国行程后,法国总理拉法兰却乘坐专机,于4月25日清晨准时抵达首都国际机场,开始为期两天对中国的访问。当天,WHO对全球公布的SARS疫情,中国占2601例,居世界之首。其中,拉法兰到访的目的地——北京877例,更为“疫中之重”。这位事前就申明“不会带口罩”的总理,4月26日上午10:30,在北京王论饭店,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访问  相似文献   

8.
虽然,5月20日前后,SARS在中国的嚣张气焰有所遏制,本刊称之为“中国初愈”。但是,此刻还远远不是我们可以额手称庆的时候。 从已有的事实可以看到,SARS在广东、北京、山西的“蔓延模式”有着惊人相似的细节,此前,这些地方都曾遭遇过过滤疫情信息、谣言四起、哄抬物价以及一次具有标志意义的新闻发布会等等。 可惜的是:广东的遭遇并没有被当作北京和太原的“前车之鉴”。 可怕的是:稍加不慎,这种近乎相同的“蔓延模式”还可能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别的省市。 我们担心:继广东、北京、山西等省市后,是否会有下一个省区重蹈覆辙?因此在形势向好之际,本刊记者分赴河北、天津、山西、上海4省市进行深入调查。这4地在不同层面上具有不同的标本意义,从某种角度上可以反映疫情在中国的真实状况和下一步的发展趋向。 ——河北,作为首都北京的“护城河”,处于北京、山西等“重灾区”中间,危机无时不在; ——天津,离北京最近的特大城市,虽然输入性毒源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医护人员感染率一度攀升至全国之首; ——山西,这个感染人数一度“高居不下”的仅次于北京的内地第三大疫区,城市疫情趋缓,但农村的危险却在悄然蔓延; ——上海,内地人口最为密集的大城市,现在相对而言算是一方净土,但随时有可能出现“漏网之鱼”。   相似文献   

9.
<正>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着两个方面,此次国内发生的SARS疫情,可以成为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催化剂。城市信息化的重要性在这场SARS危机中凸显,各地政府对信息化的热情也空前高涨。SARS危机从客观上推动了城市对信息化的极大需求。4月17日,北京成立防冶SARS联合工作小组,下设信息组,致力于构建畅通准确的信息网络。为北京市SARS疫情控制与预防服务的“SARS控制与预警地理信息系统”也于日前投入试运行。分析人士指出,这些信息化举措使政府不仅增强了防范类似SARS疾病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应对其他自然灾害甚至人为突发事件的能力。政府将在事件发生后迅速掌握来自各相关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  相似文献   

10.
打造“安全北京”的题中之义,即是打造“安乍奥运”这是“911”和SARS过后,国内外形势变化使然.也是往届奥运会安全系数日益升级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体育因SARS危机大面积停摆,其损失已不仅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其中一些运动项目影响到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备战乃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办。  相似文献   

12.
我爱北京     
一位网友在听说北京某小区的居委会勒令外地人三日内离京后,发了一个帖子:“北京不是一个温馨的城市。尽管我自己的身份证是北京市公安局颁发的。我看她早晚是要被我抛弃的。”是SARS让北京变了,变得不再可爱了吗?  相似文献   

13.
体裁作者编辑刊播单位作品标题非典隔离区摄影日记接力棒交到第二梯队手中胡锦涛同志到广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考察,与医务人员亲切交谈胡锦涛同志在天津市卫生防疫中心深入了解全市防治工作的进展情况胡锦涛同志在四川考察,向广大的护士致以节日的问候温家宝同志在北大农园食堂与学生共进午餐温家宝同志在华南师大附中与进行体育活动的同学亲切交谈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大世界”因非典被迫停业SARS病区里的节日祝福透明的北京———王岐山上任首次面对记者抗非英雄钟南山夜访SARS实验室SARS病房夫妻双双恋三峡非典期间,京城医生“新婚别…  相似文献   

14.
SARS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西方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主要对中国处理SARS的做法进行批评,强调SARS在中国的蔓延与政治制度的相关性,中国的国际形象正在面临1989天安门事件以来  相似文献   

15.
从突发事件看科技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4,自引:22,他引:14  
游苏宁 《编辑学报》2003,15(3):157-157
近几个月来,我国广东、北京等地许多人突患“非典型肺炎(SARS)”。面对这一举国上下关心的突发事件,出版工作者的使命感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利用医学学术期刊的优势,从专业水平上对SARS进行深层次报道,是《中华内科杂志》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科技期刊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具体体现,于是我们立即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相似文献   

16.
第一现场     
SARS周年 自从2002年11月中旬中国广州市出现第一例SARS病例以来,整整一年过去了。但此刻中国和整个世界依旧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严防SARS的复发。而与此相反,在去年SARS出现的几个月之后,人们才注意到它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  相似文献   

17.
为促使中国在防治SARS过程中大批科研成果能集中、迅速、全面地出版发表 ,特别是为了及时反映与SARS相关的多学科、大范围的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 ,以加强中国科技工作者在SARS攻坚战中的协调与交流 ,经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出版委员会批准 ,科学出版社特别设立SARS专项学术出版基金。科学出版社先期投入 10 0万元人民币作为SARS专项学术出版基金的启动经费。SARS专项学术出版基金专门资助与SARS防治相关的科研专著、基础理论读物、文集、图谱等。具体资助出版方向有 :与SARS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 ;与SARS相关的技术创新成果或科研…  相似文献   

18.
美国媒体关于中国SARS报道中的政治化倾向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华盛顿邮报》近期有关中国“SARS”报道的文本分析 ,研究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19.
突如其来的SARS灾难考验着中华民族,也考验了中国新闻媒体。为此,本刊特邀部分学者和新闻工作者,对SARS时期的传播现象、传媒表现,从理论上进行反思和评价。痛定思痛,希望SARS之灾带给中国新闻界更多从容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突如其来的SARS灾难考验着中华民族,也考验了中国新闻媒体。为此,本刊特邀部分学者和新闻工作者,对SARS时期的传播现象、传媒表现,从理论上进行反思和评价。痛定思痛,希望SARS之灾带给中国新闻界更多从容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