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盘点2003年中国新闻媒体介入的选美活动状况,有人戏谑为“媒体选美年”。世界级的、国家级的、地方县市级的,甚至于某个商场、房地产销售现场等名目繁多的选美活动,都通过新闻媒体的广泛传播,丰富了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与此同时,由于媒体的推波助澜而引发的选美浪潮招致国内外  相似文献   

2.
木华 《档案时空》2003,(5):30-31
现代的选美,各式各样,名称不一。可谓五光十色。还有人认为:选美是纯粹的“洋货”。其实,选美最早始于中国。我国最早的选美活动开始在唐代,但相关文字记载不多,只知不少地方官吏为了讨好朝廷,每年都要派出人马去民间寻找女子,然后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将长相好的送到朝廷。而有较为详细文字记录的选美中,则是要算清代了。那时还不叫选美,而叫选秀女。秀女也就是美女。何为美女,各个时期有各自的标准看法。既有唐肥燕瘦之美,也有“三寸金莲”之美,更有柔弱哀怜之美。而如今,美人的标准则更加直接而现代。比较起来,清朝宫廷选美…  相似文献   

3.
1988年4月9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尚未闭幕,中国新闻社自北京发出一则爆炸性新闻:北京首次举行“选美活动”!短短两个月间,选美风潮席卷全国,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4.
中国允许选美吗?不。中国禁止选美吗?也不。 号称“中国选美先驱”的这位台商,陷入一个无法自拔的怪圈:选美开禁,得有政府许可,但该由谁来许可呢?谁也不知道。按理说,没被法律禁止的事情都可以做,但在中国大陆,人们更习惯于这样的思维:没有文件批准的事都不能做  相似文献   

5.
6.
在消费社会和视觉文化主导下的选美比赛中,女性身体成为重要的消费符号和视觉元素,这种单性别狂欢除了女性主体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自身的满足感之外,电视媒体的大肆渲染也成为这种镜像中虚幻的自我的主要推动力,通过身体的展示获得身份认同的同时也是另一种禁锢。  相似文献   

7.
接连而来的模特大赛和“中国小姐”比赛,使原本美丽的三亚越发美不胜收,除了看到更多的美女,也许没有多少人关心“模特大赛”和“中国小姐”评选出的美女到底有多大区别?而紧跟着凤凰和央视分别酝酿的“中华小姐环球大赛”及“CCTV职业模特大赛”更是搜刮净了全球黄皮肤的华人美女。一向含蓄的中国女孩从没有如此密集地在一起争奇斗妍。  相似文献   

8.
文化报道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是什么?是轻歌曼舞,是风花雪月,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是成不了正餐的佐料,是永远排在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卫生等报道之后的“老九”。如果把一张报纸比作一出大戏,那么文化报道似乎只能是这出戏里的龙套演员。  相似文献   

9.
王冬冬 《出版参考》2007,(8X):27-27
如今的期刊市场可谓是空前繁荣。科技文化、娱乐体育、大众小众,门类无所不包,应有尽有。但如果检索一下期刊的总目录,或者浏览一书报刊亭的现刊,你会发现相同质感的杂志越来越多,这个现象近来非常突出。跟风、取巧、傍刊名,已经成为某些办刊人的基本思路。在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随大流”的杂志似乎也不难生存下去,但有追求、有新意的办刊人是不应满足于此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孙铱 《视听纵横》2007,(4):16-17
电视作为我们这个时代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传媒工具,在娱乐文化的传递和表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业。正如《娱乐经济》一书作者沃夫在书中所说:“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当前的社会文化是一个大众文化的狂欢,娱乐精神充斥了全世界的各个领域,那么这场狂欢节的主角就是大众媒体,媒介文化更成为名副其实的消费文化。这种文化象征着权威的泯灭,中心话语的缺失,乃至形成一个人人参与行动、追求娱乐、平等交流的时代。本文从娱乐精神与媒介文化的关联性入手,着重分析了二者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对如何提高大众媒介文化品位的一系列思考。  相似文献   

12.
程文 《报刊之友》2010,(1):93-94
都市报娱乐报道,近几年空前繁荣、花团锦簇,为报纸赢得读者、赢得市场发挥了有力作用。但是,娱乐报道在“娱乐至死”喧闹背后的空洞、肤浅甚或是低俗却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读者诟病最多的地方。在提高文化软实力方面,娱乐报道作为新闻文化新闻建设方面的一支有生力量,应该关注什么?传播什么?娱乐什么?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规则,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氛围?才能更好地体现娱乐精神、文化内涵,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古旧书业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这些曾经为繁荣化市场,传播传统化做出自己独特贡献的古旧书业,目前负荷重重,处境十分艰难。许多地方的古籍书店纷纷转业或关门歇业。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古代的建筑文化精髓——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对其体现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实力进行了阐述,从门的设计价值中能够发掘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今年3月,全球超级传媒公司维亚康姆的董事长雷石东访问中国。他肯定不是冲着北京短促的春光而来的。园为自2月底以来,全球媒介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加快访华探路的步伐,新闻集团、时代华纳、迪斯尼集团等皆有实质性举动,维亚康姆自然不甘落后。  相似文献   

16.
“解说门事件”由违背价值中立的新闻职业操守而引发争议,但很快它就被纳入到娱乐文化的轨道中.成为了恶搞的对象,这种转化的隐形基础则是网络与数码时代的技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王积龙 《网络传播》2007,(12):84-85
根据国际无限电讯协会(IAWT)的数据:美国目前有2.33亿人有手机,占据美国总人口的76%。其中3300万是手机网络的经常用户,30%的用户(大概7000万)能够用手机进入网络,总计形成了1270亿美元的手机网络产业市场。根据市场战略分析的有关数据,2007年至2011年,全球手机用户将会从18亿人增加到25亿人;在此期间花在手机网络娱乐上的钱将会翻上一番,达到640亿美元。诺基亚公司预测,2009年世界范围的手机用户将会达到30亿。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电视事业具有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政治属性,大众传播的社会属性,产业组织的经济属性三重本质特征。中国电视产业化、市场化的历史走向,作为一种新的时代动力,推进着电视行业的姿态调整,催动着电视作品的变革创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视媒体的传播效果、公信地位和实力消长。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视剧:“我”是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为 《视听界》2009,(3):87-88
电视剧是我国消费量最大的文化娱乐产品,其所呈现、建构和传播的文化成为当代最重要的文化构成之一。但是,当前我国电视剧自身的文化取向却摇摆不定、晦暗不明,在价值规范和现实立场方面陷于一种疲软无力、无所适从的境况中,从而造成了其在文化反映、建构和认同上的危机。表现为两大问题:文化主体上的仿徨无措与文化本体的混乱无序。  相似文献   

20.
蔡紫慧 《新闻世界》2011,(6):246-247
尼尔·波茨曼的《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的探究和哀悼。本文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述。并通过这一理论对目前,电视和网络时代的娱乐化倾向做出反思,认为对电视和网络媒体而言,引导社会舆论、创造良好社会效益是其义不容辞之责,同时这也是作为市场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在娱乐中反思、在反思后娱乐,才能促进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